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話▪P4

  ..續本文上一頁跟舌跟身,它要合才能作用,所以,“合叁”,它要起作用,它一定要合。譬如說:鼻子,鼻子跟煙具,若有距離,你怎麼合呢?舌頭,我吃東西,我吃東西,我拿這樣(師父手拿物,但距嘴一段距離,作吃東西的動作。)吃,吃什麼?對不對?要合起來,咬下去才有作用;你不合,你怎麼作用呢?身,身要接觸,接觸,要接觸啊,皮膚,要接觸啊!說:我那一件棉被很柔和!你怎麼知道很柔和呢?因爲我吊在半空中,我吊起來,晚上睡覺用看的,沒有接觸,沒有touch,沒有這個觸緣,身體一定要碰到。對不對?有這個因緣,所以叫合叁。合著,要接觸到才能作用,這叁種情形就是鼻識、舌識、身識。“離二”,眼睛要離、耳朵要離,你說眼睛,我拿這麼近,那沒有作用,這麼近看,有人看這麼近的嗎?你有看過人家看書這樣?這麼近我還可以看得到,像道緣老和尚,他看書就是這樣子,道源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他那一本《彌陀經》,好大一個字,打開,一頁裏面沒有寫幾個字。道老,近視兩千多度,一、兩千,道源老和尚八十幾歲,眼睛那麼大!那眼鏡的鏡片,一看就知道是很有深度的人,他眼鏡的鏡片很深的!對不對?如果說這麼(師父把物放在眼上)看,怎麼看?看不到!是不是?再來就是耳朵,耳朵也要有點距離,耳朵,若弄在這個地方:啊!耳朵當然要有點距離,弄到這裏面去,你怎麼聽呢?所以說:離二觀塵世,觀察就是起作用。在這個塵世裏面,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作用,這五個識,用這樣子合跟離,這五個就是指五識,觀照這個塵世間的一切。

  “愚者難分識與根”:把筆拿起來,“愚者”就是聲聞人,聲聞就是指羅漢。修小乘稱爲愚者,也就是證阿羅漢果的聲聞人。難分,就是證阿羅漢果,還沒有辦法分清楚,這是識還是根。意思就是:因爲很微細,分不清楚,識是無形的嘛!根是指清淨四大所構成的,因此,根算是色法,識算是心法。所以,在這個時候,根的勝義根,很微細的清淨四大所構成的,就是證阿羅漢果,還沒有辦法分清楚。諸佛菩薩證悟到這個,整個身體都是像影像一樣,全部納歸到心法,唯心所造。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

  【講】【前五識共同依托的,是“淨色根”,亦名“勝義根”,】淨色根、勝義根。【附托在“根依處”裏面,眼識要托“九緣”,耳識要托“八緣”,鼻舌身叁識要托“七緣”,才能生起,所以說:九八七,大家好相鄰近了。

  眼、耳兩識是“離中取境”,】眼睛跟耳朵,它一定要離開一個距離。【鼻、舌、身叁識是“合中取境”,】一定要touch 接觸到,“合”就是要接觸,不接觸沒有辦法,沒有作用的!【才可以觀察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

  “根”和“識”兩種不同的功用,不但凡夫和外道分不清楚,就是愚法聲聞的人,也很難容易去真實了解啊!】

  六十二頁,六十二頁翻過來的時候,在旁邊寫五個字:轉識成智頌,就是前五識轉識,然後成智慧,轉識成智頌。“變相觀空唯後得”,轉識成智了!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诠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叁類分身息苦輪

  變相,師父的解釋,你要特別注意聽,等一下的解釋就一目了然,最重要的是聽師父的解釋,然後,把這個詞句的意思貫串起來,後面的就會迎刃而解,後面其實就是解釋一下。所以,在講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聽!

  “變”就是遣,遣相的意思,消遣的“遣”,遣除、除掉的意思,“變”就是轉變這個相。簡單講:就是不住相,當你不著相的時候,這個都是名詞的變化。變相就是說:當我轉識成智,也就是說:當我不住相的時候。這個相,我們以爲是真實性的,我們把它轉變成空性,叫做變相,變相。所謂變相就是遣相,無所住的意思。當你遣相、無所住,觀空,把筆拿起來,“空”的上面要加一個字:二,觀我空跟法空。觀空,觀兩種空性,一切無我,一切無法。唯後得,後得就是根本智,你要轉變起來,轉識成智以後,才能夠得到根本智跟後得智。所以說:遣相觀空,當你遣除一切相,當你不住一切相,觀照我空跟法空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根本智跟後得智。

  “果中猶自不诠真”:這一句話,一些注解上,有的講的並不是很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前五識,在佛果的究竟位,果中就是究竟位,就是佛果位。佛果位當中的前五識,已經轉識成智的時候,猶自不诠真,這個“诠”是顯示,“真”就是真如。就算你已經證悟到佛果了,這前五識已經轉識成智了,你一樣不容易顯示出這個真如,因爲真如是無所表。真如無所表,它必須仰仗後得智,現一層的影像出來。譬如說:我們要怎麼樣能夠诠顯這個清淨心呢?我們有實報莊嚴土,有實報莊嚴土。法本來是無形無相的東西,但是,因爲清淨心它一定要顯,所以,顯現出類似真如的,其實真如是不可顯。所以,他爲了要顯現,就像真如一樣的境界,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清淨的極樂世界以及淨土,都是爲了顯現真如的清淨;但其實真如是無相的。那麼爲了顯現真如,我們必須以清淨的世界來顯示出來。所以說:佛果中猶自不能顯示真如。簡單講就是說:當我們證到究竟的佛果,前五識已經轉識成智的時候,一樣很不容易顯示真如,因爲真如本來就是無所表示,必須要仰仗後得智,轉變一分清淨心的影像相分出來,來自己攀緣。意思就是說:你成佛,證得佛果了,已經進入空性的法身了,法身是無相;但是,我們還有實報莊嚴土,這個就是從真如起的影像。所以,他顯現出來的,統統是清淨心,統統是清淨的東西。那麼,我們的心汙濁,所顯示出來的,都是不清淨的。

  “圓明初發成無漏”:“圓明”就是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的時候,叫做圓明。當我們轉第八意識,記住!第八意識沒有轉過來,前五識是沒有辦法轉的,因爲前五識是果報身嘛!前五識是受第八意識的主宰。我們根身、器界、種子,都是來自于第八意識,你當然要轉第八意識,才能轉前五識。對不對?是不是?如果說:你第八意識不轉,前五識也沒有辦法。所以,前五識要果地的佛,他才有辦法!圓明初發成無漏,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的時候,初發:剛剛,初發,初發就是發起大圓鏡智的時候,前五識才轉,前五識才轉成無漏的智慧。所以,中間要加幾個字,圓明初發,中間加:“前五識才轉”成無漏,就是要加五個字。圓明初發,中間加:“前五識才轉”成無漏的智慧。這樣一看就會一目了然!所以說:圓明初發成無漏,就是當轉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剛剛發起這個大圓鏡智,前五識才轉成無漏。就是所謂的成所作智,這個是最難的,最難轉的!

  “叁類分身息苦輪”:叁類分身,他爲了要度衆生,爲了要度衆生,所以,第一個要現千丈的勝應身,爲初地菩薩以上說法;現丈六的劣應身,爲地前以及二乘、凡夫說法。再來就是變化身,隨類化身,現種種不同的身形,去度化衆生,就像叁十二應之類的,所以叫叁類分身。當你證到佛果的時候,你的前五識就隨著轉,那麼你就變化無窮,你就可以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息苦輪,當然就是所謂的分段苦,跟變易生死的痛苦。六道輪回叫做分段生死的苦,還有變易生死的苦,就是境界的改變。息苦輪,就是息掉分段生死苦、變易生死的苦。師父再解釋一遍:變相觀空唯後得,如果你能夠遣掉虛妄的相,不住虛妄之相,你徹底地觀照:我也空,一切法也空,那麼你將會得到後得,唯後得,你就會得到根本智。果中猶自不诠真,這個“诠”就是顯現出來。就算你證悟到佛果,前五識已經轉爲成所作智,那麼,還是沒有辦法顯示無形無相的真如,不容易顯示。圓明初發成無漏,就是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的時候,剛剛一發起來,究竟的佛果位,我們的前五識,才能轉成無漏。當你轉成無漏,你就是佛果了,就可以叁類,就是說:勝應身、劣應身,還有隨類化身,來普度衆生,停止分段生死的苦,以及變易生死的苦。這個“輪”是輪轉的意思,息苦輪。(【佛光大辭典】大圓鏡智:即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此種佛智,如大圓鏡之可映現一切形像,密教稱爲金剛智。依唯識宗所說,成佛以後,煩惱即轉變爲智慧。此種智慧可分四種,其第四種(即第八阿賴耶識)轉變爲清淨智,此即大圓鏡智。密教將此四智,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即東方阿閦佛所成之智。成所作智:又作作事智。爲四智之一,五智之一。即轉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得之智。蓋自證化他之二利應作,故稱所作;大悲隨類應同之妙業必得成就,故稱成。密教五佛中之不空成就如來配當此智。)

  【講】【上面那兩首頌,是約“前五識”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說的。這首頌,是約聖人“轉識成智”所說的。

  佛有兩種智:一是“根本智”,二是“後得智”。什麼叫做“根本智”呢

  】什麼叫做根本智呢

  【遣相既盡,】當你除掉這些妄想的相,已經盡了,【證得無相,】證悟到無相。【智體無漏,實證真如,】智慧的體是無漏,實證了真如,【是直接親緣真如的。什麼叫做“後得智”呢?體是無漏,而有分別,】雖分別,而實是無分別。【是不能直接親緣真如的,故又名差別智,即是世俗智。此“後得智”如果要緣“真如”的話,那只好托“二空”】托二空。【所顯的“真如”爲本質,自己再變起一重相分(影像)來緣,】那麼這是清淨心所影現出來的,自己來攀緣,那麼當然就是清淨的世界了,也就是所謂的佛菩薩所現的清淨世界。【即是“觀空舍執,執盡真現”。】同學們!這個很重要!修學佛法,在座諸位!我們修行佛法,非常非常重要,要放下的,就是這個執著,你看看這八個字:觀空舍執,執盡真現。所有的經典,都在叫你放下,叫你破除執著。如果執著不放下,我們變成只做學術的探討,叫做佛學,不叫做學佛。可惜!所以,學佛的人,不是在學的時間長跟短,是你有沒有志氣,你肯不…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願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