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跟舌跟身,它要合才能作用,所以,“合三”,它要起作用,它一定要合。譬如说:鼻子,鼻子跟烟具,若有距离,你怎么合呢?舌头,我吃东西,我吃东西,我拿这样(师父手拿物,但距嘴一段距离,作吃东西的动作。)吃,吃什么?对不对?要合起来,咬下去才有作用;你不合,你怎么作用呢?身,身要接触,接触,要接触啊,皮肤,要接触啊!说:我那一件棉被很柔和!你怎么知道很柔和呢?因为我吊在半空中,我吊起来,晚上睡觉用看的,没有接触,没有touch,没有这个触缘,身体一定要碰到。对不对?有这个因缘,所以叫合三。合着,要接触到才能作用,这三种情形就是鼻识、舌识、身识。“离二”,眼睛要离、耳朵要离,你说眼睛,我拿这么近,那没有作用,这么近看,有人看这么近的吗?你有看过人家看书这样?这么近我还可以看得到,像道缘老和尚,他看书就是这样子,道源老和尚讲经的时候,他那一本《弥陀经》,好大一个字,打开,一页里面没有写几个字。道老,近视两千多度,一、两千,道源老和尚八十几岁,眼睛那么大!那眼镜的镜片,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深度的人,他眼镜的镜片很深的!对不对?如果说这么(师父把物放在眼上)看,怎么看?看不到!是不是?再来就是耳朵,耳朵也要有点距离,耳朵,若弄在这个地方:啊!耳朵当然要有点距离,弄到这里面去,你怎么听呢?所以说:离二观尘世,观察就是起作用。在这个尘世里面,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作用,这五个识,用这样子合跟离,这五个就是指五识,观照这个尘世间的一切。
“愚者难分识与根”:把笔拿起来,“愚者”就是声闻人,声闻就是指罗汉。修小乘称为愚者,也就是证阿罗汉果的声闻人。难分,就是证阿罗汉果,还没有办法分清楚,这是识还是根。意思就是:因为很微细,分不清楚,识是无形的嘛!根是指清净四大所构成的,因此,根算是色法,识算是心法。所以,在这个时候,根的胜义根,很微细的清净四大所构成的,就是证阿罗汉果,还没有办法分清楚。诸佛菩萨证悟到这个,整个身体都是像影像一样,全部纳归到心法,唯心所造。所以,愚者难分识与根。
【讲】【前五识共同依托的,是“净色根”,亦名“胜义根”,】净色根、胜义根。【附托在“根依处”里面,眼识要托“九缘”,耳识要托“八缘”,鼻舌身三识要托“七缘”,才能生起,所以说:九八七,大家好相邻近了。
眼、耳两识是“离中取境”,】眼睛跟耳朵,它一定要离开一个距离。【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一定要touch 接触到,“合”就是要接触,不接触没有办法,没有作用的!【才可以观察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
“根”和“识”两种不同的功用,不但凡夫和外道分不清楚,就是愚法声闻的人,也很难容易去真实了解啊!】
六十二页,六十二页翻过来的时候,在旁边写五个字:转识成智颂,就是前五识转识,然后成智慧,转识成智颂。“变相观空唯后得”,转识成智了!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变相,师父的解释,你要特别注意听,等一下的解释就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听师父的解释,然后,把这个词句的意思贯串起来,后面的就会迎刃而解,后面其实就是解释一下。所以,在讲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听!
“变”就是遣,遣相的意思,消遣的“遣”,遣除、除掉的意思,“变”就是转变这个相。简单讲:就是不住相,当你不著相的时候,这个都是名词的变化。变相就是说:当我转识成智,也就是说:当我不住相的时候。这个相,我们以为是真实性的,我们把它转变成空性,叫做变相,变相。所谓变相就是遣相,无所住的意思。当你遣相、无所住,观空,把笔拿起来,“空”的上面要加一个字:二,观我空跟法空。观空,观两种空性,一切无我,一切无法。唯后得,后得就是根本智,你要转变起来,转识成智以后,才能够得到根本智跟后得智。所以说:遣相观空,当你遣除一切相,当你不住一切相,观照我空跟法空的时候,你就会得到根本智跟后得智。
“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一句话,一些注解上,有的讲的并不是很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前五识,在佛果的究竟位,果中就是究竟位,就是佛果位。佛果位当中的前五识,已经转识成智的时候,犹自不诠真,这个“诠”是显示,“真”就是真如。就算你已经证悟到佛果了,这前五识已经转识成智了,你一样不容易显示出这个真如,因为真如是无所表。真如无所表,它必须仰仗后得智,现一层的影像出来。譬如说:我们要怎么样能够诠显这个清净心呢?我们有实报庄严土,有实报庄严土。法本来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但是,因为清净心它一定要显,所以,显现出类似真如的,其实真如是不可显。所以,他为了要显现,就像真如一样的境界,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清净的极乐世界以及净土,都是为了显现真如的清净;但其实真如是无相的。那么为了显现真如,我们必须以清净的世界来显示出来。所以说:佛果中犹自不能显示真如。简单讲就是说:当我们证到究竟的佛果,前五识已经转识成智的时候,一样很不容易显示真如,因为真如本来就是无所表示,必须要仰仗后得智,转变一分清净心的影像相分出来,来自己攀缘。意思就是说:你成佛,证得佛果了,已经进入空性的法身了,法身是无相;但是,我们还有实报庄严土,这个就是从真如起的影像。所以,他显现出来的,统统是清净心,统统是清净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心污浊,所显示出来的,都是不清净的。
“圆明初发成无漏”:“圆明”就是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叫做圆明。当我们转第八意识,记住!第八意识没有转过来,前五识是没有办法转的,因为前五识是果报身嘛!前五识是受第八意识的主宰。我们根身、器界、种子,都是来自于第八意识,你当然要转第八意识,才能转前五识。对不对?是不是?如果说:你第八意识不转,前五识也没有办法。所以,前五识要果地的佛,他才有办法!圆明初发成无漏,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初发:刚刚,初发,初发就是发起大圆镜智的时候,前五识才转,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智慧。所以,中间要加几个字,圆明初发,中间加:“前五识才转”成无漏,就是要加五个字。圆明初发,中间加:“前五识才转”成无漏的智慧。这样一看就会一目了然!所以说:圆明初发成无漏,就是当转第八意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时候,刚刚发起这个大圆镜智,前五识才转成无漏。就是所谓的成所作智,这个是最难的,最难转的!
“三类分身息苦轮”:三类分身,他为了要度众生,为了要度众生,所以,第一个要现千丈的胜应身,为初地菩萨以上说法;现丈六的劣应身,为地前以及二乘、凡夫说法。再来就是变化身,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化众生,就像三十二应之类的,所以叫三类分身。当你证到佛果的时候,你的前五识就随着转,那么你就变化无穷,你就可以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息苦轮,当然就是所谓的分段苦,跟变易生死的痛苦。六道轮回叫做分段生死的苦,还有变易生死的苦,就是境界的改变。息苦轮,就是息掉分段生死苦、变易生死的苦。师父再解释一遍:变相观空唯后得,如果你能够遣掉虚妄的相,不住虚妄之相,你彻底地观照: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那么你将会得到后得,唯后得,你就会得到根本智。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个“诠”就是显现出来。就算你证悟到佛果,前五识已经转为成所作智,那么,还是没有办法显示无形无相的真如,不容易显示。圆明初发成无漏,就是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刚刚一发起来,究竟的佛果位,我们的前五识,才能转成无漏。当你转成无漏,你就是佛果了,就可以三类,就是说:胜应身、劣应身,还有随类化身,来普度众生,停止分段生死的苦,以及变易生死的苦。这个“轮”是轮转的意思,息苦轮。(【佛光大辞典】大圆镜智: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密教将此四智,加上法界体性智,合称五智,即东方阿閦佛所成之智。成所作智:又作作事智。为四智之一,五智之一。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密教五佛中之不空成就如来配当此智。)
【讲】【上面那两首颂,是约“前五识”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说的。这首颂,是约圣人“转识成智”所说的。
佛有两种智:一是“根本智”,二是“后得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
】什么叫做根本智呢
【遣相既尽,】当你除掉这些妄想的相,已经尽了,【证得无相,】证悟到无相。【智体无漏,实证真如,】智慧的体是无漏,实证了真如,【是直接亲缘真如的。什么叫做“后得智”呢?体是无漏,而有分别,】虽分别,而实是无分别。【是不能直接亲缘真如的,故又名差别智,即是世俗智。此“后得智”如果要缘“真如”的话,那只好托“二空”】托二空。【所显的“真如”为本质,自己再变起一重相分(影像)来缘,】那么这是清净心所影现出来的,自己来攀缘,那么当然就是清净的世界了,也就是所谓的佛菩萨所现的清净世界。【即是“观空舍执,执尽真现”。】同学们!这个很重要!修学佛法,在座诸位!我们修行佛法,非常非常重要,要放下的,就是这个执著,你看看这八个字:观空舍执,执尽真现。所有的经典,都在叫你放下,叫你破除执著。如果执著不放下,我们变成只做学术的探讨,叫做佛学,不叫做学佛。可惜!所以,学佛的人,不是在学的时间长跟短,是你有没有志气,你肯不…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