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本願經講記
1995.2.18
高雄文殊講堂
(合掌叁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國曆二月十八,我們要來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有的人在問這本經要講多久,我說:也不曉得,因爲我又不想出去,早出去是早辛苦,講慢一點是比較輕松,因爲每個地方都在邀請,我們資料准備好,講得精彩,讓大家普遍能了解《地藏經》的本義。有的人看《地藏經》:啊!師父!這本經很簡單。錯了!這本經很困難。爲什麼說很困難呢?因爲很不容易做到,說很簡單是文字看得懂,要做到是很不簡單,這本經是很普遍,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不過它的根本精神沒有幾個人知道,《地藏經》的根本的精神,只知道它是一本孝經,就是地藏王菩薩過去孝順他母親的這個緣起,有的人將目犍連跟地藏王菩薩都分不清楚,也將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跟經典記載的地藏王菩薩都分不清楚。這要簡單稍微分析一下:目犍連是佛的弟子,跟舍利弗一開始是外道,後來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在路上走,舍利弗一看,從內心很欽佩,說:這是什麼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這麼棒,這麼有威儀,他的師父更加不用說。就問:你的上人是什麼人,你依誰爲師?他說:我依釋迦牟尼佛世尊爲師。他曾跟你講什麼法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講了馬上證果,證初果阿羅漢,舍利弗馬上證果,證果之後,回到那個地方,這個目犍連看到舍利弗怎麼這麼法喜,問:你爲何今天這麼歡喜。(舍利弗答:)我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他說釋迦世尊跟他講因緣法。目犍連也是證果,這叫做目犍連。目犍連出世在印度,有名、有姓、有父親、有母親。先講目犍連,現在再來講地藏王菩薩,因爲這兩個大家都分不清楚,到七月十五就將目犍連當作地藏王菩薩,將地藏王菩薩當作目犍連,搞不清楚,電影一演,又不曉得它在講什麼了。現在再來講地藏王菩薩的來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受到忉利天子的邀請,有人說是佛的父親,因爲諸佛示現七天母親一定要往生,因爲諸佛不忍心看母親。。。,因爲出家她會舍不得,所以諸佛有固定一個規律,佛若出世,佛的母親一定要生天,佛母一定活不超過七天,一定要死,所以佛祖就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他母親也是根機很利,馬上就證果,之後就集分身百千萬億的地藏王菩薩來集會,交代他,說:在他滅度之後,彌勒佛出世以前全都要靠地藏王菩薩,因爲佛入涅槃之後就無依無靠,這些末法的弟子,佛不在世不怕因果,不守戒規,接著亂來,胡作非爲,绮語種種,全都要靠地藏王菩薩,到彌勒佛出世以前,這個重擔全都落在地藏王菩薩,這個就是根據經典,佛所說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現在再來講九華山的這個地藏王菩薩,這是活到九十九歲,這是示現,是韓國人,是韓國的新羅國,新羅國是現在韓國的漢城(首爾),所以地藏王菩薩是住在。。。,當時一千叁百年前,他是在韓國現在的漢城,這個小孩子從小就喜歡安靜,貌相長得不是很莊嚴,他喜歡安靜,所以他要找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就帶了一只白犬,從韓國一直走、走、走。。。,坐船渡過河,一直來到中國之後,船放著,開始一直沿路一直走,走到九華山,開始在那裏靜坐七十五年,有得吃,吃水果,沒得吃,吃土,吃泥沙,不曾攀緣,之後這個闵公才布施一塊地給他,他說:我向你化緣一件袈裟(地)。那個闵公很慷慨,好啊!一件袈裟可以。地藏王菩薩的袈裟就脫下來,向空中抛出去,抛出去的時候陽光遮到的地方,有的人說袈裟遮住整個九華山,這樣講是不對的,他是抛到空中時,它(袈裟)會脹大,他神通廣大,然後陽光遮到的地方全部都是屬于他的地方,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示現是韓國人,他二十四歲就思維要修行,牽一只狗坐船來到中國,到中國之後一直走,船放著,牽一只狗一直走,來到九華山那裏,一坐就是七十五年,到今天他是肉身不壞的,所以人家看他的行爲,當然這後面會談到,這個是示現的地藏王菩薩。這個要先弄清楚,你不要說談到地藏王菩薩就我全都知道,我告訴你,你都不曉得,你都搞不清楚他在講什麼,一定要先弄得很清楚,我們才知道他的偉大是什麼,到底他是在講什麼,不要想說在看:這很簡單。。。,一個多鍾頭都讀完了,讀完了你不曉得在講什麼,到底是示現的,到底是神通的,或者目犍連什麼,都搞不清楚,這樣不可以,當一個佛教徒,我看也沒幾個清楚,因爲他根本不曉得嘛!還會跟人家爭辯:“我跟你講目犍連就是地藏王菩薩”,我跟你說那兩個人不同。聽不懂,爭得臉紅脖子粗,不同就是不同,老是要說他相同。
這本經因爲是很普遍性,第一點要先了解普遍性,但是大家對他的了解卻不清楚,而且對他的來曆,也缺乏一些資訊,所以聽到的都是道聽途說,若有聽人家在講的時候,整本《地藏經》看人家在演講,那麼大部,不要了!不要了!我會誦就好了,所以變成好像懂,但是其實並不懂,看經你要懂得它的根本精神才有用,你光看文字沒有用,普遍性。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那麼這本經就是佛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因爲他出世之後他母親就往生,七天就往生,這是諸佛的規矩,然後留下父親,留下父親以後,就父親第一個受五戒,五戒,表一切法的根本,釋迦牟尼佛授五戒,第一個就是跟他爸爸授五戒,佛的父親受五戒,所以五戒是一切佛之父,就是說五戒出生一切諸佛,你若想要成佛,你就一定要持五戒,連他的父親都有表法的,五戒就是對他父親授的,五戒都有一個表法的,我們一般人看不懂,佛爲他父親授五戒,受五戒,我也有受五戒,可是含義很深,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當然這是爲了孝,爲了孝順,所謂這個四大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再來就大行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第一個要學的就是地藏王菩薩,我們光是看到這個名字,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切的根本,地,地是代表什麼,第一,天地萬物若沒有地,你看它要如何增長,我們若沒有地,要如何走路,我們若沒有地,要怎樣耕作,我們若沒有地,要怎樣蓋樓房,我們若沒有這個地,要怎樣活,要睡在哪裏,要在哪裏喝水,我坐飛機,飛一飛,你難道不用再飛下來,不然你要停在哪裏,這樣我們就知道地表示一切的根本,地藏王菩薩這第一個字就是告訴你一切的根本,就是像大地,地藏王菩薩叫做一切根本的模範,我們都要學地藏王菩薩的這個模範,地就是一切的根本,《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孝爲出名,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我們佛教的一本孝經,我們儒家也是講孝順,孝順父母,孝順師長,在我們儒家的思想來講我們也是講孝道,比如儒家說: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就是說若有好的東西先供養我的老師。有事弟子服其勞,若有什麼事情我們盡量幫忙師父,幫忙我們的師長。所以說連儒家的思想也是教我們要孝順。那麼這個“孝”,一般的人大部分都是認爲讓母親吃好的,讓父親吃好一點的,我們就認爲這樣叫做孝順,事實不然,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讓父母親得以超度,那才是根本的孝順,可以離苦得樂,這個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孝順,我們只用好的東西讓我們的父親母親吃,這樣只是。。。,比如說我們家裏養一只狗,我們若養一只畜生,我們也是拿很好的給它吃,這樣養父母親跟養畜生有什麼不同,沒有什麼不同,對不對?所以我們不是說只用很好的給父母親吃,這樣我們就可以稱作孝順,不可以,要平時可以讓他離苦得樂,平時讓他有正知正見,平時要恭敬,要虔誠,要孝順,最究竟之處要叫他念佛,叫他念佛離開這個痛苦的六道輪回,這才可以稱他是一個孝子,如果說我每天准備很好的東西給他吃,吃到後來他也是要死,就是這樣而已,這樣怎麼能稱爲孝順呢?所以地藏王菩薩他母親在世時邪見,毀謗叁寶,墮地獄的時候,地藏王菩薩就利用齋僧的功德超度他母親,應時,那天不只他母親得度,全都受益,同一天的地獄,餓鬼種種,同時超度,所以他到地獄去,獄吏說:你母親已經上生天界叁天了。所以地藏王菩薩才安心。那麼孝,一定後面多加一個順字,我們說孝,孝養父母,順呢?要順從師長,順從父母親,順,人家說順即是孝,我們成天忤逆父親、師父,這樣怎麼辦?要跟人家講什麼修行,師父講一句,頂十幾句,這樣他怎麼修得了行,這個人保證沒辦法修行,爲什麼呢?孝道他做不到,順從恩師都做不到他要怎樣成就佛道?他連當一個世間人都不夠資格,他怎麼能夠成就佛道呢?所以地藏王菩薩他就是孝順,所以我們對我們的父親,對自己的恩師、師長,全都要孝順,這是根本。所以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是第一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
那麼要講這本經,我們光是看前面你就知道這本經非常的重要,是不可思議的,諸位!【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啊!嚇死人!你看哪一本經有集合十方無量的世界,一切諸佛全都集合,你去看哪一本經有這樣寫,你若看到《彌陀經》也是周利磐陀伽,難陀,阿難陀,集合他的徒弟,文殊師利菩薩,你若看到《金剛經》,咦!就須菩提是當機者,你若看到《圓覺經》最多也是菩薩,《楞嚴經》則是佛的弟子,《華嚴經》,一切山神、地神、什麼神集合,你可曾看過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皆來集會,集一切的諸佛都來集會忉利天,贊歎釋迦牟尼佛,你稍微想想看,爲什麼要集合一切的諸佛,簡單講一切諸佛都知道什麼是根本,所以來贊歎釋迦牟尼佛,順便來構成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緣起,這多麼的偉大,一看到經典就知道集合十方諸佛,…
《地藏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