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话▪P6

  ..续本文上一页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之种子而生。③系不随,系,指界地系。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相分与能缘虽为欲界系,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而成欲界系。⑵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①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②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③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⑶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此境有三种通情本。情,为能缘之见分;本,为本质。即:①性通情本,谓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之见分时,所变之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之见分同种生,若从本质生者,为无覆无记性,若随能缘之见分生者,则为有覆无记性,其性不定。②界通情本,又称系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质与见分之界地系而不定。③种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种子亦随本质与见分而不定。

  三类境之名称在诸经中虽未见记载,然有关相见二分为同种生或别种生,在印度即有异说,至玄奘时,以护法之说为正义,造(大四三•六三三中)“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一颂,授予弟子窥基,评判所缘之境,以别种生之相分为性境,同种生之相分为独影境,同别两种生之相分为带质境。【《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

  ㈡指第八阿赖耶识所缘之三种境。即:⑴种子境,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称种子境。⑵根身境,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而为身分,故称根身境。⑶器世间境,从第八识转相而成现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称器世间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在三界轮转,指六道轮回的时候,易可知,上面加两个字:作用,作用。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因为分别心大家都有嘛!随时随地都是第六意识在作用。三界轮,底下如果再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三界轮“转”时,作用,“易”就是清楚地可以知道,很清楚地可以知道。因为第六意识,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嘛!对不对?就是你随时平常日用中,分别心就是。

  “相应心所五十一”:就是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第六意识统统跟它相应。

  “善恶临时别配之”:关于善心所,或者是恶的心所,这里的“善恶”,不是指造善跟造恶,不是这个意思,是指善的心所,或者是恶的心所。要注意!因为前面是讲心所,这样讲起来才有意义嘛!相应心所五十一,善的心所跟恶的心所。“临时”就是当你在任何的时间,随时起这个善念,或者是恶念。别配之,别配之就是分配相应,去分配它,分配它,善心所、恶心所。临时就是:在你那一念作用当中,看你是起什么念头,分别地配善、恶的心所。

  【讲】【“第六识”,在“三性”— —善性、恶性、无记性,是都有的。】也就是第六意识善、恶、无记都有。【在“三量”——】第六意识,【现量、比量、非量,是全备的。在“三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是皆通的。】这个我们都有讲过了!【在“三界”轮转的时候,亦是容易可以知道的。他的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随烦恼分成: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大随烦恼有八;中随烦恼有二,就是无惭、无愧;小随烦恼有十,加起来就是二十。所以,“随烦恼”上面写;大、中、小,那么你们就更清楚!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就有二十个心所。不定心所有四个,【“不定”四,一共有五十一个都全备的。所以随“信”】“信”就是善。【等相应,即可作善。】十一个心所,【随“贪”等相应,即可作恶,是能够临时各别由其分配的。】所以,《八识规矩颂》其实并不困难,因为它就等于在复习一样,等于再复习一下而已。再来,

  性界受三恒转易】这样念就不对,要这样念:“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听师父解释。性,在上面写个:三性,加一个“三”。叫你们加,就是往后你们自己看,就更清楚,虽然后面解释有,我认为,做笔记是学生的责任,是学生的责任。三,“界”的上面也加一个:三,“受”的上面加一个:五。然后底下,第六意识就是通三性、通三界,三性:善、恶、无记(就善、不善等之性质,分一切诸法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一)善,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论>卷十三,善分四种:(1)胜义善,即真解脱、择灭涅槃。涅槃安稳,于一切法中其体最尊。(2)自性善,即惭、愧及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体性本善,犹如良药。(3)相应善,不与惭等相应即不成善性,如水之杂药。(4)等起善,由自性、相应善而等起之法,譬如牛饮甘草之汁而生甘美之乳。俱舍论光记卷二则分善为生得、加行(闻、思、修)、无漏(学、无学、胜义)等三类。 (二)不善,又作恶。指能违损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论》卷十三载,不善有四种:(1)胜义不善,即生死之法。生死中之诸法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2)自性不善,指有漏中之无惭、无愧与贪等三不善根;其体不善,犹如毒药。(3)相应不善,与自性不善相应之心、心所法,如水中掺毒。(4)等起不善,由自性、相应不善所等起之法,如毒药所引生之乳。俱舍论光记谓不善唯有一种。 (三)无记,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以不能牵引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故称无记;惟此说仅适用于有漏法。《俱舍论光记》卷二分无记为有覆、无覆二种,无覆复分异熟、威仪、工巧、通果、自性、胜义六种,故总为七种。);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受有五个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还有舍受,有五个受。最后那个“三”,那个“三”是什么,那个“三”要画一线,右边要写个:性、界、受,是指这三种东西。这“三”是指三性、三界、五受,是指这个,你不要弄错了!不要性界受三,有三个受,不对的!不是这个意思。是三性、三界、五受,性、界、受,这三种,恒转易,一直在变动,一直在变动。

  “根随信等总相连”:把笔拿起来,写在旁边:“根”就是根本烦恼,“随”就是随烦恼,“信”就是所谓的十一种善法,信等等,善法十一。“根”就是根本烦恼,“随”就是所谓的随烦恼,“信”所谓的善、善法。总相连就是说:第六意识总是跟这些心所相连着,离不开这一些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识有时候是根本烦恼而起;有时候是随烦恼;有时候是善法而起来,都是连着。

  “动身发语独为最”:把笔拿起来,“动身”画一线,旁边写个:身业,“发语”画一线,旁边写个:口业。然后,中间加几个字,但第六识的意业,还是独为最,“最”就是最厉害,转动、推动的力量最大。再讲一遍:“动身”就是指我们的身业,“发语”是口业。因为这一段是形容三业,是谁比较快,谁比较厉害。动身即身业,发语即口业,然后,中间加:但第六识的意业,还是独为最,独为最不必加,“但第六识的意业还是”,就加这个,独为最,“最”就是最厉害。意思就是说:身业、口业,还是受到意业的控制,万法唯心嘛!还是心,你的心的问题。你的嘴巴要讲好话还是讲坏话,好话、坏话,谁在控制你?那还是第六意识啊!对不对?我们当然要讲好话,广钦老和尚说: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对不对?要做好人、要讲好话,不要讲别人的坏话。你讲别人的坏话,是你的第六意识;你要讲人家的好话,赞叹、随喜功德,也是我们的意业在控制的。因此我们认为,身跟口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这个意业,我们的意业,念头的问题,念头的问题。

  “引满能招业力牵”:“引”就是引业,“满”就是满业。“引”的旁边写两个字:就是“总报”,“满”就是别报。这个引满二业,讲过了无数次,还是有人对这两个字弄得很不清楚,师父不厌其烦的,再讲一遍:引,譬如说:用比喻的,譬如说:六道轮回,你现在造业……,你今天所做的都是昧良心的事,睁眼说瞎话,人家明明是白的,你硬要把他讲成黑的,叫做抹黑,我告诉你:很容易进入饿鬼道,虚诳、妄语嘛!人家不是这样子,诬谤圣贤嘛!白的讲黑的,那你麻烦了!你所做的都是黑的,黑业嘛,不是白业嘛!那么这种力量,会把你引导到鬼道去,鬼道都是住在黑暗的世界里面。你今天到处负债,你故意欠钱不还,恶性倒闭,不是不得已的,因为我周转不灵,倒了,那没有话讲:你周转实在是有问题,我已经尽力了。若恶性倒闭,那你麻烦大了!将来堕畜生道,你将来要还的。所以,人家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讨,因为他一定要还你。知道吗?别人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讨,因为他一定要还你,六道轮回,总有一天会遇到嘛!对不对?所以说:虽然他欠钱不还;但是,你等于存放在银行,他一定要还你的,逃不掉!这个引业就是这样子。简单讲:引业就是总主导,你要引到天道去,你要引到人道来,要引到鬼道去,要引到地狱道,要引到阿修罗道,都是靠这个引业,引业就是总报。引到人道,你就是人;引到畜生,你就是畜生道,所以,那个叫做总报。知道吗?引业是最厉害的业,你一点都没有办法的!

  “引业一引到人道来”:你做女孩子,你麻烦…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