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P2

  ..續本文上一頁是計程車,要來文殊講堂,從他家直接開過來就行了,他沒有堵車的現象,直接就開過去了,開在、飛在虛空當中。

  科技它就是一直變;可是佛法所講的究竟的解脫,它是不會改變的,究竟的無上,它是解決煩惱的,這不是科技有辦法的。所以,科技可以日益更新;可是,究竟的佛性無始無終,原本來的那一份解脫的般若智慧心,亘古以來是沒有更改的。因此無論相怎麼改變、這個時代怎麼改變,佛陀所講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

  

   底下,

  【上言結唯六根,此言解唯六根。又曰汝複欲知,無上菩提;梵語菩提,此譯爲覺,即根中所具不生不滅,本覺真心,無有何法,能在其上,稱爲無上,不要作所證之果解說。此心爲真因地心,】就是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依之澄濁解結,一門深入,自可令汝速證涅槃四德,安樂即樂德,解脫即我德(我以自在爲義,】所以,佛陀所講的真我,那是自在的意思;我們現在不自在,所以沒有真正的我。【解脫方能自在。),寂靜即淨德(寂然宴靜,】然後,【清淨無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無他物;若離六根,亦別無真元矣!此根是真妄和合之故,】在這裏要特別注意,真從來不是妄,所以,才有辦法破它。真從來不是妄,所以,才有。。。那麼,妄本來就無因,妄本身就是不存在,只是我們不了解妄,妄性本空,我們不悟,所以認爲這個妄有實體性,所以依妄心一直過我們的日子,無量劫來就造業,那業性還是空啊!妄心所造的東西,因爲它沒有實體,所以業性還是空,無論是同分妄見,無論是別業妄見,統統是妄,不實在的。所以,真妄和合,你講方便說啦,也只能這樣講,所有的注解都是這樣子;但是,這個是錯的,真從來不是妄,妄本來就空,只是不悟而已。諸位!真妄,講真妄和合,絕對比不上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才是佛講的。是不是?你講真妄和合,方便解釋;但是絕對比不上佛所講的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是絕對是佛講的,這一句是絕對百分之百,這個是正確的!可是。這個“真妄和合”,佛在世沒有出現這個名詞,只能說方便說。真妄和合之故,【約妄邊說,是生死結根;約真邊說,是涅槃四德。下雲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結解唯根,豈有他物哉?此證前所問,從何名解義也。】

  

  【寅二 如來詳釋 (分二) 卯初 阿難未悟述問 二 如來詳釋除疑 今初】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諸佛所說,聞雖親聞,心未明了。】所以,【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塵、識不預焉?】“不預”就是不相幹。根、塵跟識完全不相幹,塵跟識,它就是能跟所,能跟所,但有能所,俱是戲論,這個都是自體分所影現出來的,一個能見的見分,一個所見的塵的相分。

  

   733頁,【卯二 如來詳釋除疑】

  第四行,經文: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這幾句特別的重要!如果你能夠在這幾個字體會得出來,叁藏十二部經典就會解得開。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六根跟六塵,它是同一個來源,並沒有二個,所以,法門叫做不二。所以,縛脫無二,你束縛它跟解脫它不二就是當下,就在當下,看你怎麼用功?不會用功,就叫做縛;會用功,它就叫做脫,縛脫無二。簡單講,不二,就是你不可能離開當下。所以,很多人煩惱一來,情緒不好,跑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那個只是沒有人啊,比較靜,還是塵啊!所以開我們內在的佛性這個智慧,是特別的重要!那麼開了佛性智慧、大般若智慧,無論你在動、無論你在靜,無論六根如何攀緣了六塵,都知道: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後面這八個字,識性虛妄,中間所産生的識心分別,它是虛妄。所以識心分別是空無自體性的,它不是像如來藏性,說有其自體性的。所以,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個識性就是指思、識的意思,不是說識跟本性,不是這個意思。識性,強調那個“識”,是因爲根跟塵,能緣跟所緣産生中間的識,這個識其實就是妄識。這個識用再深入一點解釋就是:所有的執著叫做識;所有的分別叫做識;所有的觀念叫做識;所有的相所引起的記憶,統統叫做識,這個識通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識性虛妄,猶如空華。空華,空中哪裏有花?是因爲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花;本性出了毛病就變衆生,衆生就是無明。是不是?所以,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大毛病、中等毛病跟小毛病,唯佛無病,就是指心。

  

  底下,733頁,

  

  【此文詳釋伏疑,何以諸佛同言,結解惟在六根。佛告阿難:汝疑諸佛所說,結解惟指六根,不指塵、識,又六根既爲結縛之元,何以複爲解脫之本?汝今當知:根、塵二者,本是同源,而無異體。】同一個如來藏性。【若以執相而觀,似有內外之分,根爲內之根身,而屬有情;塵爲外之塵境,而屬無情;若在明理而談,】空性的理來講,只是見相二分之別。(【祗是見相之別,】)【根爲八識見分,屬心法;塵乃八識相分,屬色法。相宗雲:相、見皆依自證起故。】那個“證”就是體,自證起故,那個“證”就是體,自體所産生的。既是自體幻化出能見的見分,還有幻化出所見的相分,本來就是不可得。所以,悟無所得,即入佛行處。所以,悟諸法無所得,畢竟空寂,就回歸到自體分,沒有能所。【喻如蝸牛兩角,出則成雙,收則唯一,唯是一頭,並無兩角,根塵同一本源,舉根即攝于塵,故不言塵。】

  【縛、脫無二者:縛脫即是結解,】這個結解開,是結解。【六根若縛,六結重疊生起,則爲凡夫,而受淪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結縛之元。故諸佛雲: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六根若脫,六結次第解除,則成聖人,而得寂滅之樂,此六根即是解脫之本。故諸佛雲:安樂解脫,寂靜妙常,】734頁,【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縛脫無二。】無二就是當下。因此善用心者,無處不是第一義谛;善用心者,無處不是實相,叫做縛脫無二。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此佛複釋諸佛惟指六根,爲結解之要,而不言六識之故。識性是前塵虛妄相上,所起之妄想,】所以我們所有的想、所有的相,相引起的想,統統叫做妄想。【全無實體,】可得,因爲諸法空無自性,沒有實體。【故曰:“虛妄”。猶如眚眼,】眼睛有毛病叫做眚眼。【所見空華,眚觀似有,究竟全無,諸佛乃以六塵既無別體,六識又極虛無,是以不言塵、識,同言結解,惟是六根也。諸佛之言,如來上釋,其義已盡,下更重釋頌者,以其理隱微,標文簡略,恐未徹了,故重釋所標之文,欲令義理增明而已。】

  

  734頁,中間經文: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說:阿難!由外在的六塵,發出六根之知,因爲有外面的六塵,才能夠發六根之知,有認知的對象。因爲六根,因爲有六根,才有顯示六塵之相。因根有相,因爲有六根,方顯六塵之相,才能夠顯六塵之相。

  相、見無性,同于交蘆者:交蘆就是二根莖交叉生起來。

  好!在座諸位!放下來,現在你用這個比喻來看看,你能不能在這個根塵相遇之間,能夠有所體悟?有所體悟。

  諸位!你看,右手沒有聲音,(師父擡右手),左手也沒有聲音,(師父擡左手),聲音,(師父兩手相拍),聲音從哪兒來?(師父複擡左手)聲音從左邊來?不對!沒有右邊就沒有聲音。(師父左手放下,擡右手)或者是聲音從右邊來?也不對!如果沒有左手,也沒有聲音,(師父左右揮動右手)一只手沒有聲音。是不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就是這個道理。

  聲音從哪兒來?(師父兩手相拍),聲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只是幻、只是當下、只是緣起,它只是如幻、不實在的東西。

  (師父兩手相拍),有聲音,可是不從右邊來,也不從左邊來,從緣起來,因緣生,它就産生這個聲音,就這個。

  好!再擴大來解釋,六根(師父擬左手爲六根);這六塵(師父擬右手爲六塵);中間的聲音,(兩手相拍擬六根與六塵相遇)表示識,知道嗎?表法的,表識。(兩手相拍),識,識心就是因爲根、根塵,所産生的中間的識,這個識叫做空無自性,因爲有根、有塵,才有産生中間的識。所以,修學佛道離一切相,相,離一切相,把這個外在的相(師父放下表示六塵的右手),六根有什麼東西可以攀緣?(師父空舞表示六根的左手),沒有!離一切相,六根沒有東西可以攀緣,會不會引發中間的識?當然沒有!所以爲什麼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就是相分一離開,見分就失去作用。

  就像蘆葦一樣,左邊的莖靠右邊的莖,右邊的莖靠左邊的莖,(師父擬左右手爲相交的蘆葦)二個是依靠合起來變成蘆草,倒一邊,這邊不存在;倒這一邊,這邊不存在,所以,緣起性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左右手也可以表示緣起無自性的聲音,也可以擴大變成能、所,一定是一對,中間的聲音表示識。這樣來比喻,你就了解,只要是緣起、依他起的東西,都不是實在的,只要這個因緣所生的東西,在這個世間、宇宙當中,沒有一種東西是實在的,萬法無有真,離假一切真,六祖講的。

  這個世間的真相是什麼?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萬法都是假相,這個就是世間的真相。

  所以,我們很多很多人,在命運過得很坎坷的時候,或者是很痛苦的時候,要去追求,追求那一種什麼原因,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原因?沒有錯!所有的原因追到最後,就是無明。這個世間有很多的痛苦跟無奈,所以,記得!不必一直去追問:爲什麼我今天的遭遇是這麼如此的痛苦?答案都是一樣,就是沒有智慧。還有第二種就是用藥過量,藥物。人的解脫分二個:一、心被無明所控製,心不自在,貪、嗔、癡;身被藥物所控製,身被藥物所控製,身體不自在,不吃藥,你這個身體就沒…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