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话▪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前五识就比较难!所以,前五识来讲的话,是控制在第六意识的支配,以及第七意识执著的支配,因此,还是心的问题。前五识所攀缘的是性境,所面对的是现量。前五识是通善性、恶性,以及无记性,那么要第七意识是现什么性,第七意识是善的,前五识就善;第七意识是恶的,前五识就是恶。是不是?第七意识是无记,它就是无记,其实它根本没有主宰。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境是由心所造,所以,本来是由心变现成万法、色法,我们不晓得。我们无法把染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我们现在把影射出来的色、境界,变成以为有真实的外境,然后,我们再去执著这个外境,然后,再继续去造业。变成怎么样?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们自己的心,去执著我们变现出来的境界,然后,这个境界又困扰我们自己。众生就是经过双重的颠倒,就是这样子!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这三种,在九地的第二地还有。九地的第二地,我们现在翻开七十二页,我们现在翻开七十二页,七十二页,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一、五趣杂居地,色界分四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无色界分: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非想处地。三界又称九地,把欲界纳归成一地;把色界划归成四地;把无色界划归成四地,一加四加四就是九地。所以说:二地居,眼耳身三二地居,那么就是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就是色界的初禅天,色界的初禅。好!说:眼耳身三,眼睛、耳朵、身体这三种,在离生喜乐地,就是二地居,初禅天这个地方还用得到。至于这个味,就是口、就是舌;鼻嗅香,在这里没有用到。所以说:九地的第二地,是离生喜乐地,初禅因为没有段食,所以,没有味跟香,不用舌跟鼻,没有用到舌、没有用到鼻。所以说:眼、耳、身这三个识,这个“三”就是指上面的:眼、耳、身这三种,在二地还有用到,关于舌跟鼻,就没有用到了!可见,色界的初禅天,那里面就不需要用到空气了,就不需要用到空气了,因为鼻子没有作用了,鼻子只是装饰一下而已,鼻子只是装饰一下而已。像我们画佛像,画成这个佛像。对不对?如果你叫阿狗兄来画佛像,它不会画这样的,狗来画佛像,它会画一条狗的,它会画成一条狗的,它有用到嘛!对不对?猴子来画佛像,它会画成一只猴子佛,唯心所造嘛!那我们人画佛像,因为佛的法身是无相,无形无相的东西嘛!所以,我们把他画成那么庄严的,是这样子的!是不是?尽虚空界,遍法界,佛是无形无相的,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这样讲的嘛!对不对?你不相信吗?日本人画佛像,就像日本人,你相不相信?你去日本那个地方看看,佛像一看就像日本人;韩国人造佛像,一看!就像韩国人。不然问我们的韩国比丘,大见法师,你们韩国人,对不对?画的一座佛像就像韩国人。你看!中国人喜欢圆满,他一画佛像、做佛像,就像中国人一样。所以,这个阿弥陀佛是中国人画的,中国人喜欢圆满型的,喜欢圆满型的。对不对?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佛那有那么多呢?中国的阿弥陀佛,怎么跟韩国、日本画的阿弥陀佛都不一样?对不对?佛光山造的阿弥陀佛,跟我们这里的阿弥陀佛也不一样啊!你喜欢画什么像,都没有关系,佛也没有固定的形相,意思就是这个道理嘛!万法还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味跟香,就是所谓的舌识跟鼻识,根本就没有用到。底下是谈心所,

  前五识跟那几个心所相应呢?遍行心所——五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有十一。“中二”就是我们所谓的中烦恼,有两个,就是:无惭、无愧。大烦恼有八个: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掉举等等。然后,贪、嗔、痴,根本烦恼本来有六个,但是,前五识只跟三个相应,本来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是不是?前五识只跟根本烦恼里面的贪嗔痴、中烦恼的两个相应;大烦恼有八个,与前五识相应;根本烦恼有六个,里面的三个,跟前五识相应。所以说,遍行有五个,别境也有五个心所,善也有十一个心所,五加五加十一,就是二十一。中二,中烦恼有两个,二十一加二就是二十三。大烦恼有八,二十三加八,三十一。根本烦恼六个里面,有三个:贪、嗔、痴,加起来,三十一加三,就是三十四个心所。这三十四个心所,跟前五识相应,跟前五识相应。师父整句解释一下:

  “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跟性境相应;前五识跟现量相应,所攀缘的都是现量。前五识通善性、通恶性、通无记性。前五识,在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情形,到初禅还用得着,初禅已经不用到舌跟鼻了!再来,前五识跟那几个心所相应呢?跟五遍行相应;跟五个别境相应;跟善十一相应;跟中烦恼:无惭、无愧两个相应,“中二”嘛!就是中随烦恼。大随烦恼有八个,就是: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以及根本烦恼的贪、嗔、痴,五加五加十一加二加八加三,就是三十四个心所。我们看看十六页,所以说:这个就等于复习一下。十六页,翻开十六页,我们简单复习一下。

  五遍行心所,为什么讲遍行呢?因为它遍一切心,遍三界九地、一切地;遍善、恶、无记性,遍一切性;遍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周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这个叫做遍行心所。意思就是说:你在任何的时间、空间,都要用到触、作意、受、想、思。触、作意、受、想、思,那一个人,三界九地,任何时空、善恶,统统要先触、作意、受、想、思,这个谁都逃不过的!触、作意、受、想、思,叫做遍行心所,这五个遍行心所,是遍一切处的,没有让你选择的余地。

  别境有五个,别境很容易了解,别境的意思,就是各别缘境,你各别缘什么境,你将得到什么心所。

  翻开十八页,翻开十八页,十八页的第一行,这五个心所叫做别境,因为它是各别缘境,“欲”,是缘所乐境,“胜解”,是缘决定境,“念”,是缘曾习境,“定”,是缘所观境,“慧”,是缘所观境,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别境是各别缘境,你各别缘什么境,你就产生什么心所,所以,叫做别境。善十一,你看!信心所、惭心所、愧心所、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十一个心所,是善的心所。再来,我们说:中二,那么中二,诸位翻开二十一页,二十一页,二十一页,第十一、无惭,第十二、无愧,这是中随烦恼。一个人无惭无愧,那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我们有惭有愧,我们就会拒绝去造恶;我们有惭愧心,我们成就菩提就容易!我们一个人所做无惭无愧,那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说: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好!翻过来,二十二页,二十二页的第十三就是掉举(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那么这个排版漏掉了,(新版已更正)排版印漏掉了!所以,十三是掉举,第十四是昏沉,十五是不信,十六是懈怠,十七是放逸,第十八是失念,十九是散乱,二十是不正知,没有正确的知道。我们如果有正确的知道的话,那就不会迷惑了!

  譬如说:明天情人节呀,送送什么玫瑰花啊、蛋糕啊,画一个心啊等等。是不是?电视今天都一直在报导这个东西。如果他有正确的念头、生命观,他会很平淡的处理,很平淡的处理。如果今天我结婚的话,说:情人节你要带你老婆去哪里?我带她去打佛七,最好的礼物!不然你送她什么呢?阿弥陀佛……,以心连心真带质,两个都到极乐世界去嘛!我就问她:你爱我吗?爱!永远吗?永远!以后我要去那里才能见到老公?很容易!你到极乐世界去,一定见到,永远在一起。不要讲每年送你什么,我随手地上捡起来,就给你挂耳环,到极乐世界,看你要什么,我统统给你!因为那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清净世界。我真的爱你,我不会买玫瑰花送给你,那有刺的,怕你插到手。也不须要买什么巧克力,你已经八十公斤了,我为什么要买巧克力?对不对?那还能买什么东西给你呢?这个都没有什么不得了的,这世间就是虚妄、假相的东西,买奇士美口红抹一抹啊!对不对?画画眼睛、睫毛啊,这个都是生死、无常法的东西。我会带她去打佛七,两个人拼命的念佛,就是这样。回来的时候,送个地钟给她,教她练法器,阿弥陀佛……,练法器,这个送给你。就是这样子!众生相就是迷迷糊糊的,纵经百千劫,不能解脱,就是在妄、妄想里面打转,不正知,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个世间。

  再来,根本烦恼里面的贪、嗔、痴,所以说:这个心所,我们简单的看过一下。底下,翻回来六十页,那么六十页这个,看起来就不会很困难了!

  【讲】【“前五识”,在“三境”中,但能缘“性境”;】只能缘性境(三类境:(名数)境者,八识所变之相分也。此相分有三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实体种子而生之实法,唯自能缘之见分颠倒计度,而发现假相者。此假相既无能生之种子,亦无所托之本质,唯独起影像,故云独影境。此境为随其种子及善恶之性等能缘之见分者,故云独影唯随见。三、带质境。如第七识缘第八识之见分,或如散心独影之意识,缘五尘之境,其自识之相分,谓为第八识之见分,谓为五尘,确有所托之本质(性质),非如彼龟毛兔角无本质者,故对于彼独影境而谓之带质境,顾彼所托之本质,虽为有实体之性境,而所起之相分,非为所托之本质,似必支配于能缘之妄情(即自己之身分),而于非我之物体现我相为依实之本质与非实之妄情而现之一种似非相分,故此相分,…

《八识规矩颂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愿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