“六转呼为染净依”:“六转”就是前六识。前六识的转动意识,“呼”就是叫,叫第七意识,称呼第七意识为染净依。染,第七意识染,则前六识是染;净,第七意识净,则前六识是净。就像水源,下游必须依照上游,下游一定依照上游来的。所以说:六转呼为染净依,就是六转识,前六识称呼第七意识叫做染净依,染净依。所以,修行从根本修,从那个根本修?断我执,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叫你修空观,断我执。你肯,你现在肯放下我执,你这个修行就胜过无量亿劫。
同学们!佛陀告诉我们:无量亿劫以来,我们的生死,是因为四个字:妄想执著。对不对?我们现在每天在讨论: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如果我们放下妄想跟执著,不就解决了吗?同学们!这个放下的功夫,不做行吗?你不做这个“放下我执”的功夫行吗?不要管人家的是非善恶,每天回光返照看自己,一切的善人是菩萨;一切的恶人也是菩萨,也是菩萨。世界上没有几个人那么无聊,一天到晚做坏人,要毁谤人家、伤害人家的。这种人也很无聊,无聊到极点了!要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你也不太喜欢做的。所以,有人喜欢做这种工作,我们也把他视同是菩萨。因此当你的内心里面,转变一个观念,用感恩的,同学们!这个很好用,很好用!感恩心,你试试看!你用感恩心,这个世界对你就是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什么你都感谢他,什么你都感谢他。
以前我相很重,刚修行的时候,看到人家批评我们,哎呀!很烦恼!我们现在不一样,转一个念头,感恩,感恩,确实是这样子,太了不起了,你很了不起!你怎么样不对……,是!是!我不对,是!我不对,你好,你好!就这样子:你好,我不好;你是,我非。直下承当,反正我接受你的看法,避免抗拒的心态,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不取不舍,就是这样,你讲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是不是?所以,今天诵戒,我就跟徒弟讲清楚:如果有一天,你徒弟要我师父走,那我也走,没有关系!假设我在这边干扰到僧团,你们不要解散就好,好好地住下来。对不对?一切法无我,我该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当然弄到这样,那就落魄潦倒了,那就麻烦大了,那就麻烦很大了!是不是?当然不太可能是这样子。这样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以大无我,我的存在,我要利益整个僧团,我住下来;如果我有伤害到整个僧团,我走,没有关系!你们好好地用功,没有关系!我也不会说:我真是苦命啊!我不会这样,本来就是这样子,一切法本来就无常嘛!该怎么做就是怎么做,也无所谓的。第七意识是思量为性。
【讲】【“第七识”,是思量为“性”,又是以思量为“相”;“性”是“体性”,“相”是“行相”;“第七识”虽是以思量为“体性”和“行相”,但是要加上“恒审”两个字才能够相称。】“恒”是恒常,“审”是审察。它常常一直在执著一个我相,所以,它一直审察著,强烈的一个执著性。【“恒”是“恒常”,无有间断。“审”是“审察”,非同泛缘。】把笔拿起来,泛,这个“泛”字,广而有间断叫做泛,漫无目的叫做泛,非专一叫做泛。非同泛缘,这个“泛”就是它范围很大,很大很大,它没有一个目标。是不是?它没有一个目标。第七意识它有固定的目标,它的目标,就是执著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它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简单讲:就是无聊,没事它就是无聊,有一个我相。闲着没事,到你家去走一走,人都是这样子,你不相信,你冷静想想看,你爸爸有没有这种事情?你爸爸到晚上,工作回来的时候,或者是已经退休了,他闲着没事了,到隔壁张伯伯的家里泡个茶;到隔壁的林伯伯、林妈妈的家里泡个茶,去跟他坐一坐。他坐着,他不晓得要念佛,他不晓得要做什么。然后,活了七、八十岁;八、九十岁:奇怪!我活了这么久都不会死,很糟糕,我都不会死,很麻烦了!我活着又不晓得要做什么,电视又什么都看过了;世间的什么肉都吃过了;素食吃过了、肉也都吃过了。结婚生子,已经生了十几个,十六、七个了,够多了!不晓得要做什么?叫我生,也没办法再生了,再来就不晓得要做什么?整天坐在那个地方,不泡茶,不然做什么?活到最后,变成开始一直觉得很无聊,他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该如何是好?没有听到佛法,他就是这样,迷迷糊糊。你看这些众生,他有没有一天到晚找人家泡茶?找人家谈话?为什么?他想要填补空虚的心灵,希望能够跟对方讲一讲……,结果,七点多,很高兴地去跟人家讲话,十点多回来却绷着脸,不爽快!因为跟人家吵架了,本来是想去跟左邻右舍泡茶的,泡到后来跟人家吵架了!为什么吵架呢?一讲到他的媳妇怎么样,一讲到他的女儿怎么样,批评他的儿子,他就不高兴了,就回来了!你看我们众生的可怜、悲哀,到什么程度?无聊,就产生是非。然后,去那边坐着:那家的媳妇怎么样,那家的女儿怎么样,那家的儿子……你不谈这个,你要谈什么?谈一定谈人、事、时、地、物嘛!开会的五个原则。对不对?不然你要讲什么呢?你讲来讲去,不是讲人家是非,你要讲什么呢?我问你:你不讲人家是非,你能讲多少话呢?他会讲: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成佛道吗?以前我们都常唱这首歌:无聊的人,怎么会如此悲哀……(师父唱)无聊的人,怎么会如此悲哀。听到佛法,他就不会,他内心就充满着喜悦,喜悦,非常非常的喜悦,知足,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慈悲、充满着解脱、充满着自在,内心里面:你怎么样,我统统原谅你,可以吧!你如何是按怎(台语谐音),我统统原谅你,你怎么样我都原谅你!那就OK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慢慢地体会,道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不同于泛缘,“泛缘”就是毫无目的的。第七意识是专一的,它是专一的。【第六识”,虽有“审察”,但是没有“恒常”。“第八识”,虽有“恒常”,但是又没有“审察”。】又没有审察。【“前五识”,不但没有“恒常”,连“审察”也是没有。唯有“第七识”,又是“恒常”,又能“审察”。今列表以明之:
八识:前五识】就没有了,空空洞洞的,没有线条,没有审察,也没有恒常。【第六识——审察;第七识——审察、恒常;第八识——恒常。
第七识,它恒审思量是甚么东西呢?此识以“思量我相”为用,就是恒常审察思量“第八识”为“我”,时时刻刻“相随”着“第八识”,所以我们“有情”的众生,从无始至未来,未断烦恼以前,日夜在大梦未醒中,镇守昏迷,】然后,【毫无觉悟,这是甚么原因呢?因为“第七识”和“四惑”即四个根本烦恼,与“八大”即八个大随烦恼,“相应”而生起“我相不停”啊!】简单讲:我相就是痛苦的根本。所以,人家说:斩断,砍树木要砍那个根,“根”就是我执、就是执著。修行能舍,难舍能舍,这是真的在行菩萨道,这是真的在行菩萨道。如果你冷静想想看,当然你们是在家人,你们需要经济的来源生活,对不对?以我们出家人来讲,冷静想想看,你冷静想想看,我们出家人,也没有后代。对不对?我们没有儿子、没有老婆,什么都没有,那你留下财产做什么?你是要把那个财产放着,然后,把眼睛闭上来,然后,让徒弟纷争,或者是让他们去造业;还是尽快的做利益众生的工作,把金钱转换成功德,如果是你,你要做什么工作?再笨的人也不会留财产,大家都会拼命地一直施舍,再笨的,也不可能会拿这个钱来造业。对不对?十方血汗的钱,你就是要利益众生、普度众生,就是这样子!
【“六个转识”,完全是依托“第七识”,“转”,谓转变和转易;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染污;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清净;所以“前六识”称呼“第七识”,叫做“染净依”,由此识染故,令“六识”染,“六”虽行善,犹成“无漏”,】就是前六识虽然行善,还是有漏。【必此识清净成“无漏”已,】注意!“无漏”的前面加两个字:加“大乘”,这里是指大乘的无漏,是指佛果,不是指小乘的无漏。要注意!这里是唯识学,跟人家谈的不一样。小乘的,是指阿罗汉就是无漏。不!不!不!在大乘的唯识学里面,一定要到佛果。这里是讲大乘,第七意识清净,那么就是佛果,因为第七意识清净,第八意识就清净嘛!对不对?七、八是永远不能相离的,第七意识一转念,我法二执断,到最后,我们所谓的生相无明,那还是第七意识的最微细的。所以,一定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一定要到金刚道,那么就是第七意识转最清净的,第八意识就是清净。意思就是: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是同时清净,不能分前后的。分前后是为了讲学方便,才讲:第七意识是由第八意识转变过来的;但是,到最后的清净识,七、八识,第七意识清净,第八意识同时清净。对不对?就像这两只手,第八识这个,第七意识这个靠着,当第七意识断的时候,第八意识也没有啊,也倒下来啊!对不对?像两支芦苇这样子依附着,也不是说:第七意识靠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靠第七意识,两个互相靠,因为互相执著嘛!第七意识的见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一卡住,有我执跟法执嘛!我执断了以后,还有法执,第七意识一落下来,那第八意识做什么?体会得出来吧!对不对?就是这样子。【“六”乃得成“无漏”也。】前六识才成无漏。
七十页,这是第七意识的转识成智。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极喜初心平等性”:第七意识要转识成智,要开始的时候,转到初地菩萨,“极喜”就是初地菩萨。初心,有所谓:入心、住心跟出心,初心就是入心。因为,十地菩萨,每一地都有入、住、出,入心、住心、出心,我们在《唯识读本》就已经研究过了。所以,在初地菩萨入心的时候,他开始要转了,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平等性意即是无我执,诸法…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