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辦法過健康的日子。所以你真的要過一個健康、做一個健康的人,一、心靈要健康,二、千萬不要濫用藥物,這是很重要的,身跟心才能健康。再來,如果很不得已的時候,你也沒有濫用藥物,只是常常生病,那就認了!你的身體實在有一點遭受嚴重的痛苦,譬如說神經衰弱症、過敏症,有時候莫名其妙的,身體就是不舒服,找不到原因,吃藥吃不會好,好!那你就學習放下,至少這個心,至少這個,還有一半,這個心可以忍耐下來。那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一個人生病了,損失了身體,再接下去,內心裏面又沒智慧,就損失二種:身不健康,心也不健康。所以學佛至少心理會健康一些,心靈至少會健康一些。

  如果說我們成聖成賢的話,那就不在乎這些什麼五欲六塵、身體。所以,廣欽老和尚講的:你管它身體變成圓的還是扁的,圓的是無常法,扁的還是無常法。對不對?圓的是生滅法,長、短、方、圓是生滅法。所以,《廣欽老和尚開示錄》裏面講:修行人不要管身體變成圓的扁的,你只要守住那一顆真心,這個就對!這個是廣欽老和尚的觀念。可是,我們現在沒辦法啊,對不對?大家一病起來,就病恹恹的,沒辦法!所以師父的主張,還是身心都健康比較好,變圓的話,讓它瘦一點;變扁的話,稍微讓它胖一點,這個是我希望大家這樣做,好不好?

  

  底下就是:

  

  【此重釋根、塵同源。根爲能緣,塵爲所緣,能所不相舍離。由有六塵,方發六根之知,是根要托塵立;因有六根,方顯六塵之相,是塵要托根有。】

  相分、見分是空無自性的,【相、見無性,同于交蘆者:相即六塵之相,見即六根之見,首句說知,此句說見,乃互影言耳。六塵之相,離根固無獨立之自性,六根之見,離塵亦無獨立之自性。同于交蘆,此蘆異于常蘆,生必二莖交並而立,二根盤結而連,單則撲地,不能自立,外實中虛。此喻有叁義存焉:一喻相依,】互相依緣、互相依靠。相依,【各無自立之性;二喻同源,本是一體不分;叁喻根、塵、空、有,二者俱非。】如果用這個來比喻一個家庭的夫妻,你看看能不能?什麼是家庭?就是因爲要有先生,還有老婆,對不對?有先生沒有老婆,不能成爲一個家庭;有老婆沒有老公,也不能成爲一個家庭,第一個叫做相依,各無自立之相,所以一個家必需有夫妻之實,各無自立之相。第二個比喻:本是一體,夫妻本來就是同一家庭。那麼第叁個比喻:根、塵、空、有,夫妻跟這個家庭體性本空,夫起于四大,本空;妻也是四大本空;家庭也是鋼筋混凝土所構成的,夫妻之間,包括家庭,其實諸法也是空。這個是善巧方便來比喻,讓大家能不能來體會,見、相二分是不可得。

  

  735頁,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解釋一下:是故汝今,知見立知,知見就是清淨心本來就有知見,清淨心本來就有知見,清淨心本來就有知見,本知本見。可是,現在不一樣,那個本知本見、清淨的知見跑掉了。立知就加上一個頭,一個妄知,雖然知;可是已經不是清淨的知、清淨的見了。所以,清淨的知、清淨的見,就是無知跟無見,不立知跟不立見,叫做真知真見。現在不一樣了,本有的知、本有的見,是清淨知、清淨見、真知真見;現在不一樣,妄動,就立一個知。簡單講就是:這個鏡子本來就很幹淨了,我想要讓它更幹淨,拿一個肮髒的抹布:我要讓鏡子更幹淨!一擦,鏡子本有的光明,就被你這個抹布一擦,就變成光顯現不出來了。

  即無明本,所以,知見立知叫做頭上安頭,本有的頭不用,還安上一個頭,叫做無明本,轉本有的智光爲無明。

  那麼知見無見,知見無見就是說:“無”就是脫的意思,知見脫離這個見,本有知、本有見,就是絕對知、絕對見,脫離妄見;這個妄見,就是脫離空見,或者是有見,衆生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空嘛!譬如一件事情的引起,你去討論某某人某某人怎麼樣,有的愛他、有的恨他,愛、恨本來並不存在,這個人本來就不存在,這個人哪裏有存在?豈有愛恨呢?這個愛是頭上安頭,恨也是頭上安頭。知見無見,把這個本有知、本有見,就是保持如如不動。所以,如果,我現在用一個直接了當的,你把它加下去,就解決!“知”的底下加一個:如,知如,見亦如。知如,見亦如,就通達空性。了解知一切皆如,了解一切見都是如,知如,見亦如,那麼就脫空有之見,就是這個意思。知不如、見不如,你就沒有辦法脫空跟有二種見。

  

  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好!諸位看這邊,用直述法,直述法,這個比喻作真如自性(師父擬左手爲真如自性),這個是比喻,你的內心二六時中,你的心中,心中所顯出來的清淨心本來是這樣子;好!動一個念頭,事實上是你對,動一個念頭:那件事這樣不好。。。落入語言、觀念,本性貼上一塊黑色小藥膏,(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貼在左手上)這樣子。

  真如自性是這樣子(師父擬左手爲真如自性),這個人做了很多的造橋鋪路,做了很多的善事,然後二六時中常常講:我這輩子善事做得很多,沒有人做得比我更多!又貼上一塊黑色小藥膏(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貼在左手上)。

  或者是說:這個人本身修學佛道(師父擬左手爲真如自性),修學了很久很久,很久,他就去告訴別人,我告訴你: 我的經教夠通達,我的悟性實在是很強!又貼了一塊黑色小藥膏(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

  本性本來就清淨的東西,無可言說、無可執著、無可言論,沒有觀念、沒有相、沒有符號,(師父指獨立的左手)沒有所謂的能、沒有所謂的所的相,就是這樣子,默契,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所以,動一個念頭,說:我很有修行!(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阿彌陀佛!本性又遮住了烏雲(被烏雲遮住)。所有,你想想看!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動念即乖就是:絕對的清淨自性,不容許你動任何的執著、任何的觀念,本性上不准你加上任何的榮耀,加上任何的說:我在行善、我大悟,別人都沒有!這種念頭統統不行!

   那造惡就更不用講了!這個是清淨本性(師父擬左手爲真如自性),你造這個貪嗔癡,貪嗔癡就不是用這個(指右手的小紙片)來蓋了,貪嗔癡就要用這個來蓋了,(師父右手拿大板刷擬貪嗔癡整個蓋住左手)要蓋黑布,貪嗔癡用這個來蓋了,連看到手也沒有!對不對?知見立知,貪:這個東西很好,現在金價很高檔,每盎司漲到多少,我去買一點!就沒看到本性了(師父右手拿大板刷蓋住整個左手),只看到黃金而已。對不對?

   我現在指的是行善方面的,行善方面的,清淨自性是這樣子(師父擬左手爲真如自性),動任何一個念頭,蓋住了!(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對不對?

   所以說:今天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在廚房煮飯,煮得汗流浃背,非常的累,很累很累,很累很累!人家來說:某某師姑!你真是辛苦!你就要回答:這是我應該做的,我們是佛弟子,叁寶門中,這個應該做的。那麼這個人對本性有所體悟。如果人家來說:師姑啊!你看你做得滿頭大汗,其他的人竟然都在偷閑!你就說:就是這樣啊!(師父右手捏一塊小紙片快速貼在左手上)(笑)起煩惱:就是這樣啊!無論我怎麼跟他講,他就是只想揀菜而已!對不對?叫他搬點重的東西都不肯!就開始起煩惱,暴跳如雷了,(師父右手捏小紙片貼在左手上摩來摩去)到最後就請師父:師父!您評評理!評評理!這個叫做知見立知,卡住了!(師父右手捏小紙片貼在左手上)

   所以做善事,佛陀講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無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不容許你知見立知。

   在座諸位!好!今天如果這個比喻還不行的話,好!譬如說:你做多大功德,來水陸法會的時候,大家都功德做得很大,你差不多做多少功德?你說:我差不多做文殊講堂這個桌子範圍這麼大的功德。然後第二個:你做多大功德?我做差不多文殊講堂這麼大。然後,你做多大功德?再問第叁個,他說:我做的差不多前鎮區這麼大!然後就:這樣還不夠大,我差不多做像臺灣這麼大!功德這麼大!那個觀念、那個相一直擴大。。。如果你碰到一個:慧律法師!您做了多大的功德?默然不語,爲什麼?默然不語,心如虛空,你看那有多大!臺灣會比虛空大嗎?不可能的事!那就是與真如相應時的人,沒有人會著相的,沒有人會這樣的。對不對?

   更有甚者,還有人爲了吃一餐飯,幾個流浪漢端了飯就開始吵架!所以,這個齋堂也很(辛苦),有一天我站在旁邊,我去關心那個行堂,聽說外面的蚊子很凶,我就站在那個地方,因爲我長得慈眉善目的,頭上寫著二個字:古意(老實),我就站在那裏,知道他們是流浪漢。我們行堂有給他限製一點點,要按照規矩來,像育卿她們限製這個規矩是對的,要按部就班來,這樣就對。結果有一個大概七十幾歲的,那個是流浪女,面貌黝黑,瘦瘦的,很凶!人家跟她講說:你不要這樣不要這樣!她都不聽!她講了一句話。。。我不能學,她說:吃一餐飯就念那個念這個!破曉時分那個曉,又念一句那個。。。唉!你慢慢體會看看。“吃一餐飯就念破曉時分,又念一個鼻孔!”你自己慢慢去拼湊,看能不能湊得出來,你去體會看看。我說:奇怪!七、八十歲的老人,在我的面前大聲叫嚷,對那個行堂這樣子呵叱,我就想:應該給行堂嘉獎,這些流浪漢不好惹!真的!大家那麼守規矩,那個老女人就是不守規矩。真的!她好像沒看到我,我這麼慈眉善目的師父就站在她面前,她一樣不守規矩,好像沒什麼用,沒用,(笑)沒用!真理對她來講都沒用,你看,爲了吃一餐飯而已,只是爲了吃一餐飯而已。無明的衆生,你就知道她的生命中,你看有多麼的悲哀!對不對?有能耐的人,他可以布施很多的錢…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