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本愿经讲记

  地藏本愿经讲记

  1995.2.18

  高雄文殊讲堂

  (合掌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5年,民国八十四年国历二月十八,我们要来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有的人在问这本经要讲多久,我说:也不晓得,因为我又不想出去,早出去是早辛苦,讲慢一点是比较轻松,因为每个地方都在邀请,我们资料准备好,讲得精彩,让大家普遍能了解《地藏经》的本义。有的人看《地藏经》:啊!师父!这本经很简单。错了!这本经很困难。为什么说很困难呢?因为很不容易做到,说很简单是文字看得懂,要做到是很不简单,这本经是很普遍,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过它的根本精神没有几个人知道,《地藏经》的根本的精神,只知道它是一本孝经,就是地藏王菩萨过去孝顺他母亲的这个缘起,有的人将目犍连跟地藏王菩萨都分不清楚,也将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跟经典记载的地藏王菩萨都分不清楚。这要简单稍微分析一下:目犍连是佛的弟子,跟舍利弗一开始是外道,后来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在路上走,舍利弗一看,从内心很钦佩,说:这是什么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这么棒,这么有威仪,他的师父更加不用说。就问:你的上人是什么人,你依谁为师?他说:我依释迦牟尼佛世尊为师。他曾跟你讲什么法吗?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讲了马上证果,证初果阿罗汉,舍利弗马上证果,证果之后,回到那个地方,这个目犍连看到舍利弗怎么这么法喜,问:你为何今天这么欢喜。(舍利弗答:)我在路上遇到马胜比丘,他说释迦世尊跟他讲因缘法。目犍连也是证果,这叫做目犍连。目犍连出世在印度,有名、有姓、有父亲、有母亲。先讲目犍连,现在再来讲地藏王菩萨,因为这两个大家都分不清楚,到七月十五就将目犍连当作地藏王菩萨,将地藏王菩萨当作目犍连,搞不清楚,电影一演,又不晓得它在讲什么了。现在再来讲地藏王菩萨的来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受到忉利天子的邀请,有人说是佛的父亲,因为诸佛示现七天母亲一定要往生,因为诸佛不忍心看母亲。。。,因为出家她会舍不得,所以诸佛有固定一个规律,佛若出世,佛的母亲一定要生天,佛母一定活不超过七天,一定要死,所以佛祖就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他母亲也是根机很利,马上就证果,之后就集分身百千万亿的地藏王菩萨来集会,交代他,说:在他灭度之后,弥勒佛出世以前全都要靠地藏王菩萨,因为佛入涅槃之后就无依无靠,这些末法的弟子,佛不在世不怕因果,不守戒规,接着乱来,胡作非为,绮语种种,全都要靠地藏王菩萨,到弥勒佛出世以前,这个重担全都落在地藏王菩萨,这个就是根据经典,佛所说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现在再来讲九华山的这个地藏王菩萨,这是活到九十九岁,这是示现,是韩国人,是韩国的新罗国,新罗国是现在韩国的汉城(首尔),所以地藏王菩萨是住在。。。,当时一千三百年前,他是在韩国现在的汉城,这个小孩子从小就喜欢安静,貌相长得不是很庄严,他喜欢安静,所以他要找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就带了一只白犬,从韩国一直走、走、走。。。,坐船渡过河,一直来到中国之后,船放着,开始一直沿路一直走,走到九华山,开始在那里静坐七十五年,有得吃,吃水果,没得吃,吃土,吃泥沙,不曾攀缘,之后这个闵公才布施一块地给他,他说:我向你化缘一件袈裟(地)。那个闵公很慷慨,好啊!一件袈裟可以。地藏王菩萨的袈裟就脱下来,向空中抛出去,抛出去的时候阳光遮到的地方,有的人说袈裟遮住整个九华山,这样讲是不对的,他是抛到空中时,它(袈裟)会胀大,他神通广大,然后阳光遮到的地方全部都是属于他的地方,这就是地藏王菩萨示现是韩国人,他二十四岁就思维要修行,牵一只狗坐船来到中国,到中国之后一直走,船放着,牵一只狗一直走,来到九华山那里,一坐就是七十五年,到今天他是肉身不坏的,所以人家看他的行为,当然这后面会谈到,这个是示现的地藏王菩萨。这个要先弄清楚,你不要说谈到地藏王菩萨就我全都知道,我告诉你,你都不晓得,你都搞不清楚他在讲什么,一定要先弄得很清楚,我们才知道他的伟大是什么,到底他是在讲什么,不要想说在看:这很简单。。。,一个多钟头都读完了,读完了你不晓得在讲什么,到底是示现的,到底是神通的,或者目犍连什么,都搞不清楚,这样不可以,当一个佛教徒,我看也没几个清楚,因为他根本不晓得嘛!还会跟人家争辩:“我跟你讲目犍连就是地藏王菩萨”,我跟你说那两个人不同。听不懂,争得脸红脖子粗,不同就是不同,老是要说他相同。

   这本经因为是很普遍性,第一点要先了解普遍性,但是大家对他的了解却不清楚,而且对他的来历,也缺乏一些资讯,所以听到的都是道听途说,若有听人家在讲的时候,整本《地藏经》看人家在演讲,那么大部,不要了!不要了!我会诵就好了,所以变成好像懂,但是其实并不懂,看经你要懂得它的根本精神才有用,你光看文字没有用,普遍性。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么这本经就是佛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因为他出世之后他母亲就往生,七天就往生,这是诸佛的规矩,然后留下父亲,留下父亲以后,就父亲第一个受五戒,五戒,表一切法的根本,释迦牟尼佛授五戒,第一个就是跟他爸爸授五戒,佛的父亲受五戒,所以五戒是一切佛之父,就是说五戒出生一切诸佛,你若想要成佛,你就一定要持五戒,连他的父亲都有表法的,五戒就是对他父亲授的,五戒都有一个表法的,我们一般人看不懂,佛为他父亲授五戒,受五戒,我也有受五戒,可是含义很深,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当然这是为了孝,为了孝顺,所谓这个四大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再来就大行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第一个要学的就是地藏王菩萨,我们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切的根本,地,地是代表什么,第一,天地万物若没有地,你看它要如何增长,我们若没有地,要如何走路,我们若没有地,要怎样耕作,我们若没有地,要怎样盖楼房,我们若没有这个地,要怎样活,要睡在哪里,要在哪里喝水,我坐飞机,飞一飞,你难道不用再飞下来,不然你要停在哪里,这样我们就知道地表示一切的根本,地藏王菩萨这第一个字就是告诉你一切的根本,就是像大地,地藏王菩萨叫做一切根本的模范,我们都要学地藏王菩萨的这个模范,地就是一切的根本,《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孝为出名,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我们佛教的一本孝经,我们儒家也是讲孝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在我们儒家的思想来讲我们也是讲孝道,比如儒家说: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就是说若有好的东西先供养我的老师。有事弟子服其劳,若有什么事情我们尽量帮忙师父,帮忙我们的师长。所以说连儒家的思想也是教我们要孝顺。那么这个“孝”,一般的人大部分都是认为让母亲吃好的,让父亲吃好一点的,我们就认为这样叫做孝顺,事实不然,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让父母亲得以超度,那才是根本的孝顺,可以离苦得乐,这个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孝顺,我们只用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父亲母亲吃,这样只是。。。,比如说我们家里养一只狗,我们若养一只畜生,我们也是拿很好的给它吃,这样养父母亲跟养畜生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不同,对不对?所以我们不是说只用很好的给父母亲吃,这样我们就可以称作孝顺,不可以,要平时可以让他离苦得乐,平时让他有正知正见,平时要恭敬,要虔诚,要孝顺,最究竟之处要叫他念佛,叫他念佛离开这个痛苦的六道轮回,这才可以称他是一个孝子,如果说我每天准备很好的东西给他吃,吃到后来他也是要死,就是这样而已,这样怎么能称为孝顺呢?所以地藏王菩萨他母亲在世时邪见,毁谤三宝,堕地狱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就利用斋僧的功德超度他母亲,应时,那天不只他母亲得度,全都受益,同一天的地狱,饿鬼种种,同时超度,所以他到地狱去,狱吏说:你母亲已经上生天界三天了。所以地藏王菩萨才安心。那么孝,一定后面多加一个顺字,我们说孝,孝养父母,顺呢?要顺从师长,顺从父母亲,顺,人家说顺即是孝,我们成天忤逆父亲、师父,这样怎么办?要跟人家讲什么修行,师父讲一句,顶十几句,这样他怎么修得了行,这个人保证没办法修行,为什么呢?孝道他做不到,顺从恩师都做不到他要怎样成就佛道?他连当一个世间人都不够资格,他怎么能够成就佛道呢?所以地藏王菩萨他就是孝顺,所以我们对我们的父亲,对自己的恩师、师长,全都要孝顺,这是根本。所以四大菩萨,地藏王菩萨是第一个,我们一定要了解的。

   那么要讲这本经,我们光是看前面你就知道这本经非常的重要,是不可思议的,诸位!【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啊!吓死人!你看哪一本经有集合十方无量的世界,一切诸佛全都集合,你去看哪一本经有这样写,你若看到《弥陀经》也是周利磐陀伽,难陀,阿难陀,集合他的徒弟,文殊师利菩萨,你若看到《金刚经》,咦!就须菩提是当机者,你若看到《圆觉经》最多也是菩萨,《楞严经》则是佛的弟子,《华严经》,一切山神、地神、什么神集合,你可曾看过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皆来集会,集一切的诸佛都来集会忉利天,赞叹释迦牟尼佛,你稍微想想看,为什么要集合一切的诸佛,简单讲一切诸佛都知道什么是根本,所以来赞叹释迦牟尼佛,顺便来构成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缘起,这多么的伟大,一看到经典就知道集合十方诸佛,…

《地藏本愿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与轮回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