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话▪P5

  ..续本文上一页肯放下。如果你今天听师父的劝告,你肯放下,你现在就比学佛三十年的人,超越得多多,超越得多多。你肯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叫你放下嘛!你现在一听到佛法,知道这是假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你要学佛法,只有二十几个字: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再讲一遍:如果要论这个佛法,一切现成,那是因为你执著,扭曲了我们真正的真如性,变成意识心态,《楞严经》所讲的:都是用妄心在修行。你觉得你很委屈;你觉得你受尽了侮辱;你觉得你很痛苦,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虚妄心。我们的生死本来如空花,躯壳等同梦幻的东西,那里有真实性的东西?所以,若论佛法,它一切现成。你不会捡现成的,你一直寻找……,所以,你一直觉得你在修行,这是错误的观念,本性是不能让你修的,你怎么修都是错,动一个念头,说你在修行就错,永远不能成佛!因为“修”是在因缘生因缘灭里面打转,只要你认为你在修行,那就是生死的凡夫,因为你用的就是生灭心,顶多让你证到阿罗汉果,因为那是意识心态。佛法不能用修的,佛法要用悟。记住!“悟”的底下要加一个字:入,悟,就是入佛法。修是永远没有办法的,你修到死,你还在事相里面打转:我今天有修行、拜佛、念佛、精进。没有错!可是你不悟,心情高潮、低潮,你不悟到空,那你完了,你麻烦大了!你不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你在因缘法里面一直打转,一直很认真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纵经千劫,不成佛果。你经过千万亿劫,不能成佛果,只名热沙,不名煮饭。何以故?沙非饭本,煮沙怎么能够成为饭呢?我们在这个因缘法里面,当下、当处你就要放下,不必期待,没有理由,因为这就是妄的,就那么简单!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所有的现相,它就是你的道,道就在你的现前。见处即真,看到任何东西,统统知道那是缘生缘灭,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你放下就是!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你不要去执著它,你不要去抗拒它,“舍”就是抗拒。佛陀说:不要用抗拒的心去面临,抗拒就是逃避它,不用逃避,该来的它就来,该走的就走,来去就自如。没有什么,你们觉得很难,我觉得很容易。

  所以,师父一直告诉自己:我这个人,我适合六祖的修行法,我这个人懒惰,非常懒惰,躺着就不想爬起来,坐着看书就不想站起来。我这个人修行,若是用拼命拜佛,比赛体力的,我肯定不行,因为我这个人很懒,很懒惰!如果用六祖那个方法,那就很快了,快很多!坐着,他就开悟,站着也开悟,行住坐卧都开悟。为什么会开悟?我就不取不舍嘛,就见性成佛道嘛!对不对?这本来的面目嘛!你忙什么?你烦恼什么嘛?对不对?我如果用这种懒惰法,那就很快,如果要靠拼体力的,那我没办法!有些人打八关斋戒,阿弥陀佛……,很认真地打佛七,对!我们赞同,拼得汗流浃背,对不对?到了第二天,明天起来:我放不下我的儿子、我的金钱、我的名闻利养。你昨天八关斋戒很清净,今天呢?所以,保任的功夫没有,就是空性的思想没有。这世间那里有得有失呢?你感觉到什么委屈呢?所以说:用此真心到成佛地,永无委屈之相,中间永远没有委屈之相,就是用不生不灭的心修行。所以,《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唯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法法相通,知道吗?会听佛法的人,清凉、太清凉了!没事,没事,外省人讲的:什么事都没事!当你修行到什么事都没事,就解脱了,大彻大悟了,没事,本来就没事嘛!你忙什么?你忙什么?有佛法跟没有佛法差很多,有一次,我的同学回来告诉我:林同学!林益谦!我今天被女朋友烦死了!我说:么!怎么了?你讲给我听听看!“么”的意思就是说:哦!是什么意思?台北人都是这样讲的啦!他说:我骑摩托车去找女朋友,骑摩托车去找女朋友,找女朋友的时候,她就是很不喜欢离开我,一直希望跟我散散步。我说:那后来呢?后来就去散步啊,我觉得这样很好啊!再来就去台中公园,但是,因为她很爱嘛!见面后一直不想分开来,不想分开来。然后,他又骑摩托车,送他的女朋友送到家,送到她家的门口,他又不敢进去呀,因为认识不是很久,对不对?两个相爱,父母亲不晓得认不认同啊。又在门口,一个不想离开,一个不想进去,摩托车就在那边。可能很多人有这种经验,一个不想走,一个不想进去,走一走走一走的时候,她说:我们再去走一走。我说:你有再去走吗?有啊!去那里走?摩托车放着,又去圆环走,又去圆环走。我说:你们圆环走了几圈?哦!走了好久,走了很久!我说:回到家几点?回到家天亮了!他说:真的是很困扰!我说:那是你才会如此,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我绝对不会这样!我会怎么跟她讲呢?我会跟她讲清楚,因为即使你们今晚见面,到明天一定要分开的嘛!对不对?一定要分开的,这个是迟早的问题嘛!我会跟女朋友说:来!你要走圆环,你想走几圈?我陪你跑,你要走十圈,我们就用跑的比较快,一二三四五六……,跑十圈,行了!跑十圈跟走十圈一样嘛,这样就表示走完了,这样比较快,你慢慢地走,要走到几时?就算你走到明天,还是得分开。所以,我们有学佛,跟没有学佛差很多,没有学佛的,就老是如胶似漆地黏在一起,爱得死去活来,摆不平!一个一直不想走,一个不想离开,就是这样,到最后就是亲亲嘴,然后,回去的时候。开始通电话,然后开始一直执著,一直放不下,一直放不下,众生相!

  我告诉你们:同学们!你们要以一颗平常心谈恋爱,你女朋友说:我要休息。你就让她休息,因为就算她不休息,她出来跟你走,走一个晚上,你还是要在走、还是要离开,时间到,还是要回来休息。一个修行人、大智慧的人,随时都要接受分开的思想,你有大智慧嘛!要不然你怎么办呢?你能怎么办呢?现在讲起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对不对?那还是要分开。结果呢?两个,她嫁的老公不是他;他娶的老婆也不是她,两个人后来各自劳燕分飞。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不用那么辛苦,不用那么辛苦的意思是说:你今天一直跟她培养感情,对不对?但是,以后她不一定是你的老婆,所以,何必浪费金钱,请她喝木瓜牛奶呢?你忙了老半天,结果她不是你的老婆,岂不是很无聊,白忙一场,是不是这样?那么忙做什么?对不对?你要观察大局已定,肯定了,她真的要嫁给我们,肯定了,那就可以请她看电影、喝木瓜牛奶,订婚了,她是你的太太了嘛!这种投资是值得的,要不然你忙了老半天,被别人娶去当老婆,你不是当冤大头了吗?你说对不对?浪费常住的钱,你家叫做常住嘛,一人一间常住嘛!对不对?所以说:我们要很冷静的,很冷静的,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如果你拥有佛法,那你会很解脱的,很解脱的!很解脱的!

  翻开六十二页,六十二页,第三行。“讲”上面那两首颂,是就“前五识”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说的。这首颂,是就圣人“转识成智”所说的。佛有两种智慧:一个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空。二是“后得智”,就是所谓的有,就是差别智,所谓的俗,不坏俗。什么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尽,证得无相,智体无漏,实证真如,是直接亲缘真如的。什么叫做“后得智”呢?体是无漏,而有分别,是不能直接亲缘真如的,所以,又名差别智,也就是世俗的智慧。这个“后得智”,如果要缘“真如”的话,因为真如是不能缘嘛!那只好托“二空”所显的“真如”为本质,自己再变起一重相分,就是所谓的影像来缘。所以,佛菩萨所观的、所现的,都是清净的世界,就是这样子。也就是观空舍执,执尽真现。

  【不然的话,不但在菩萨因位中,“前五识”的“世俗智”,不能直接亲缘“真如”,就是到了佛果位中,要想“前五识”转成的“成所作智”来缘“真如”,也是不能诠表显现出来的。】因为真如本来就没有办法显现,真如是无形相的东西。六十三页。

  【前五识要“转识成智”的话,必须第八阿赖耶识先转成“大圆镜智”,】因为前五识是属于果报身,果报是来自于第八意识所谓的根身、器界、种子,第八意识不转,根身就不能转了,这一定的道理。一定要先把第八意识转变,根身、器界、种子才能转变;否则的话,前五识没有办法。【最初发起光明的时候,然后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现三类的化身,来救拔止息众生中“二种生死”——(分段生死、】三界内的生死,【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的苦轮了。什么叫做“三类分身”呢?

  (一)现千丈的胜应身,为初地以上的菩萨说法。

  (二)现丈六的劣应身,为地前菩萨】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就是三贤,三贤位,十信、三贤,【及二乘、凡夫说法。

  (三)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众生,如三十二应之类。】前五识讲到这个地方一个段落。底下我们谈:

  第六识颂

  注意听!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三性就是第六意识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三量,第六意识也是通现量、比量、非量。那么三境呢?通三境呢?第六意识也通性境、带质境跟独影境。

  (三类境:㈠又称三类、三境。乃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即:⑴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种不随心,即:①性不随,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所缘之相分境,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之性通于三性。②种不随,谓见分从自见分种…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