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話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诤,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衆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八識規矩頌講話

  

  慧律法師 主講

  1993年2月13日

  高雄文殊講堂

  我們今天要講前五識跟第六意識,諸位現在翻開(課本)來。翻開來五十九頁,五十九頁。

  (師父把撫尺一拍:啪!合掌領衆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放掌)好!五十九頁。

  八識規矩頌講話

  慈航法師 著

  【《八識規矩頌》,爲玄奘大師所造。】“規矩”兩個字怎麼解釋呢?【“圓”必依“規”,】如果你要畫圓形的圈子,要依照這個“規”,我們常常講:圓規,圓規,有一個中心,然後,畫一個圓圈,這個念小學時,圓規大家都用過。你要畫圓形的,沒有這個圓規畫不起來,沒有辦法!【“方”必依“矩”,】你要畫方形的,就必須按照這個“矩”,這個“矩”就是畫方形的東西。【此造物的法則。玄奘大師欲在“八識”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八識規矩頌》是討論八個識,它分成四個段落,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前五識有幾個心所跟它配合;第六意識有幾個心所跟它配合;第七、第八,有多少個心所跟它們配合。所以說:想要在八識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境”,“緣”寬狹的不同,】把筆拿起來,“性”就是叁性,八個識: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它到底是什麼性呢?叁性,所以,這個“性”的上面,要加一個“叁”字,一二叁的“叁”,叁性。前五識是善的呢?是惡的呢?是無記性?善性、惡性、無記性,這叁性。再來,叁量:現量、比量、非量。要講這八識跟心所的分配;以及八識跟叁性的情形;以及八識和叁量的情形,是現量呢?是比量呢?是非量呢?譬如說:前五識,前五識它一定要現量,它看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境界。對不對?所以,它就會現量。那麼第六意識,現量、比量、非量都有;那麼第七意識,那一定是非量。所以說:這八個識,它的叁量的分配情形是什麼?再來叁境,叁境就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八個識跟叁境的關系是什麼?緣,寬狹的不同,這個“緣”就是指上面的:性、量、境,它緣著叁性、叁量、叁境多少,所緣不同,所以說:寬狹的不同。【故造此頌;】因此,《八識規矩頌》並不困難,只要研究過《唯識簡介》,以及《百法明門論》,那麼《八識規矩頌》就等于是在複習,複習,並不困難!【非但義理包羅含蓄,】就是說:不但這個道理包括了……,“含蓄”就是蘊藏得很豐富。【並且頌句簡明諧和,】他做的七個字七個字這樣,念起來很諧和,很好念。【故誦讀之時,更覺津津有味,而不生煩厭的。

  王恩洋居士曾造《論釋》,】就是《八識規矩頌》的論釋,【範古農居士】也就是校訂《金剛經講義》者。【亦作《貫珠》,而谛閑老人並有《頌疏》,】就是《八識規矩頌》的疏。【均可作爲參考。今此所講者,不過余】“余”就是慈航菩薩,也就是肉身菩薩,汐止(汐止市是臺灣臺北縣下轄的一個次級行政區。)的慈航堂,我有去參訪過,修到金剛不壞身,這不容易的!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布施到身上什麼都沒有。慈航菩薩一生一世所做的,代表作,代表,那就是施舍。他死後,抽屜抽出來,剩下四角的郵票,一毛錢都沒有!抽屜抽出來,只剩下幾張郵票,統統布施光光的,一毛錢都不留,他最聰明,施舍出去,才是真正的福德嘛!你現在的擁有,明天你爬不起來,就是別人的東西了!所以,慈航菩薩確實了解空性的道理,真正是一位高僧大德。修到金剛不壞身,那就是無我,無我。因此,我們要記住!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無限的智慧。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執著有限,你就開展不出無限的生命。所以,你看慈航菩薩長得多莊嚴,肥肥胖胖的,一個肚子那麼大,開口就笑,他從來沒有煩惱過,他的施舍心,那是前所未見的,身上都不帶錢的。所以說:【“隨自樂爲”,】那是我慈航隨自己快樂地把它寫一寫。【說其概要,便人了解!】方便人家、衆生去了解。六十頁。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叁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師父這樣念,是要告訴你們,一個停頓停頓的地方,他在講些什麼。有的人看了這個句子以後,講了老半天,他竟然不知道,這是在講前五識。說:師父!您念這個在講什麼?前面那個大字,他竟然沒有看清楚:“前五識頌”,有的人就是這麼糊塗,已經告訴你:講前五識頌了,就是這一段後面講的,統統是前五識的事情。他念了老半天,他不曉得這在講前五識,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妙的人!我們一句一句來解釋:

  “性境”:就是前五識所面對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性境;真實的境界,不假思索的,清清楚楚的,(師父敲桌子、杯子、麥克風:“咚、咚”響)這個就是桌子、這個就是杯子、這就是麥克風、這就是燈光、這就是牆壁,不假推論、不假思索的,眼可以看得到、手可以觸摸得到的,就是性境。前五識所面對的就是現量,不是比量。怎麼說現量呢?眼睛看的,就是這個東西嘛,(師父用撫尺拍桌子:啪!啪!)就是現在的現量嘛!它不是第六意識用猜的,第六意識,晚上打坐的時候:還有幾天要上課啊;我將來要出國……。自己幻想,幻想起來:出國以後,是不是找一個黑馬王子啊?非量開始跑出來了,非量跑出來了!然後,觀想到黑人,這就是所謂的非量。所以,第六意識比量、非量統統有。前五識不行,前五識要現量,所看的、聽的,統統是很清楚的,現量。

  “通叁性”:前五識有時候是做善,有時候是惡的,有時候是無記的。它是因爲依據第七意識的分別跟執著性,所以,第七意識是染淨依,第六意識是分別依。第七意識清淨的話,那麼它所緣的就是善的。第七意識分別心、執著心很重的話,它所流露出來的前五識,統統是不清淨的。所以,雖然說:它是面臨境界,其實還是心的問題,受第七意識整個控製住。雖然說:前五識是我們面對善境、惡境、無記住,但其實是心的問題。當我把分別心放下、執著心放下,我們把它回光返照,一切境界,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那麼化一切境界,都離不開我們這分清淨的心,前五識就會整個清淨。第七意識爲什麼叫做染淨依呢?因爲第七意識就像河的上遊,河的上遊,黃河的上遊如果不黃,到下遊怎麼會變黃呢?如果上遊是清淨的,流下來的水,當然就是清淨的;如果上面的水是染汙的,流到下遊的水,那一定是染汙的。所以,前五識還是掌握在第七意識的控製之下。意思就是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一樣,如果把一切境,攝歸到我們的心,那我們還是唯心無境。雖然說:前五識面對這個境界,但其實前五識第一刹那之間看到,就是我們的清淨心,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是因爲我們連續地動到第二個念頭,連續地動到第叁個念頭。因爲我們無始劫來無明的熏習,使我們動的念頭,第一念推論到第二念,第二念推論到第叁念,變成一種扭曲。本來是真實境、清淨心,循業所影現出來的境界,本來無所謂的善、惡,無所謂的無記。在《楞嚴經》裏面講:非因緣,非自然,一切都是清淨心,一切都是清淨心。這是我們透過第一念,這一念看的,是本來的面目;可是我們穩不住,就是保任的功夫沒有。所謂保任的功夫沒有,就是我們心地持續安詳的功夫沒有,很容易就被我們的無明所征服,就馬上轉成第二念。這個第二念就開始分別,就是第六意識支配著,再來就是第七意識微細的強烈的執著。所以,我們一直認爲境不好,其實是我們的心不好,我們不知足,我們沒有智慧,把所有的無明,化作我們生命的無知,又拿這些無知,來困擾我們自己,認爲有個真實性的世界。佛菩薩剛好相反,這些無知、無明,這些境界,都不是實在存在的,是我們的無明束縛著我們。所以,只要我們這個念頭一轉過來,統統是清淨的。所以,要轉前五識,其實是最難的,你要轉這個肉眼,你怎麼轉呢?所以,修行人大部分,都必須從第六意識下手。因爲前五識沒有辦法轉,前五識一定要到佛果才能轉變的。你要轉這個色身,沒有那麼容易的,你怎麼轉這個色身呢?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從前五識講,是方便講,《八識規矩頌》,應該是從第六意識開始講才對,因爲要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這就比較容易了,我不分別,那就可以嘛!再來講第七意識,再來講第八意識,再來講前五識。如果《八識規矩頌》要講課,應該是從第六意識開始講,再講第七意識,再講第八意識,然後,最後再講前五識。因爲前五識必須要成佛果,它才能夠轉過來。像釋迦牟尼佛就轉過來,眼睛像蓮花般一樣的慈祥,绀(gàn)目澄清四大海。是不是?我們怎麼轉呢?我們沒有辦法轉,我們沒有辦法轉前五識。譬如說:這個觸,我們一支針插下去,哇!痛得不得了!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觸覺是虛妄的東西,你用針刺下去,釋迦牟尼佛他就如如不動!爲什麼?他本來就是進入空性的狀態,轉成佛果之後,他沒有我法二執;沒有我法二執,他這個肉體夾雜著神經系統,所有的神經系統,都化成他的清淨心。我們是把我執加上這個色身,把這個我執,變成一種神經系統,所以,這個“我”的存在性,變成神經系統。釋迦牟尼佛把我相全部破掉,那麼他的神經系統,本身就進入了一個空性狀態,雖然有這個色身,可是他有無量的定力。所謂無量的定力,因爲他證悟到空性的東西,他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用一支針插下去,他的觸當體就是空性,觸感。所以,這些對佛陀沒有作用,你殺他,沒有作用!所以,前五識要到轉境,轉這個色身,那就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就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一定要到妙覺,就是成佛…

《八識規矩頌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地藏本願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