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話▪P6

  ..續本文上一頁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③系不隨,系,指界地系。謂所緣境之界地不隨能緣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識八識及五俱意識緣自界之五塵時,相分與能緣雖爲欲界系,而所緣之五塵非隨能緣而成欲界系。⑵獨影境,獨者,簡別于本質;影,爲影像,即相分。謂依能緣之心之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別無本質,僅爲影像。如第六意識之妄分別變出之龜毛、兔角、空華等,全屬幻影。此境有叁種隨心:①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②種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由同一種子而生。③系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⑶帶質境,帶質即兼帶本質。謂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質,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與獨影境之間。如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之相分,及第六識追想過去之形像者。此境有叁種通情本。情,爲能緣之見分;本,爲本質。即:①性通情本,謂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之見分時,所變之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之見分同種生,若從本質生者,爲無覆無記性,若隨能緣之見分生者,則爲有覆無記性,其性不定。②界通情本,又稱系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質與見分之界地系而不定。③種通情本,謂此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與見分而不定。

  叁類境之名稱在諸經中雖未見記載,然有關相見二分爲同種生或別種生,在印度即有異說,至玄奘時,以護法之說爲正義,造(大四叁•六叁叁中)“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一頌,授予弟子窺基,評判所緣之境,以別種生之相分爲性境,同種生之相分爲獨影境,同別兩種生之相分爲帶質境。【《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末、《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百法問答鈔》卷二】

  ㈡指第八阿賴耶識所緣之叁種境。即:⑴種子境,第八識能遍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故稱種子境。⑵根身境,第八識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于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而爲身分,故稱根身境。⑶器世間境,從第八識轉相而成現相,即有山河大地等境界,故稱器世間境

  “叁界輪時易可知”:在叁界輪轉,指六道輪回的時候,易可知,上面加兩個字:作用,作用。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因爲分別心大家都有嘛!隨時隨地都是第六意識在作用。叁界輪,底下如果再加一個字,就更清楚,叁界輪“轉”時,作用,“易”就是清楚地可以知道,很清楚地可以知道。因爲第六意識,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嘛!對不對?就是你隨時平常日用中,分別心就是。

  “相應心所五十一”:就是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第六意識統統跟它相應。

  “善惡臨時別配之”:關于善心所,或者是惡的心所,這裏的“善惡”,不是指造善跟造惡,不是這個意思,是指善的心所,或者是惡的心所。要注意!因爲前面是講心所,這樣講起來才有意義嘛!相應心所五十一,善的心所跟惡的心所。“臨時”就是當你在任何的時間,隨時起這個善念,或者是惡念。別配之,別配之就是分配相應,去分配它,分配它,善心所、惡心所。臨時就是:在你那一念作用當中,看你是起什麼念頭,分別地配善、惡的心所。

  【講】【“第六識”,在“叁性”— —善性、惡性、無記性,是都有的。】也就是第六意識善、惡、無記都有。【在“叁量”——】第六意識,【現量、比量、非量,是全備的。在“叁境”——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是皆通的。】這個我們都有講過了!【在“叁界”輪轉的時候,亦是容易可以知道的。他的相應心所,“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隨煩惱分成: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大隨煩惱有八;中隨煩惱有二,就是無慚、無愧;小隨煩惱有十,加起來就是二十。所以,“隨煩惱”上面寫;大、中、小,那麼你們就更清楚!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就有二十個心所。不定心所有四個,【“不定”四,一共有五十一個都全備的。所以隨“信”】“信”就是善。【等相應,即可作善。】十一個心所,【隨“貪”等相應,即可作惡,是能夠臨時各別由其分配的。】所以,《八識規矩頌》其實並不困難,因爲它就等于在複習一樣,等于再複習一下而已。再來,

  性界受叁恒轉易】這樣念就不對,要這樣念:“性”、“界”、“受”叁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聽師父解釋。性,在上面寫個:叁性,加一個“叁”。叫你們加,就是往後你們自己看,就更清楚,雖然後面解釋有,我認爲,做筆記是學生的責任,是學生的責任。叁,“界”的上面也加一個:叁,“受”的上面加一個:五。然後底下,第六意識就是通叁性、通叁界,叁性:善、惡、無記(就善、不善等之性質,分一切諸法爲善、不善、無記等叁性。(一)善,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論>卷十叁,善分四種:(1)勝義善,即真解脫、擇滅涅槃。涅槃安穩,于一切法中其體最尊。(2)自性善,即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不待相應及其余之等起,體性本善,猶如良藥。(3)相應善,不與慚等相應即不成善性,如水之雜藥。(4)等起善,由自性、相應善而等起之法,譬如牛飲甘草之汁而生甘美之乳。俱舍論光記卷二則分善爲生得、加行(聞、思、修)、無漏(學、無學、勝義)等叁類。 (二)不善,又作惡。指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依《俱舍論》卷十叁載,不善有四種:(1)勝義不善,即生死之法。生死中之諸法皆以苦爲自性,極不安穩,猶如痼疾。(2)自性不善,指有漏中之無慚、無愧與貪等叁不善根;其體不善,猶如毒藥。(3)相應不善,與自性不善相應之心、心所法,如水中摻毒。(4)等起不善,由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之法,如毒藥所引生之乳。俱舍論光記謂不善唯有一種。 (叁)無記,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或惡,故稱無記。或以不能牽引異熟果(善惡之果報),不能記異熟果,故稱無記;惟此說僅適用于有漏法。《俱舍論光記》卷二分無記爲有覆、無覆二種,無覆複分異熟、威儀、工巧、通果、自性、勝義六種,故總爲七種。);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受有五個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還有舍受,有五個受。最後那個“叁”,那個“叁”是什麼,那個“叁”要畫一線,右邊要寫個:性、界、受,是指這叁種東西。這“叁”是指叁性、叁界、五受,是指這個,你不要弄錯了!不要性界受叁,有叁個受,不對的!不是這個意思。是叁性、叁界、五受,性、界、受,這叁種,恒轉易,一直在變動,一直在變動。

  “根隨信等總相連”:把筆拿起來,寫在旁邊:“根”就是根本煩惱,“隨”就是隨煩惱,“信”就是所謂的十一種善法,信等等,善法十一。“根”就是根本煩惱,“隨”就是所謂的隨煩惱,“信”所謂的善、善法。總相連就是說:第六意識總是跟這些心所相連著,離不開這一些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識有時候是根本煩惱而起;有時候是隨煩惱;有時候是善法而起來,都是連著。

  “動身發語獨爲最”:把筆拿起來,“動身”畫一線,旁邊寫個:身業,“發語”畫一線,旁邊寫個:口業。然後,中間加幾個字,但第六識的意業,還是獨爲最,“最”就是最厲害,轉動、推動的力量最大。再講一遍:“動身”就是指我們的身業,“發語”是口業。因爲這一段是形容叁業,是誰比較快,誰比較厲害。動身即身業,發語即口業,然後,中間加:但第六識的意業,還是獨爲最,獨爲最不必加,“但第六識的意業還是”,就加這個,獨爲最,“最”就是最厲害。意思就是說:身業、口業,還是受到意業的控製,萬法唯心嘛!還是心,你的心的問題。你的嘴巴要講好話還是講壞話,好話、壞話,誰在控製你?那還是第六意識啊!對不對?我們當然要講好話,廣欽老和尚說: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對不對?要做好人、要講好話,不要講別人的壞話。你講別人的壞話,是你的第六意識;你要講人家的好話,贊歎、隨喜功德,也是我們的意業在控製的。因此我們認爲,身跟口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個意業,我們的意業,念頭的問題,念頭的問題。

  “引滿能招業力牽”:“引”就是引業,“滿”就是滿業。“引”的旁邊寫兩個字:就是“總報”,“滿”就是別報。這個引滿二業,講過了無數次,還是有人對這兩個字弄得很不清楚,師父不厭其煩的,再講一遍:引,譬如說:用比喻的,譬如說:六道輪回,你現在造業……,你今天所做的都是昧良心的事,睜眼說瞎話,人家明明是白的,你硬要把他講成黑的,叫做抹黑,我告訴你:很容易進入餓鬼道,虛诳、妄語嘛!人家不是這樣子,誣謗聖賢嘛!白的講黑的,那你麻煩了!你所做的都是黑的,黑業嘛,不是白業嘛!那麼這種力量,會把你引導到鬼道去,鬼道都是住在黑暗的世界裏面。你今天到處負債,你故意欠錢不還,惡性倒閉,不是不得已的,因爲我周轉不靈,倒了,那沒有話講:你周轉實在是有問題,我已經盡力了。若惡性倒閉,那你麻煩大了!將來墮畜生道,你將來要還的。所以,人家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討,因爲他一定要還你。知道嗎?別人欠你的,你不一定要向他追討,因爲他一定要還你,六道輪回,總有一天會遇到嘛!對不對?所以說:雖然他欠錢不還;但是,你等于存放在銀行,他一定要還你的,逃不掉!這個引業就是這樣子。簡單講:引業就是總主導,你要引到天道去,你要引到人道來,要引到鬼道去,要引到地獄道,要引到阿修羅道,都是靠這個引業,引業就是總報。引到人道,你就是人;引到畜生,你就是畜生道,所以,那個叫做總報。知道嗎?引業是最厲害的業,你一點都沒有辦法的!

  “引業一引到人道來”:你做女孩子,你麻煩…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願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