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你一个月都要麻烦五天。她说:我叫它不来!没有办法,它一定要来的,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能讲什么道理吗?没有道理可说。你生长在这个世间,女众这个麻烦的事情,就是因为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月球引力的影响。如果我们打一个洞,到地底下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影响,女孩子的月经可以断,没有,甚至于乱、乱掉。如果到地底下几百公尺去工作的女孩子,假设说:打个地窖,一直伸进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引力、旋转的引力,那么女性的月经就乱,就乱掉了,甚至就没有了!所以说:女孩子她受到月球的影响很大,她的情绪特别的变化,跟月球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有调查过,当月球比较接近地球的时候,引力越强,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他就杀人,杀人,暴,强暴女孩子,强暴。甚至于这个女孩子发狂,男众也受到影响,男众也受到影响,女众也受到影响。所以,地球跟月球是息息相关的。引。所以说:引到人道来,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引力很厉害!
满,在旁边写个:别报,别报。什么叫做别报?就是各别的福报,这样讲就很清楚!“满”就是各别的福报,你做人,那你的福报有多少?同学们!不要强求,当你今天很穷的时候,你要知足,你要常常想,我的福报就到这个地方,我已经很知足了!今天你有一碗稀饭吃,你就要欢喜:我还好有一碗稀饭吃。当我今天有一辆摩托车开,我要知足:还好!我有摩托车开。我骑脚踏车,我就观想:还好我有脚踏车。
本来我是很想买脚踏车的,是怕骑出去让人家笑。真的!人家讲的:医学上讲的:饭后三百步,不用开药铺。当你吃饱饭的时候,你走一走,走三百步,身体就会健康。我一直想,踩脚踏车是健康的来源,因为现在要慢跑没有办法嘛!对不对?我又怕骑脚踏车到银行去:嘻……,慧律法师骑脚踏车!多不好看,就难!有的出家人也有骑脚踏车,这也不是很难看,我以前也骑过啊!可是现在的人,都把大法师雕塑成一个形相:大法师怎么骑脚踏车呢!或者是买一辆小一点的,像小孩子骑得很快,走过去:嗨!阿弥陀佛!你敢想像我骑那小小的脚踏车走过去:嗨!阿弥陀佛!那是什么景象?你不觉得这样怪怪的吗?想像得出来,如果拍一张相片,那实在是……所以,这个还是不行,做法师还是要有威仪,还是不能骑脚踏车的。对不对?“满业”就是别报,就是各别的福报,你的福报有多大,那就是别报,各别的报应不同。因此,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观照知足,知足:我的福报就是这样子,我不强求。那么乐、快乐就在里面。
能招业力牵,能够招感引满二业,能招业力牵,造业,所谓的因,就招果嘛!一定的道理,业力就牵引了!
(满业:指圆满有情之众同分,而令各人诸根形量等殊别之善恶业。又作圆满业、别报业。为“引业”之对称。凡人之一生中所造善、恶、邪、正等种种业,其中最为主要者仅有一业,此业能招感未来世生于鬼、畜、人、天等诸趣之果报,称为引业;相对于此,其他一切之诸业,则于已招感之鬼、畜、人、天等诸趣之果报中,能决定六根具足与否,及身体之强弱、寿命之长短,及其他贫富贵贱等各各差别之果报,则称为满业。譬如画师画人体,先画轮廓,作为人体之总体,复于其上细描眼眉口鼻等之美丑差别;如是,则轮廓犹如引业,细描之众彩则犹如满业。【《大毗婆沙论》卷十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
引业:牵引五趣四生等果之业。又作引因、牵引业、总报业。为“满业”之对称。即感有情总报果体之强胜业。大小乘解其名义,其说有异。(一)小乘之说:《俱舍论》卷十七谓,业能引众同分等为引业,圆满庄严其同分者为满业。即引业约因,满业约果而解,此即业果相对。又业有顺现业、顺生业、顺后业、顺不定业四种。《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中,就顺现等四业配于引、满二业,举出三师之异说,即:(1)顺次生受业与顺后次受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顺现法受业与顺不定受业则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2)顺现法受业能满众同分果,不能引众同分果;余三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3)四业皆能引众同分果,亦能满众同分果。俱舍论卷十五即取此中之第二说。 (二)大乘之说:《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唯识论泉钞》等有二解,其中,总报业感总报之果,同时扶其余劣弱之业,使彼亦能感别报,称为引业;第六识之别报业圆满庄严第八总报之果体,称为满业。此即业业相对。又总报之果起时,其果能为增上缘,引生其余别报之果,称为引业;此别报之果能使总报之果圆满,则称满业。此即果果相对。此外,引业唯限于一业或通于多业,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说亦有不同。小乘主张引业唯限于一业,唯引一生,大乘则主张一多互为不定。然小乘中之经部亦同于大乘之说,主张一业引多生之义。【《大毗婆沙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宝疏》卷十七】【以上录自《佛光大辞典》】)
【讲】【“第六识”,它对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而更易,因为有时为“善”,有时作“恶”,有时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有时在“欲界”,有时在“色界”,有时在“无色界”;有时“苦受”,有时“乐受”,有时“喜受”,有时“忧受”,有时不苦不乐的中容的“舍受”。】“中容”就是不苦不乐,就是舍受,不苦不乐,不忧不喜,叫做舍。
【“第六识”,有时“根本烦恼”生起,有时“随烦恼”生起,有时也有“信等十一种善法”生起,互相牵连。 “动身”即是“身业”,“发语”即是“口业”,所以在“第六识”的身、口、意“三业”中,“动身”的行为,“发语”的说话,远不若“意业”为最厉害。】还是心,我们这一颗心。我的一颗心,让佛祖的那一颗心,来到我们的这一颗心,心心就平等。对不对?
【“第六识”,有时造“引业”的总报,和“满业”的别报,所以结果能招“引业”,牵去受“总报”的“阿赖耶识”;能招“满业”,牵去受“别报”的“前五识”,此识即以“造业”“招果”为彼业用,】所以,第六意识在造业,第八意识在受苦,所以,我给第八意识取一个名字,叫做:倒霉透顶,很倒霉,它没有主张,都是在受苦,第八意识没有主张,它不能讲话嘛!都是第六意识在做,第六意识造一造,第八意识在受苦,所以,第八意识没有办法。我们相处得并不融洽,可是不能分开。就像师父的病苦,以前佛光山要写一篇文章,我就写:我们相处并不融洽,可惜我们不能分离,它不能离开我,它离开我,活不成;我离开它,也活得不快乐,它的名词叫做病苦。我写一篇文章去投稿。所以说:造业招果,就是这样子,就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故曰“引满能招业力牵”也。】你造引业,以及造满业。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发起初心欢喜地”:这是第六意识的转识成智颂,发起初心欢喜地,欢喜地就是所谓的初地。初地有分入心、住心跟出心,在入心的时候,转识成智,因为第六意识在初地菩萨就会断,虽然断了分别的第六识,但是,还有俱生,那就难了!
“俱生犹自现缠眠”:俱生的我执,还是没有办法!“缠眠”就是被困得死死的,俱生的我执,那种烦恼,俱生是对分别讲的,我们有分别我执、有俱生的我执。意思就是说:虽然你转了第六意识成智;但是,那个微细的俱生我执,还是没有办法,还是无奈他何。犹自现缠眠,你很想修行没有错,可是功夫下得不彻底,只断掉分别我执,就证阿罗汉果;可是,那个无量亿劫来的微细的我执,没有办法断!所以,俱生的我执,犹自现缠眠,被困得没有办法!俱生我执是对分别我执所说的,俱生是对分别来讲的。所以说,“俱生”底下加个:我执,俱生我执犹自现缠眠,“俱生我执”旁边写个:是对分别我执而说;分别我执是对俱生我执而说,俱生我执是对分别,分别是指第六意识。所以,后天性的可以断,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那就难了!无量亿劫来,难!俱生我执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把笔拿起来,远行地,唯识是讲第七地菩萨,要到第七地菩萨,才能够纯粹无漏。意思就是说:俱生我执以及现行种子,统统断。俱生的法我还没有断,俱生的法我执,要到佛地、金刚地、等觉才能断。所以,远行地后纯无漏,要到第七地的菩萨,才真正的纯无漏, 那个时候俱生我执、现行的种子全断;但是,法执未断,俱生的法执未断。只是俱生的我执断,俱生的法执还没有断,最微细的法执,还没有办法断。
“观察圆明照大千”:注意听!“观察”这两个字,是指对众生讲的,他能够妙观察,一切众生的差别,种种的差别,然后说法,然后说法。所以,这个说法,也可以让法师开悟。一个法师他很会说法,他可以运用他的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说法可以讲到“无我”的境界,有的无量亿劫来,他就是说法。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里面,有的人说法,说到证阿罗汉果,说到无我,证阿罗汉果。所以,这个说法是很好的,人家讲的:自己看十次,不如讲一次。古来丛林里面,弘法的,统统是这一句口号:自己看十遍,不如自己讲一遍。这是什么意思呢?师父叫你自己看,翻……,自己看;我若说:法观!明天你起来讲,明天你起来讲。你试试看!法观晚上要不要看到凌晨两、三点?平常叫他看到两、三点,我看很难;我明天叫你起来讲,完了!你上台,你敢讲错一个字吗?你不看、你不查吗?你试试看!你不查,你试试看啊!所以,惧怕上台的人,永远长不大,我教过你们:你们要拜一尊厚脸皮佛,不要怕嘛!要拜这一尊佛,不要恐惧。对不对?不要不好意思嘛,要讲,就是要讲,就是要讲,不…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