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话▪P3

  ..续本文上一页不得使属于任何一方。于见分之妄情与性境之本质。二者,可使为两质之性质者,故谓之带质通情本。带质境通于妄情与本质通也。颂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见《唯识枢要》上末。【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在“三量”中,但属于“现量”;】(量:梵语之意译。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指认识事物之标准、根据;广义言之,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又印度自古以来,在认知范畴中,一般皆将量知对象加以认识论证,泛称为量。此量知之主体,称为能量,或量者;被量知之事物,称为所量;量知之结果,或了知其结果,称为量知或量果。以上三者称为三量。玆将三量各举譬喻,并将其与外道、小乘、大乘、唯识等相当之部分,列表如下:依不同之方法去量知对象,即产生种种不同之量果,大别之,有下列数种:(一)现量,不含比知推度,仅以知觉进行认识作用,或依前五识,或依与前五识同时而起之意识,或依自证分、定心等无分别心而来。例如眼识认识色境时,即为现量。(二)比量,系以既知之事实为基础,比知未知之事实,乃经由推理而进行认识作用,不与前五识同时而起,系依散地之意识而来者。例如见烟则推知火之存在。比量又可分为二种比量、三种比量、五种比量,即:(1)二种比量:1.自比量,又作自比、为自比量,即为自己而比量;以智为本质,此时未必需要表之于他人。2.他比量,又作他比、为他比量,即为他人而比量;经由自比量所认识之智,再语之他人时之比量。(2)三种比量:1.自比量,为自己所认可而不为他人所认可作为因(理由根据)之比量。2.他比量,为他人所认可而不为自己所认可作为因之比量。3.共比量,又作共比,为自己与他人共同认可之比量。(3)五种比量:1.相比量,例如见烟之相而推知火之存在;即为有关事物外相之比量。2.体比量,例如见现在之体而推知过去、未来之体;此乃有关事物自体之比量。3.业比量,例如见草木动摇,则知风之存在;即由事物之动作,而推知该作用之根据。4.法比量,例如由无常而推知苦之存在;此因法与法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之密切关系,故根据一事即可推知他事。5.因果比量,由因推知果,或由果推知因。 (三)圣教量,又作正教量、至教量、声量、圣言量,即笃信圣者之教说真实无误,而依靠圣教来量知种种意义。 (四)非量,又作似量,即似是而非之现量及比量,故又作似现量、似比量。例如衣由色等四尘构成,本身并无实体可言,然由于分别见解,遂认为“衣乃实在者”,此即似现量。又如远见尘、雾等,却错以为烟,并据此错觉而证明有火存在,此即似比量。以上均为似是而非之现量及比量。其中,现量、比量、非量,或现量、比量、圣教量等,皆称三量。此外,现量与比量对非量而言,称为真现量、真比量。于现、比、圣教三量之外,若加上譬喻量(例如由牛而推知有水牛、乳牛等;此即依据类似事物而推知相同之他物),则为四量。若再加上义准量(又作义准量,例如无常必定无我,今既知诸法无我,依准其义,即可了知无常之存在),则为五量。若再加上无体量(例如进入屋内,由于主人不在,则知主人必定前往他处),则为六量。此外,另有随生量、想定量、传承量、身振量等。于古代印度各学派间,对各种量论之看法及侧重之情形,大都随其宗义而有所不同,例如顺世外道仅承认现量,胜论学派承认现、比二量,耆那教、数论学派、瑜伽派承认现、比、圣教三量,正理学派承认现、比、圣教、譬喻等四量,弥曼蹉学派之咕鲁派则另又加上承认义准量,弥曼蹉学派之帕达派及吠檀多学派另又承认无体量,而共为六量。在佛教,则常用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在因明方面,古因明师多采现、比、圣教三量。至六世纪之大论师陈那时,则限定仅以现量、比量等二量用于因明论式。【《解深密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因明入正理论》、《成唯识论》卷二、《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佛光大辞典》】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着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若论“三性”,】前五识有时候是善,【那是善、】有时候是【恶、】有时候是【无记,三性俱通。

  三界分九地:】三界分九地。【欲界一地——“五趣杂居地”,】五趣杂居地。【五识俱全。】全部都用得着,叫做五识俱全。底下加三个字:如果是,加这三个字,这样念起来才会顺,否则你不晓得他在讲什么东西。如果是【色界初禅,】如果是色界的初禅。【第二——“离生喜乐地”,】那么【只有眼、耳、身三识了。因为初禅以上不用段食,】不用段食,就像我们现在,段食就是时间的,这个“段”就是距离,时间的距离叫做段,譬如我现在吃饱了,经过一段时间我再吃,我吃饱了,经过一段时间再吃……,这个就是一种段食。段食就是间(断一段时间)接(着)的吃,叫做段。【没有香味二境之存在,所以用不着鼻、舌二识了。二禅以上,连眼、耳、身三识都用不着了,因为他常在禅定中啊!

  前五识的心所,只有三十四个: “遍行”五个, “别境”五个,“善”十一个,“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根本烦恼”只有贪、瞋、痴】“痴”在旁边括弧:就是无明,这个最难断的!因为你无明,你什么都来,你什么统统来!你无惭无愧也是无明;你会贪也是无明;你会我慢也是无明;你会愚痴也是无明;你会嗔恨心、你会嫉妒,统统来自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根本。师父曾经调查过;你们知不知道,贪、瞋、痴、慢、疑,那一个最难断?有的人讲:贪最难断;有的人讲:嗔最难断。不对!痴最难断。痴,你怎么能断呢?痴就是迷迷糊糊嘛!知道,知道还是迷迷糊糊啊。为什么说:知道还是迷迷糊糊?“道”没有运用在你的生命,道只是文字而已,你只是懂得一点皮毛而已。所以,这个痴,要能够有智慧,还要降伏自己,要摆脱这个欲望,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无明是最难断的,你根本没有办法,很难的!你说:我今天我不贪心。很容易啊!不困难。你说:我今天我不发脾气。那不是很困难。你说愚痴,愚痴你怎么放呢?我说:我放掉愚痴!来啊!你放给我看啊!说:我不愚痴。说不愚痴,你还是很愚痴啊!对不对?你说:我不贪!可以!我尽量布施,我尽量救度众生,我不贪钱,这个容易啊!说:我不痴。你没有办法啊!你不痴,你没有智慧,你怎么不痴?无能为力的,痴最难断!【三个,所以一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只有三十四个心所。

  

  

  

  

  

  六十一页。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眼、耳、鼻、舌、身,这五识都是依净色根。所谓净色根,又名胜义根,它是附托在根依处里面。也就是说:五识统统依附在净色根,依附在净色根。所谓净色根就是胜义根,接近我们现在所讲的神经系统,接近我们现在所讲的神经系统。我们说:浮尘根,就是接近我们现在讲的肉眼;净色根就是接近了视神经;但其实不是神经系统,接近而已。再来,九缘七八好相邻,眼识要靠九个缘,才能产生作用;鼻、舌、身要靠七个缘;耳朵要靠八个缘。好相邻,这个“相邻”是指数目,七、八、九都很接近,大家好像很好的邻居,住在一起一样,附近而已,你家住九号,我家住七号,他家住八号,刚好是邻居嘛!

  

  

  

  

  

  

  

  

  

  好!现在先翻过来,page twenty-five。师父!page twenty-five 是什么意思?还是要解释一下:twenty-five 就是二十五,真麻烦!二十五页,好!二十五,根缘;境;“空缘”就是距离,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词,玄奘大师当时候,没有“距离”这个名词,所以,“空缘”就是距离;“明缘”就是光、光线的意思。第四、明缘,就是光线的意思,第五、就是作意缘,第六、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第七、染净依,就是第七意识,第八、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识,第九、种子依,就是种子。等无间缘不必列出去,因为每一个统统要等无间缘。意思就是:连续才能作用,不连续是不能作用的。所以说:一般都讲九缘,其实是十个缘,因为等无间缘是必须有的,所以,不必加,不必加。对不对?不必加。譬如说:底下的,眼识九缘,就是全部都俱。耳识是八个缘,除去明,耳朵听声音,有光线跟没有光线,都可以听得到,有光线、没有光线,耳朵都可以听得很清楚!鼻识七个缘,嗅觉除了空缘,空缘,不必距离,有距离怎么嗅呢?你拿那么远,我在台北这里拿一块香肠,你在高雄闻,你闻得到吗?对不对?香味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地方。是不是?太长的距离,没有接触到鼻子,鼻子没有作用。所以,鼻子不能有距离的,有距离就麻烦了!所以,除去空,再来,不必光线。舌也是一样,不必距离、不必光线。身也是一样,除去空缘跟明缘。所以说:九缘七八好相邻。再翻回来,翻回来,所以,九缘就是眼识要靠九个缘,鼻、舌、身要靠七个缘,耳要靠八个缘。所以,这五识,就是九缘、七缘跟八缘,好相邻,大家就像住在隔壁一样。

  “合三离二观尘世”:把笔拿起来,“合三”画一线,在旁边写著:鼻舌身;“离二”画起来,旁边写个:眼跟耳。鼻…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