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得使屬于任何一方。于見分之妄情與性境之本質。二者,可使爲兩質之性質者,故謂之帶質通情本。帶質境通于妄情與本質通也。頌曰:“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見《唯識樞要》上末。【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在“叁量”中,但屬于“現量”;】(量:梵語之意譯。有廣狹二義,狹義而言,指認識事物之標准、根據;廣義言之,則指認識作用之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僞之標准等。又印度自古以來,在認知範疇中,一般皆將量知對象加以認識論證,泛稱爲量。此量知之主體,稱爲能量,或量者;被量知之事物,稱爲所量;量知之結果,或了知其結果,稱爲量知或量果。以上叁者稱爲叁量。玆將叁量各舉譬喻,並將其與外道、小乘、大乘、唯識等相當之部分,列表如下:依不同之方法去量知對象,即産生種種不同之量果,大別之,有下列數種:(一)現量,不含比知推度,僅以知覺進行認識作用,或依前五識,或依與前五識同時而起之意識,或依自證分、定心等無分別心而來。例如眼識認識色境時,即爲現量。(二)比量,系以既知之事實爲基礎,比知未知之事實,乃經由推理而進行認識作用,不與前五識同時而起,系依散地之意識而來者。例如見煙則推知火之存在。比量又可分爲二種比量、叁種比量、五種比量,即:(1)二種比量:1.自比量,又作自比、爲自比量,即爲自己而比量;以智爲本質,此時未必需要表之于他人。2.他比量,又作他比、爲他比量,即爲他人而比量;經由自比量所認識之智,再語之他人時之比量。(2)叁種比量:1.自比量,爲自己所認可而不爲他人所認可作爲因(理由根據)之比量。2.他比量,爲他人所認可而不爲自己所認可作爲因之比量。3.共比量,又作共比,爲自己與他人共同認可之比量。(3)五種比量:1.相比量,例如見煙之相而推知火之存在;即爲有關事物外相之比量。2.體比量,例如見現在之體而推知過去、未來之體;此乃有關事物自體之比量。3.業比量,例如見草木動搖,則知風之存在;即由事物之動作,而推知該作用之根據。4.法比量,例如由無常而推知苦之存在;此因法與法之間具有相互依存之密切關系,故根據一事即可推知他事。5.因果比量,由因推知果,或由果推知因。 (叁)聖教量,又作正教量、至教量、聲量、聖言量,即笃信聖者之教說真實無誤,而依靠聖教來量知種種意義。 (四)非量,又作似量,即似是而非之現量及比量,故又作似現量、似比量。例如衣由色等四塵構成,本身並無實體可言,然由于分別見解,遂認爲“衣乃實在者”,此即似現量。又如遠見塵、霧等,卻錯以爲煙,並據此錯覺而證明有火存在,此即似比量。以上均爲似是而非之現量及比量。其中,現量、比量、非量,或現量、比量、聖教量等,皆稱叁量。此外,現量與比量對非量而言,稱爲真現量、真比量。于現、比、聖教叁量之外,若加上譬喻量(例如由牛而推知有水牛、乳牛等;此即依據類似事物而推知相同之他物),則爲四量。若再加上義准量(又作義准量,例如無常必定無我,今既知諸法無我,依准其義,即可了知無常之存在),則爲五量。若再加上無體量(例如進入屋內,由于主人不在,則知主人必定前往他處),則爲六量。此外,另有隨生量、想定量、傳承量、身振量等。于古代印度各學派間,對各種量論之看法及側重之情形,大都隨其宗義而有所不同,例如順世外道僅承認現量,勝論學派承認現、比二量,耆那教、數論學派、瑜伽派承認現、比、聖教叁量,正理學派承認現、比、聖教、譬喻等四量,彌曼蹉學派之咕魯派則另又加上承認義准量,彌曼蹉學派之帕達派及吠檀多學派另又承認無體量,而共爲六量。在佛教,則常用現量、比量、聖教量、譬喻量。在因明方面,古因明師多采現、比、聖教叁量。至六世紀之大論師陳那時,則限定僅以現量、比量等二量用于因明論式。【《解深密經》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因明入正理論》、《成唯識論》卷二、《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佛光大辭典》】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裏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爲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爲蛇,見月明以爲天亮等是。【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若論“叁性”,】前五識有時候是善,【那是善、】有時候是【惡、】有時候是【無記,叁性俱通。
叁界分九地:】叁界分九地。【欲界一地——“五趣雜居地”,】五趣雜居地。【五識俱全。】全部都用得著,叫做五識俱全。底下加叁個字:如果是,加這叁個字,這樣念起來才會順,否則你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東西。如果是【色界初禅,】如果是色界的初禅。【第二——“離生喜樂地”,】那麼【只有眼、耳、身叁識了。因爲初禅以上不用段食,】不用段食,就像我們現在,段食就是時間的,這個“段”就是距離,時間的距離叫做段,譬如我現在吃飽了,經過一段時間我再吃,我吃飽了,經過一段時間再吃……,這個就是一種段食。段食就是間(斷一段時間)接(著)的吃,叫做段。【沒有香味二境之存在,所以用不著鼻、舌二識了。二禅以上,連眼、耳、身叁識都用不著了,因爲他常在禅定中啊!
前五識的心所,只有叁十四個: “遍行”五個, “別境”五個,“善”十一個,“中隨煩惱”兩個,“大隨煩惱”八個,“根本煩惱”只有貪、瞋、癡】“癡”在旁邊括弧:就是無明,這個最難斷的!因爲你無明,你什麼都來,你什麼統統來!你無慚無愧也是無明;你會貪也是無明;你會我慢也是無明;你會愚癡也是無明;你會嗔恨心、你會嫉妒,統統來自無明,這個無明就是根本。師父曾經調查過;你們知不知道,貪、瞋、癡、慢、疑,那一個最難斷?有的人講:貪最難斷;有的人講:嗔最難斷。不對!癡最難斷。癡,你怎麼能斷呢?癡就是迷迷糊糊嘛!知道,知道還是迷迷糊糊啊。爲什麼說:知道還是迷迷糊糊?“道”沒有運用在你的生命,道只是文字而已,你只是懂得一點皮毛而已。所以,這個癡,要能夠有智慧,還要降伏自己,要擺脫這個欲望,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無明是最難斷的,你根本沒有辦法,很難的!你說:我今天我不貪心。很容易啊!不困難。你說:我今天我不發脾氣。那不是很困難。你說愚癡,愚癡你怎麼放呢?我說:我放掉愚癡!來啊!你放給我看啊!說:我不愚癡。說不愚癡,你還是很愚癡啊!對不對?你說:我不貪!可以!我盡量布施,我盡量救度衆生,我不貪錢,這個容易啊!說:我不癡。你沒有辦法啊!你不癡,你沒有智慧,你怎麼不癡?無能爲力的,癡最難斷!【叁個,所以一共只有叁十四個心所。】只有叁十四個心所。
六十一頁。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叁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都是依淨色根。所謂淨色根,又名勝義根,它是附托在根依處裏面。也就是說:五識統統依附在淨色根,依附在淨色根。所謂淨色根就是勝義根,接近我們現在所講的神經系統,接近我們現在所講的神經系統。我們說:浮塵根,就是接近我們現在講的肉眼;淨色根就是接近了視神經;但其實不是神經系統,接近而已。再來,九緣七八好相鄰,眼識要靠九個緣,才能産生作用;鼻、舌、身要靠七個緣;耳朵要靠八個緣。好相鄰,這個“相鄰”是指數目,七、八、九都很接近,大家好像很好的鄰居,住在一起一樣,附近而已,你家住九號,我家住七號,他家住八號,剛好是鄰居嘛!
好!現在先翻過來,page twenty-five。師父!page twenty-five 是什麼意思?還是要解釋一下:twenty-five 就是二十五,真麻煩!二十五頁,好!二十五,根緣;境;“空緣”就是距離,因爲以前沒有這個名詞,玄奘大師當時候,沒有“距離”這個名詞,所以,“空緣”就是距離;“明緣”就是光、光線的意思。第四、明緣,就是光線的意思,第五、就是作意緣,第六、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識,第七、染淨依,就是第七意識,第八、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識,第九、種子依,就是種子。等無間緣不必列出去,因爲每一個統統要等無間緣。意思就是:連續才能作用,不連續是不能作用的。所以說:一般都講九緣,其實是十個緣,因爲等無間緣是必須有的,所以,不必加,不必加。對不對?不必加。譬如說:底下的,眼識九緣,就是全部都俱。耳識是八個緣,除去明,耳朵聽聲音,有光線跟沒有光線,都可以聽得到,有光線、沒有光線,耳朵都可以聽得很清楚!鼻識七個緣,嗅覺除了空緣,空緣,不必距離,有距離怎麼嗅呢?你拿那麼遠,我在臺北這裏拿一塊香腸,你在高雄聞,你聞得到嗎?對不對?香味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個地方。是不是?太長的距離,沒有接觸到鼻子,鼻子沒有作用。所以,鼻子不能有距離的,有距離就麻煩了!所以,除去空,再來,不必光線。舌也是一樣,不必距離、不必光線。身也是一樣,除去空緣跟明緣。所以說:九緣七八好相鄰。再翻回來,翻回來,所以,九緣就是眼識要靠九個緣,鼻、舌、身要靠七個緣,耳要靠八個緣。所以,這五識,就是九緣、七緣跟八緣,好相鄰,大家就像住在隔壁一樣。
“合叁離二觀塵世”:把筆拿起來,“合叁”畫一線,在旁邊寫著:鼻舌身;“離二”畫起來,旁邊寫個:眼跟耳。鼻…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