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前五識就比較難!所以,前五識來講的話,是控製在第六意識的支配,以及第七意識執著的支配,因此,還是心的問題。前五識所攀緣的是性境,所面對的是現量。前五識是通善性、惡性,以及無記性,那麼要第七意識是現什麼性,第七意識是善的,前五識就善;第七意識是惡的,前五識就是惡。是不是?第七意識是無記,它就是無記,其實它根本沒有主宰。只是因爲我們不了解境是由心所造,所以,本來是由心變現成萬法、色法,我們不曉得。我們無法把染境,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我們現在把影射出來的色、境界,變成以爲有真實的外境,然後,我們再去執著這個外境,然後,再繼續去造業。變成怎麼樣?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們自己的心,去執著我們變現出來的境界,然後,這個境界又困擾我們自己。衆生就是經過雙重的顛倒,就是這樣子!
“眼耳身叁二地居”:眼、耳、身這叁種,在九地的第二地還有。九地的第二地,我們現在翻開七十二頁,我們現在翻開七十二頁,七十二頁,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一、五趣雜居地,色界分四地:二、離生喜樂地,叁、定生喜樂地,四、離喜妙樂地,五、舍念清淨地。無色界分:六、空無邊處地,七、識無邊處地,八、無所有處地,九、非非想處地。叁界又稱九地,把欲界納歸成一地;把色界劃歸成四地;把無色界劃歸成四地,一加四加四就是九地。所以說:二地居,眼耳身叁二地居,那麼就是離生喜樂地,離生喜樂就是色界的初禅天,色界的初禅。好!說:眼耳身叁,眼睛、耳朵、身體這叁種,在離生喜樂地,就是二地居,初禅天這個地方還用得到。至于這個味,就是口、就是舌;鼻嗅香,在這裏沒有用到。所以說:九地的第二地,是離生喜樂地,初禅因爲沒有段食,所以,沒有味跟香,不用舌跟鼻,沒有用到舌、沒有用到鼻。所以說:眼、耳、身這叁個識,這個“叁”就是指上面的:眼、耳、身這叁種,在二地還有用到,關于舌跟鼻,就沒有用到了!可見,色界的初禅天,那裏面就不需要用到空氣了,就不需要用到空氣了,因爲鼻子沒有作用了,鼻子只是裝飾一下而已,鼻子只是裝飾一下而已。像我們畫佛像,畫成這個佛像。對不對?如果你叫阿狗兄來畫佛像,它不會畫這樣的,狗來畫佛像,它會畫一條狗的,它會畫成一條狗的,它有用到嘛!對不對?猴子來畫佛像,它會畫成一只猴子佛,唯心所造嘛!那我們人畫佛像,因爲佛的法身是無相,無形無相的東西嘛!所以,我們把他畫成那麼莊嚴的,是這樣子的!是不是?盡虛空界,遍法界,佛是無形無相的,所以,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這樣講的嘛!對不對?你不相信嗎?日本人畫佛像,就像日本人,你相不相信?你去日本那個地方看看,佛像一看就像日本人;韓國人造佛像,一看!就像韓國人。不然問我們的韓國比丘,大見法師,你們韓國人,對不對?畫的一座佛像就像韓國人。你看!中國人喜歡圓滿,他一畫佛像、做佛像,就像中國人一樣。所以,這個阿彌陀佛是中國人畫的,中國人喜歡圓滿型的,喜歡圓滿型的。對不對?就是這樣子。爲什麼?佛那有那麼多呢?中國的阿彌陀佛,怎麼跟韓國、日本畫的阿彌陀佛都不一樣?對不對?佛光山造的阿彌陀佛,跟我們這裏的阿彌陀佛也不一樣啊!你喜歡畫什麼像,都沒有關系,佛也沒有固定的形相,意思就是這個道理嘛!萬法還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說:眼耳身叁二地居,味跟香,就是所謂的舌識跟鼻識,根本就沒有用到。底下是談心所,
前五識跟那幾個心所相應呢?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中二”就是我們所謂的中煩惱,有兩個,就是:無慚、無愧。大煩惱有八個: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掉舉等等。然後,貪、嗔、癡,根本煩惱本來有六個,但是,前五識只跟叁個相應,本來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是不是?前五識只跟根本煩惱裏面的貪嗔癡、中煩惱的兩個相應;大煩惱有八個,與前五識相應;根本煩惱有六個,裏面的叁個,跟前五識相應。所以說,遍行有五個,別境也有五個心所,善也有十一個心所,五加五加十一,就是二十一。中二,中煩惱有兩個,二十一加二就是二十叁。大煩惱有八,二十叁加八,叁十一。根本煩惱六個裏面,有叁個:貪、嗔、癡,加起來,叁十一加叁,就是叁十四個心所。這叁十四個心所,跟前五識相應,跟前五識相應。師父整句解釋一下:
“性境現量通叁性”:前五識跟性境相應;前五識跟現量相應,所攀緣的都是現量。前五識通善性、通惡性、通無記性。前五識,在眼識、耳識、身識,這叁個情形,到初禅還用得著,初禅已經不用到舌跟鼻了!再來,前五識跟那幾個心所相應呢?跟五遍行相應;跟五個別境相應;跟善十一相應;跟中煩惱:無慚、無愧兩個相應,“中二”嘛!就是中隨煩惱。大隨煩惱有八個,就是: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以及根本煩惱的貪、嗔、癡,五加五加十一加二加八加叁,就是叁十四個心所。我們看看十六頁,所以說:這個就等于複習一下。十六頁,翻開十六頁,我們簡單複習一下。
五遍行心所,爲什麼講遍行呢?因爲它遍一切心,遍叁界九地、一切地;遍善、惡、無記性,遍一切性;遍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周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時,所以,這個叫做遍行心所。意思就是說:你在任何的時間、空間,都要用到觸、作意、受、想、思。觸、作意、受、想、思,那一個人,叁界九地,任何時空、善惡,統統要先觸、作意、受、想、思,這個誰都逃不過的!觸、作意、受、想、思,叫做遍行心所,這五個遍行心所,是遍一切處的,沒有讓你選擇的余地。
別境有五個,別境很容易了解,別境的意思,就是各別緣境,你各別緣什麼境,你將得到什麼心所。
翻開十八頁,翻開十八頁,十八頁的第一行,這五個心所叫做別境,因爲它是各別緣境,“欲”,是緣所樂境,“勝解”,是緣決定境,“念”,是緣曾習境,“定”,是緣所觀境,“慧”,是緣所觀境,也是一樣的。所以說:別境是各別緣境,你各別緣什麼境,你就産生什麼心所,所以,叫做別境。善十一,你看!信心所、慚心所、愧心所、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這十一個心所,是善的心所。再來,我們說:中二,那麼中二,諸位翻開二十一頁,二十一頁,二十一頁,第十一、無慚,第十二、無愧,這是中隨煩惱。一個人無慚無愧,那就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我們有慚有愧,我們就會拒絕去造惡;我們有慚愧心,我們成就菩提就容易!我們一個人所做無慚無愧,那跟畜生沒有什麼兩樣!所以說:中隨煩惱兩個。大隨煩惱,好!翻過來,二十二頁,二十二頁的第十叁就是掉舉(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那麼這個排版漏掉了,(新版已更正)排版印漏掉了!所以,十叁是掉舉,第十四是昏沈,十五是不信,十六是懈怠,十七是放逸,第十八是失念,十九是散亂,二十是不正知,沒有正確的知道。我們如果有正確的知道的話,那就不會迷惑了!
譬如說:明天情人節呀,送送什麼玫瑰花啊、蛋糕啊,畫一個心啊等等。是不是?電視今天都一直在報導這個東西。如果他有正確的念頭、生命觀,他會很平淡的處理,很平淡的處理。如果今天我結婚的話,說:情人節你要帶你老婆去哪裏?我帶她去打佛七,最好的禮物!不然你送她什麼呢?阿彌陀佛……,以心連心真帶質,兩個都到極樂世界去嘛!我就問她:你愛我嗎?愛!永遠嗎?永遠!以後我要去那裏才能見到老公?很容易!你到極樂世界去,一定見到,永遠在一起。不要講每年送你什麼,我隨手地上撿起來,就給你挂耳環,到極樂世界,看你要什麼,我統統給你!因爲那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清淨世界。我真的愛你,我不會買玫瑰花送給你,那有刺的,怕你插到手。也不須要買什麼巧克力,你已經八十公斤了,我爲什麼要買巧克力?對不對?那還能買什麼東西給你呢?這個都沒有什麼不得了的,這世間就是虛妄、假相的東西,買奇士美口紅抹一抹啊!對不對?畫畫眼睛、睫毛啊,這個都是生死、無常法的東西。我會帶她去打佛七,兩個人拼命的念佛,就是這樣。回來的時候,送個地鍾給她,教她練法器,阿彌陀佛……,練法器,這個送給你。就是這樣子!衆生相就是迷迷糊糊的,縱經百千劫,不能解脫,就是在妄、妄想裏面打轉,不正知,沒有正確的認識這個世間。
再來,根本煩惱裏面的貪、嗔、癡,所以說:這個心所,我們簡單的看過一下。底下,翻回來六十頁,那麼六十頁這個,看起來就不會很困難了!
【講】【“前五識”,在“叁境”中,但能緣“性境”;】只能緣性境(叁類境:(名數)境者,八識所變之相分也。此相分有叁類:一、性境。性者,實體之義,自實之種子而生,有實性,自維持實性,不隨能緣之心,能緣之心,不過爲彼之自性,以現量而量知者,此之謂性境不隨心。第八識與眼識等五識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識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獨影境。如第六意識浮龜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唯自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者。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托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雲獨影境。此境爲隨其種子及善惡之性等能緣之見分者,故雲獨影唯隨見。叁、帶質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之見分,或如散心獨影之意識,緣五塵之境,其自識之相分,謂爲第八識之見分,謂爲五塵,確有所托之本質(性質),非如彼龜毛兔角無本質者,故對于彼獨影境而謂之帶質境,顧彼所托之本質,雖爲有實體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爲所托之本質,似必支配于能緣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于非我之物體現我相爲依實之本質與非實之妄情而現之一種似非相分,故此相分,…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