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话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八识规矩颂讲话

  

  慧律法师 主讲

  1993年2月13日

  高雄文殊讲堂

  我们今天要讲前五识跟第六意识,诸位现在翻开(课本)来。翻开来五十九页,五十九页。

  (师父把抚尺一拍:啪!合掌领众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放掌)好!五十九页。

  八识规矩颂讲话

  慈航法师 著

  【《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规矩”两个字怎么解释呢?【“圆”必依“规”,】如果你要画圆形的圈子,要依照这个“规”,我们常常讲:圆规,圆规,有一个中心,然后,画一个圆圈,这个念小学时,圆规大家都用过。你要画圆形的,没有这个圆规画不起来,没有办法!【“方”必依“矩”,】你要画方形的,就必须按照这个“矩”,这个“矩”就是画方形的东西。【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八识规矩颂》是讨论八个识,它分成四个段落,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前五识有几个心所跟它配合;第六意识有几个心所跟它配合;第七、第八,有多少个心所跟它们配合。所以说:想要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境”,“缘”宽狭的不同,】把笔拿起来,“性”就是三性,八个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它到底是什么性呢?三性,所以,这个“性”的上面,要加一个“三”字,一二三的“三”,三性。前五识是善的呢?是恶的呢?是无记性?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三性。再来,三量:现量、比量、非量。要讲这八识跟心所的分配;以及八识跟三性的情形;以及八识和三量的情形,是现量呢?是比量呢?是非量呢?譬如说:前五识,前五识它一定要现量,它看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对不对?所以,它就会现量。那么第六意识,现量、比量、非量都有;那么第七意识,那一定是非量。所以说:这八个识,它的三量的分配情形是什么?再来三境,三境就是: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八个识跟三境的关系是什么?缘,宽狭的不同,这个“缘”就是指上面的:性、量、境,它缘着三性、三量、三境多少,所缘不同,所以说:宽狭的不同。【故造此颂;】因此,《八识规矩颂》并不困难,只要研究过《唯识简介》,以及《百法明门论》,那么《八识规矩颂》就等于是在复习,复习,并不困难!【非但义理包罗含蓄,】就是说:不但这个道理包括了……,“含蓄”就是蕴藏得很丰富。【并且颂句简明谐和,】他做的七个字七个字这样,念起来很谐和,很好念。【故诵读之时,更觉津津有味,而不生烦厌的。

  王恩洋居士曾造《论释》,】就是《八识规矩颂》的论释,【范古农居士】也就是校订《金刚经讲义》者。【亦作《贯珠》,而谛闲老人并有《颂疏》,】就是《八识规矩颂》的疏。【均可作为参考。今此所讲者,不过余】“余”就是慈航菩萨,也就是肉身菩萨,汐止(汐止市是台湾台北县下辖的一个次级行政区。)的慈航堂,我有去参访过,修到金刚不坏身,这不容易的!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布施到身上什么都没有。慈航菩萨一生一世所做的,代表作,代表,那就是施舍。他死后,抽屉抽出来,剩下四角的邮票,一毛钱都没有!抽屉抽出来,只剩下几张邮票,统统布施光光的,一毛钱都不留,他最聪明,施舍出去,才是真正的福德嘛!你现在的拥有,明天你爬不起来,就是别人的东西了!所以,慈航菩萨确实了解空性的道理,真正是一位高僧大德。修到金刚不坏身,那就是无我,无我。因此,我们要记住!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执著有限,你就开展不出无限的生命。所以,你看慈航菩萨长得多庄严,肥肥胖胖的,一个肚子那么大,开口就笑,他从来没有烦恼过,他的施舍心,那是前所未见的,身上都不带钱的。所以说:【“随自乐为”,】那是我慈航随自己快乐地把它写一写。【说其概要,便人了解!】方便人家、众生去了解。六十页。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师父这样念,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停顿停顿的地方,他在讲些什么。有的人看了这个句子以后,讲了老半天,他竟然不知道,这是在讲前五识。说:师父!您念这个在讲什么?前面那个大字,他竟然没有看清楚:“前五识颂”,有的人就是这么糊涂,已经告诉你:讲前五识颂了,就是这一段后面讲的,统统是前五识的事情。他念了老半天,他不晓得这在讲前五识,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妙的人!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

  “性境”:就是前五识所面对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性境;真实的境界,不假思索的,清清楚楚的,(师父敲桌子、杯子、麦克风:“咚、咚”响)这个就是桌子、这个就是杯子、这就是麦克风、这就是灯光、这就是墙壁,不假推论、不假思索的,眼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触摸得到的,就是性境。前五识所面对的就是现量,不是比量。怎么说现量呢?眼睛看的,就是这个东西嘛,(师父用抚尺拍桌子:啪!啪!)就是现在的现量嘛!它不是第六意识用猜的,第六意识,晚上打坐的时候:还有几天要上课啊;我将来要出国……。自己幻想,幻想起来:出国以后,是不是找一个黑马王子啊?非量开始跑出来了,非量跑出来了!然后,观想到黑人,这就是所谓的非量。所以,第六意识比量、非量统统有。前五识不行,前五识要现量,所看的、听的,统统是很清楚的,现量。

  “通三性”:前五识有时候是做善,有时候是恶的,有时候是无记的。它是因为依据第七意识的分别跟执著性,所以,第七意识是染净依,第六意识是分别依。第七意识清净的话,那么它所缘的就是善的。第七意识分别心、执著心很重的话,它所流露出来的前五识,统统是不清净的。所以,虽然说:它是面临境界,其实还是心的问题,受第七意识整个控制住。虽然说:前五识是我们面对善境、恶境、无记住,但其实是心的问题。当我把分别心放下、执著心放下,我们把它回光返照,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老师。那么化一切境界,都离不开我们这分清净的心,前五识就会整个清净。第七意识为什么叫做染净依呢?因为第七意识就像河的上游,河的上游,黄河的上游如果不黄,到下游怎么会变黄呢?如果上游是清净的,流下来的水,当然就是清净的;如果上面的水是染污的,流到下游的水,那一定是染污的。所以,前五识还是掌握在第七意识的控制之下。意思就是说:若能转境,即同如来,一样,如果把一切境,摄归到我们的心,那我们还是唯心无境。虽然说:前五识面对这个境界,但其实前五识第一刹那之间看到,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是因为我们连续地动到第二个念头,连续地动到第三个念头。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无明的熏习,使我们动的念头,第一念推论到第二念,第二念推论到第三念,变成一种扭曲。本来是真实境、清净心,循业所影现出来的境界,本来无所谓的善、恶,无所谓的无记。在《楞严经》里面讲:非因缘,非自然,一切都是清净心,一切都是清净心。这是我们透过第一念,这一念看的,是本来的面目;可是我们稳不住,就是保任的功夫没有。所谓保任的功夫没有,就是我们心地持续安详的功夫没有,很容易就被我们的无明所征服,就马上转成第二念。这个第二念就开始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支配着,再来就是第七意识微细的强烈的执著。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境不好,其实是我们的心不好,我们不知足,我们没有智慧,把所有的无明,化作我们生命的无知,又拿这些无知,来困扰我们自己,认为有个真实性的世界。佛菩萨刚好相反,这些无知、无明,这些境界,都不是实在存在的,是我们的无明束缚着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这个念头一转过来,统统是清净的。所以,要转前五识,其实是最难的,你要转这个肉眼,你怎么转呢?所以,修行人大部分,都必须从第六意识下手。因为前五识没有办法转,前五识一定要到佛果才能转变的。你要转这个色身,没有那么容易的,你怎么转这个色身呢?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从前五识讲,是方便讲,《八识规矩颂》,应该是从第六意识开始讲才对,因为要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就比较容易了,我不分别,那就可以嘛!再来讲第七意识,再来讲第八意识,再来讲前五识。如果《八识规矩颂》要讲课,应该是从第六意识开始讲,再讲第七意识,再讲第八意识,然后,最后再讲前五识。因为前五识必须要成佛果,它才能够转过来。像释迦牟尼佛就转过来,眼睛像莲花般一样的慈祥,绀(gàn)目澄清四大海。是不是?我们怎么转呢?我们没有办法转,我们没有办法转前五识。譬如说:这个触,我们一支针插下去,哇!痛得不得了!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触觉是虚妄的东西,你用针刺下去,释迦牟尼佛他就如如不动!为什么?他本来就是进入空性的状态,转成佛果之后,他没有我法二执;没有我法二执,他这个肉体夹杂着神经系统,所有的神经系统,都化成他的清净心。我们是把我执加上这个色身,把这个我执,变成一种神经系统,所以,这个“我”的存在性,变成神经系统。释迦牟尼佛把我相全部破掉,那么他的神经系统,本身就进入了一个空性状态,虽然有这个色身,可是他有无量的定力。所谓无量的定力,因为他证悟到空性的东西,他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你用一支针插下去,他的触当体就是空性,触感。所以,这些对佛陀没有作用,你杀他,没有作用!所以,前五识要到转境,转这个色身,那就是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就是等觉菩萨也没有办法,一定要到妙觉,就是成佛…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