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你一個月都要麻煩五天。她說:我叫它不來!沒有辦法,它一定要來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能講什麼道理嗎?沒有道理可說。你生長在這個世間,女衆這個麻煩的事情,就是因爲受到月球引力的影響,月球引力的影響。如果我們打一個洞,到地底下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影響,女孩子的月經可以斷,沒有,甚至于亂、亂掉。如果到地底下幾百公尺去工作的女孩子,假設說:打個地窖,一直伸進去,不受月球潮汐的引力、旋轉的引力,那麼女性的月經就亂,就亂掉了,甚至就沒有了!所以說:女孩子她受到月球的影響很大,她的情緒特別的變化,跟月球有很大的關系,有很大的關系。日本人有調查過,當月球比較接近地球的時候,引力越強,情緒控製不住的時候,他就殺人,殺人,暴,強暴女孩子,強暴。甚至于這個女孩子發狂,男衆也受到影響,男衆也受到影響,女衆也受到影響。所以,地球跟月球是息息相關的。引。所以說:引到人道來,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它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引力很厲害!
滿,在旁邊寫個:別報,別報。什麼叫做別報?就是各別的福報,這樣講就很清楚!“滿”就是各別的福報,你做人,那你的福報有多少?同學們!不要強求,當你今天很窮的時候,你要知足,你要常常想,我的福報就到這個地方,我已經很知足了!今天你有一碗稀飯吃,你就要歡喜:我還好有一碗稀飯吃。當我今天有一輛摩托車開,我要知足:還好!我有摩托車開。我騎腳踏車,我就觀想:還好我有腳踏車。
本來我是很想買腳踏車的,是怕騎出去讓人家笑。真的!人家講的:醫學上講的:飯後叁百步,不用開藥鋪。當你吃飽飯的時候,你走一走,走叁百步,身體就會健康。我一直想,踩腳踏車是健康的來源,因爲現在要慢跑沒有辦法嘛!對不對?我又怕騎腳踏車到銀行去:嘻……,慧律法師騎腳踏車!多不好看,就難!有的出家人也有騎腳踏車,這也不是很難看,我以前也騎過啊!可是現在的人,都把大法師雕塑成一個形相:大法師怎麼騎腳踏車呢!或者是買一輛小一點的,像小孩子騎得很快,走過去:嗨!阿彌陀佛!你敢想像我騎那小小的腳踏車走過去:嗨!阿彌陀佛!那是什麼景象?你不覺得這樣怪怪的嗎?想像得出來,如果拍一張相片,那實在是……所以,這個還是不行,做法師還是要有威儀,還是不能騎腳踏車的。對不對?“滿業”就是別報,就是各別的福報,你的福報有多大,那就是別報,各別的報應不同。因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觀照知足,知足:我的福報就是這樣子,我不強求。那麼樂、快樂就在裏面。
能招業力牽,能夠招感引滿二業,能招業力牽,造業,所謂的因,就招果嘛!一定的道理,業力就牽引了!
(滿業:指圓滿有情之衆同分,而令各人諸根形量等殊別之善惡業。又作圓滿業、別報業。爲“引業”之對稱。凡人之一生中所造善、惡、邪、正等種種業,其中最爲主要者僅有一業,此業能招感未來世生于鬼、畜、人、天等諸趣之果報,稱爲引業;相對于此,其他一切之諸業,則于已招感之鬼、畜、人、天等諸趣之果報中,能決定六根具足與否,及身體之強弱、壽命之長短,及其他貧富貴賤等各各差別之果報,則稱爲滿業。譬如畫師畫人體,先畫輪廓,作爲人體之總體,複于其上細描眼眉口鼻等之美醜差別;如是,則輪廓猶如引業,細描之衆彩則猶如滿業。【《大毗婆沙論》卷十九、《順正理論》卷四十叁、《俱舍論》卷十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
引業:牽引五趣四生等果之業。又作引因、牽引業、總報業。爲“滿業”之對稱。即感有情總報果體之強勝業。大小乘解其名義,其說有異。(一)小乘之說:《俱舍論》卷十七謂,業能引衆同分等爲引業,圓滿莊嚴其同分者爲滿業。即引業約因,滿業約果而解,此即業果相對。又業有順現業、順生業、順後業、順不定業四種。《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中,就順現等四業配于引、滿二業,舉出叁師之異說,即:(1)順次生受業與順後次受業皆能引衆同分果,亦能滿衆同分果;順現法受業與順不定受業則能滿衆同分果,不能引衆同分果。(2)順現法受業能滿衆同分果,不能引衆同分果;余叁業皆能引衆同分果,亦能滿衆同分果。(3)四業皆能引衆同分果,亦能滿衆同分果。俱舍論卷十五即取此中之第二說。 (二)大乘之說:《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唯識論泉鈔》等有二解,其中,總報業感總報之果,同時扶其余劣弱之業,使彼亦能感別報,稱爲引業;第六識之別報業圓滿莊嚴第八總報之果體,稱爲滿業。此即業業相對。又總報之果起時,其果能爲增上緣,引生其余別報之果,稱爲引業;此別報之果能使總報之果圓滿,則稱滿業。此即果果相對。此外,引業唯限于一業或通于多業,引一生或通于多生,大小乘之說亦有不同。小乘主張引業唯限于一業,唯引一生,大乘則主張一多互爲不定。然小乘中之經部亦同于大乘之說,主張一業引多生之義。【《大毗婆沙論》卷十九、《成唯識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俱舍論寶疏》卷十七】【以上錄自《佛光大辭典》】)
【講】【“第六識”,它對于“叁性”、“叁界”、“五受”,恒常轉變而更易,因爲有時爲“善”,有時作“惡”,有時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有時在“欲界”,有時在“色界”,有時在“無色界”;有時“苦受”,有時“樂受”,有時“喜受”,有時“憂受”,有時不苦不樂的中容的“舍受”。】“中容”就是不苦不樂,就是舍受,不苦不樂,不憂不喜,叫做舍。
【“第六識”,有時“根本煩惱”生起,有時“隨煩惱”生起,有時也有“信等十一種善法”生起,互相牽連。 “動身”即是“身業”,“發語”即是“口業”,所以在“第六識”的身、口、意“叁業”中,“動身”的行爲,“發語”的說話,遠不若“意業”爲最厲害。】還是心,我們這一顆心。我的一顆心,讓佛祖的那一顆心,來到我們的這一顆心,心心就平等。對不對?
【“第六識”,有時造“引業”的總報,和“滿業”的別報,所以結果能招“引業”,牽去受“總報”的“阿賴耶識”;能招“滿業”,牽去受“別報”的“前五識”,此識即以“造業”“招果”爲彼業用,】所以,第六意識在造業,第八意識在受苦,所以,我給第八意識取一個名字,叫做:倒黴透頂,很倒黴,它沒有主張,都是在受苦,第八意識沒有主張,它不能講話嘛!都是第六意識在做,第六意識造一造,第八意識在受苦,所以,第八意識沒有辦法。我們相處得並不融洽,可是不能分開。就像師父的病苦,以前佛光山要寫一篇文章,我就寫:我們相處並不融洽,可惜我們不能分離,它不能離開我,它離開我,活不成;我離開它,也活得不快樂,它的名詞叫做病苦。我寫一篇文章去投稿。所以說:造業招果,就是這樣子,就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故曰“引滿能招業力牽”也。】你造引業,以及造滿業。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發起初心歡喜地”:這是第六意識的轉識成智頌,發起初心歡喜地,歡喜地就是所謂的初地。初地有分入心、住心跟出心,在入心的時候,轉識成智,因爲第六意識在初地菩薩就會斷,雖然斷了分別的第六識,但是,還有俱生,那就難了!
“俱生猶自現纏眠”:俱生的我執,還是沒有辦法!“纏眠”就是被困得死死的,俱生的我執,那種煩惱,俱生是對分別講的,我們有分別我執、有俱生的我執。意思就是說:雖然你轉了第六意識成智;但是,那個微細的俱生我執,還是沒有辦法,還是無奈他何。猶自現纏眠,你很想修行沒有錯,可是功夫下得不徹底,只斷掉分別我執,就證阿羅漢果;可是,那個無量億劫來的微細的我執,沒有辦法斷!所以,俱生的我執,猶自現纏眠,被困得沒有辦法!俱生我執是對分別我執所說的,俱生是對分別來講的。所以說,“俱生”底下加個:我執,俱生我執猶自現纏眠,“俱生我執”旁邊寫個:是對分別我執而說;分別我執是對俱生我執而說,俱生我執是對分別,分別是指第六意識。所以,後天性的可以斷,俱生是指先天性的,那就難了!無量億劫來,難!俱生我執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把筆拿起來,遠行地,唯識是講第七地菩薩,要到第七地菩薩,才能夠純粹無漏。意思就是說:俱生我執以及現行種子,統統斷。俱生的法我還沒有斷,俱生的法我執,要到佛地、金剛地、等覺才能斷。所以,遠行地後純無漏,要到第七地的菩薩,才真正的純無漏, 那個時候俱生我執、現行的種子全斷;但是,法執未斷,俱生的法執未斷。只是俱生的我執斷,俱生的法執還沒有斷,最微細的法執,還沒有辦法斷。
“觀察圓明照大千”:注意聽!“觀察”這兩個字,是指對衆生講的,他能夠妙觀察,一切衆生的差別,種種的差別,然後說法,然後說法。所以,這個說法,也可以讓法師開悟。一個法師他很會說法,他可以運用他的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說法可以講到“無我”的境界,有的無量億劫來,他就是說法。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裏面,有的人說法,說到證阿羅漢果,說到無我,證阿羅漢果。所以,這個說法是很好的,人家講的:自己看十次,不如講一次。古來叢林裏面,弘法的,統統是這一句口號:自己看十遍,不如自己講一遍。這是什麼意思呢?師父叫你自己看,翻……,自己看;我若說:法觀!明天你起來講,明天你起來講。你試試看!法觀晚上要不要看到淩晨兩、叁點?平常叫他看到兩、叁點,我看很難;我明天叫你起來講,完了!你上臺,你敢講錯一個字嗎?你不看、你不查嗎?你試試看!你不查,你試試看啊!所以,懼怕上臺的人,永遠長不大,我教過你們:你們要拜一尊厚臉皮佛,不要怕嘛!要拜這一尊佛,不要恐懼。對不對?不要不好意思嘛,要講,就是要講,就是要講,不…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