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肯放下。如果你今天聽師父的勸告,你肯放下,你現在就比學佛叁十年的人,超越得多多,超越得多多。你肯放下,叁藏十二部經典,都叫你放下嘛!你現在一聽到佛法,知道這是假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你要學佛法,只有二十幾個字: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再講一遍:如果要論這個佛法,一切現成,那是因爲你執著,扭曲了我們真正的真如性,變成意識心態,《楞嚴經》所講的:都是用妄心在修行。你覺得你很委屈;你覺得你受盡了侮辱;你覺得你很痛苦,這都是因爲不了解這個虛妄心。我們的生死本來如空花,軀殼等同夢幻的東西,那裏有真實性的東西?所以,若論佛法,它一切現成。你不會撿現成的,你一直尋找……,所以,你一直覺得你在修行,這是錯誤的觀念,本性是不能讓你修的,你怎麼修都是錯,動一個念頭,說你在修行就錯,永遠不能成佛!因爲“修”是在因緣生因緣滅裏面打轉,只要你認爲你在修行,那就是生死的凡夫,因爲你用的就是生滅心,頂多讓你證到阿羅漢果,因爲那是意識心態。佛法不能用修的,佛法要用悟。記住!“悟”的底下要加一個字:入,悟,就是入佛法。修是永遠沒有辦法的,你修到死,你還在事相裏面打轉:我今天有修行、拜佛、念佛、精進。沒有錯!可是你不悟,心情高潮、低潮,你不悟到空,那你完了,你麻煩大了!你不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你在因緣法裏面一直打轉,一直很認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裏面講:縱經千劫,不成佛果。你經過千萬億劫,不能成佛果,只名熱沙,不名煮飯。何以故?沙非飯本,煮沙怎麼能夠成爲飯呢?我們在這個因緣法裏面,當下、當處你就要放下,不必期待,沒有理由,因爲這就是妄的,就那麼簡單!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所有的現相,它就是你的道,道就在你的現前。見處即真,看到任何東西,統統知道那是緣生緣滅,沒有真實性的東西,你放下就是!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你不要去執著它,你不要去抗拒它,“舍”就是抗拒。佛陀說:不要用抗拒的心去面臨,抗拒就是逃避它,不用逃避,該來的它就來,該走的就走,來去就自如。沒有什麼,你們覺得很難,我覺得很容易。
所以,師父一直告訴自己:我這個人,我適合六祖的修行法,我這個人懶惰,非常懶惰,躺著就不想爬起來,坐著看書就不想站起來。我這個人修行,若是用拼命拜佛,比賽體力的,我肯定不行,因爲我這個人很懶,很懶惰!如果用六祖那個方法,那就很快了,快很多!坐著,他就開悟,站著也開悟,行住坐臥都開悟。爲什麼會開悟?我就不取不舍嘛,就見性成佛道嘛!對不對?這本來的面目嘛!你忙什麼?你煩惱什麼嘛?對不對?我如果用這種懶惰法,那就很快,如果要靠拼體力的,那我沒辦法!有些人打八關齋戒,阿彌陀佛……,很認真地打佛七,對!我們贊同,拼得汗流浃背,對不對?到了第二天,明天起來:我放不下我的兒子、我的金錢、我的名聞利養。你昨天八關齋戒很清淨,今天呢?所以,保任的功夫沒有,就是空性的思想沒有。這世間那裏有得有失呢?你感覺到什麼委屈呢?所以說:用此真心到成佛地,永無委屈之相,中間永遠沒有委屈之相,就是用不生不滅的心修行。所以,《楞嚴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唯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法法相通,知道嗎?會聽佛法的人,清涼、太清涼了!沒事,沒事,外省人講的:什麼事都沒事!當你修行到什麼事都沒事,就解脫了,大徹大悟了,沒事,本來就沒事嘛!你忙什麼?你忙什麼?有佛法跟沒有佛法差很多,有一次,我的同學回來告訴我:林同學!林益謙!我今天被女朋友煩死了!我說:麼!怎麼了?你講給我聽聽看!“麼”的意思就是說:哦!是什麼意思?臺北人都是這樣講的啦!他說:我騎摩托車去找女朋友,騎摩托車去找女朋友,找女朋友的時候,她就是很不喜歡離開我,一直希望跟我散散步。我說:那後來呢?後來就去散步啊,我覺得這樣很好啊!再來就去臺中公園,但是,因爲她很愛嘛!見面後一直不想分開來,不想分開來。然後,他又騎摩托車,送他的女朋友送到家,送到她家的門口,他又不敢進去呀,因爲認識不是很久,對不對?兩個相愛,父母親不曉得認不認同啊。又在門口,一個不想離開,一個不想進去,摩托車就在那邊。可能很多人有這種經驗,一個不想走,一個不想進去,走一走走一走的時候,她說:我們再去走一走。我說:你有再去走嗎?有啊!去那裏走?摩托車放著,又去圓環走,又去圓環走。我說:你們圓環走了幾圈?哦!走了好久,走了很久!我說:回到家幾點?回到家天亮了!他說:真的是很困擾!我說:那是你才會如此,如果是我,我不會這樣,我絕對不會這樣!我會怎麼跟她講呢?我會跟她講清楚,因爲即使你們今晚見面,到明天一定要分開的嘛!對不對?一定要分開的,這個是遲早的問題嘛!我會跟女朋友說:來!你要走圓環,你想走幾圈?我陪你跑,你要走十圈,我們就用跑的比較快,一二叁四五六……,跑十圈,行了!跑十圈跟走十圈一樣嘛,這樣就表示走完了,這樣比較快,你慢慢地走,要走到幾時?就算你走到明天,還是得分開。所以,我們有學佛,跟沒有學佛差很多,沒有學佛的,就老是如膠似漆地黏在一起,愛得死去活來,擺不平!一個一直不想走,一個不想離開,就是這樣,到最後就是親親嘴,然後,回去的時候。開始通電話,然後開始一直執著,一直放不下,一直放不下,衆生相!
我告訴你們:同學們!你們要以一顆平常心談戀愛,你女朋友說:我要休息。你就讓她休息,因爲就算她不休息,她出來跟你走,走一個晚上,你還是要在走、還是要離開,時間到,還是要回來休息。一個修行人、大智慧的人,隨時都要接受分開的思想,你有大智慧嘛!要不然你怎麼辦呢?你能怎麼辦呢?現在講起來,是十幾年前的事情,對不對?那還是要分開。結果呢?兩個,她嫁的老公不是他;他娶的老婆也不是她,兩個人後來各自勞燕分飛。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不用那麼辛苦,不用那麼辛苦的意思是說:你今天一直跟她培養感情,對不對?但是,以後她不一定是你的老婆,所以,何必浪費金錢,請她喝木瓜牛奶呢?你忙了老半天,結果她不是你的老婆,豈不是很無聊,白忙一場,是不是這樣?那麼忙做什麼?對不對?你要觀察大局已定,肯定了,她真的要嫁給我們,肯定了,那就可以請她看電影、喝木瓜牛奶,訂婚了,她是你的太太了嘛!這種投資是值得的,要不然你忙了老半天,被別人娶去當老婆,你不是當冤大頭了嗎?你說對不對?浪費常住的錢,你家叫做常住嘛,一人一間常住嘛!對不對?所以說:我們要很冷靜的,很冷靜的,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如果你擁有佛法,那你會很解脫的,很解脫的!很解脫的!
翻開六十二頁,六十二頁,第叁行。“講”上面那兩首頌,是就“前五識”在凡夫“有漏位上”而說的。這首頌,是就聖人“轉識成智”所說的。佛有兩種智慧:一個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空。二是“後得智”,就是所謂的有,就是差別智,所謂的俗,不壞俗。什麼叫做“根本智”呢?遣相既盡,證得無相,智體無漏,實證真如,是直接親緣真如的。什麼叫做“後得智”呢?體是無漏,而有分別,是不能直接親緣真如的,所以,又名差別智,也就是世俗的智慧。這個“後得智”,如果要緣“真如”的話,因爲真如是不能緣嘛!那只好托“二空”所顯的“真如”爲本質,自己再變起一重相分,就是所謂的影像來緣。所以,佛菩薩所觀的、所現的,都是清淨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也就是觀空舍執,執盡真現。
【不然的話,不但在菩薩因位中,“前五識”的“世俗智”,不能直接親緣“真如”,就是到了佛果位中,要想“前五識”轉成的“成所作智”來緣“真如”,也是不能诠表顯現出來的。】因爲真如本來就沒有辦法顯現,真如是無形相的東西。六十叁頁。
【前五識要“轉識成智”的話,必須第八阿賴耶識先轉成“大圓鏡智”,】因爲前五識是屬于果報身,果報是來自于第八意識所謂的根身、器界、種子,第八意識不轉,根身就不能轉了,這一定的道理。一定要先把第八意識轉變,根身、器界、種子才能轉變;否則的話,前五識沒有辦法。【最初發起光明的時候,然後前五識才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了。
到了這個時候,就能夠現叁類的化身,來救拔止息衆生中“二種生死”——(分段生死、】叁界內的生死,【變易生死)】是叁界外的生死。【的苦輪了。什麼叫做“叁類分身”呢?
(一)現千丈的勝應身,爲初地以上的菩薩說法。
(二)現丈六的劣應身,爲地前菩薩】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就是叁賢,叁賢位,十信、叁賢,【及二乘、凡夫說法。
(叁)隨類化身,現種種不同的身形,去度衆生,如叁十二應之類。】前五識講到這個地方一個段落。底下我們談:
第六識頌
注意聽!
叁性叁量通叁境 叁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叁性就是第六意識通善性、惡性、無記性。叁量,第六意識也是通現量、比量、非量。那麼叁境呢?通叁境呢?第六意識也通性境、帶質境跟獨影境。
(叁類境:㈠又稱叁類、叁境。乃法相宗之教義。將所緣之對境,依其性質,而類別爲叁種。即:⑴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叁種不隨心,即:①性不隨,謂其能緣之見分通于善、不善、無記叁性,所緣之相分境,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之性通于叁性。②種不隨,謂見分從自見分種…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