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都不會動念;那麼,無明的衆生,你看,只是爲了吃一餐,就引起多大的煩惱、人家的不便。
好了!那麼這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諸位!這十六個字,就是修行的根本,你一定要好好的去體會這十六個字,它到底用心是什麼。所以,歇即是菩提就是放下,不要多一層的觀念,那個叫做知見。所以,現在講的知見,本知本見,立知,不要再加上一層執著;本知本見,不要加上一層分別;本知本見,不要加上一層觀念,卡在我執的觀念、法執的觀念裏面,這樣就了解“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道理是什麼。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735頁,第叁行,
【此重釋縛脫無二。是故者:是根、塵一體之故,汝等今者,知見立知見;立字即是縛;知見指根性,】就是本有的知、本有的見,就是根性不生不滅的知見,【即性本二覺,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見也。不必更立知見,】頭上安頭。【若一立知見,其猶性覺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就像一面鏡子清清淨淨,本來好端端放著,你硬要用抹布把它擦幹淨,這個叫做多此一舉。我們現在就是硬拿抹布要把本性擦幹淨,就是這個道理,愈擦就愈髒!【則妄爲能明之無明,所明之妄覺,故曰即無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見,無容更立知見,斯即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故曰斯即涅槃。無漏真淨涅槃,此雲不生不滅,一念不生曰無漏,一塵不染曰真淨,複本心源,究竟清淨是也。】所以,爲什麼要修行?修行就是恢複本來的清淨心。爲什麼要修行?修行就是爲了恢複本來的清淨心。在這裏如果你道理不懂,你拼了老命一直念佛,念到喉嚨發炎,沒有用!因爲不懂得複本心源。你今天拜佛,拜得頭都撞破了,沒有用,也不懂得複本心源。所以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這個道理。你學法,本心不明了,在相上一直用功,靠體力一直用功,這個不是修行人。【無字即是脫,是知縛脫,皆不離六根,雲何于是結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正脈》雲:是故二字,雖顯承上言。根、塵既無兩體,是以縛、脫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來。】“暗承”就是不明顯,是接著上面,不是空,也不是有,空有俱非就是非空非有。意思就是:不可以著一個空,也不可以著一個有,好端端的妙然性天,不需要安上任何的知見,也不可以著一個空有。【更有意味:知見,即該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爲有,】有就是有其自性,“有”就是:六根之性就是存在的,確確實實存在的。諸位!這個“性”不是指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這個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有時候跟他講:六根之性,他還以爲六根的本性,不是這個意思,它只是描述語的時候,忽然跑出一個“性”,來強調六根,這個跟本性、不生不滅的本性無關。凡夫迷六根之性爲有,意思就是:凡夫迷六根爲有其自性,不曉得六根是緣起、依他起的。【二乘晦六根之性爲空,】二乘功夫比較強了,他知道諸法本空;可是卻落入空見。【俱不達空有俱非之旨也。即無明本者:凡夫即具足五住,】五住煩惱。【而長淪分段,皆迷有以爲之本也。二乘尚余第五,】第五就是第五無明,五住無明裏面的無明。【而未出變易,皆晦空以爲之本也。無見者:無空有二見也,凡夫于根性,】翻過來,736頁,【除執有之見;】除去執有之見。【二乘于根性,除執空之見也。】凡夫除去執有,二乘除去執空之見。【涅槃:即翻上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爲【無漏真淨,即離上五住無明。】叁界的五住煩惱。【斯即者:蓋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無漏真淨;二乘除第五住,究竟無余涅槃,無漏真淨也。】
【雲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即結歸諸佛語也。是中,】就是打結的這個結中,與解脫的解中,(【即結中與解中也,】)【言結中】打結的結中,【惟是根結,更無他物,】結就是心中打結了,氣、打結了,心中打結了。【能爲結元;解中惟是根解,更無他物,以爲解元。此諸佛所以同言,更無他物也。】
【醜初長行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二卷終】
好!諸位把《義貫》請出來,955頁,爲了利益更多的衆生,有的人在《講義》受益、受用;可是有很多的人都很感謝師父,因爲我不厭其煩的,再把《義貫》再簡單的帶過去;雖然是簡單,碰到需要解釋的,師父也是會解釋。很多人都跟我講,說:師父!我真的在《義貫》上很受用!所以,這個就不能跳過去了,開這個《楞嚴》,務必就是要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對于初學佛法的,他需要更淺顯的白話來輔助,所以,師父也需運用我的生命,陪這個初學佛法的人。要不然,你看看我多快樂,《楞嚴經》講完了:好!這個《義貫》自己看。那你想想,是不是很大的損失啊?因爲那裏面有很多的。。。成觀法師所寫的這裏面的《義貫》,他知見是非常正,而且是非常好的,對于修學佛道的人,是有很大很大的幫助!這個就是有時候《講義》所沒有的,雖然念一遍了,但是,這個受用無窮!
再來,翻開955頁,入一解六,經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爲圓通?誰不圓滿?若能于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因爲我們在《講義》已經講得很詳細了,在這裏就只有帶過去了,時間的關系。在這裏不能像《楞嚴經講義》,這樣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那講到我下輩子再來講《楞嚴經》,還講不完!所以,必需要有控製一下時間。
【注釋】
“六受用根”:就是六根;因六根皆是撷(xié)取外塵而爲自身心之所受用,所有稱根爲受用根。
翻過來,956頁,
“誰合誰離”:“合”,就是合中知;也就是根塵相合時能有知覺,便稱此根爲“合中知”。“離”,就是離中知;也就是必須于根塵分開而有一些距離時才能覺知,便稱此根爲“離中知”。
六根之中,鼻、舌、身一定要接觸,你要聞味道,沒有接觸到鼻子,鼻子怎麼聞啊?這舌頭要吃東西,沒有嘗東西,舌頭怎麼運作呢?身體一定要接觸。所以這叁種:鼻、舌、身叁根叫做“合中知”。
那麼眼睛怎麼樣?要離中知,譬如說我要看報紙,你從來沒有看到人家看報紙這樣看的,(師父擬將報紙緊貼眼睛)這樣怎麼看報紙?這眼睛當然要有一點距離,我今天要看報紙,(師父擬將報紙緊貼眼睛)這樣要怎麼看報紙?有人這樣看報紙的嗎?所以要離開一點,對不對?要有離開一點距離,叫做離中知。所以眼、耳、意叁根爲“離中知”。
很顯然地,合中知的根,其所能知道的範圍比較受限製,而離中知之根則較無限製;所以修行來說,合中知比較難修,離中知比較容易入。因此揀擇六根之中,離中知的眼、耳、意叁根較易于修行。
“誰深誰淺”:又進一步于此眼、耳、意叁根中比較、揀擇,那一根比較深隱莫測,那一根比較淺顯易明?很顯然地,這叁根相較,意根就比較深隱莫測,因爲意根是在裏面。所以不適合初學的人于此根上修行。而眼、耳二根則差不多,皆淺顯易明。
“誰爲圓通?誰不圓滿?”:再于眼耳二根中的比較,那一根是功德圓滿通達的(也就是具一千二百功德的),那一根爲不圓滿的。則可以知道耳根是圓滿的,稱爲“圓通根”,所以最適合初發心的人來修行。
“若能于此悟圓通根”:在此,佛只一步一步的提示阿難揀擇的標准與方法,而不直接說出答案,令阿難自思自悟,則受用更大。
“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循”,就是順,依。若依循圓通根與不圓根來修行,它的功用跟成效的速度,幾乎有一日跟一劫的倍數之差一樣。悟則刹那間,迷則塵點劫,意思就是:悟則一日間,迷就塵點劫了。所以,因此你的根要選對!
【義貫】
“阿難,汝今欲”要“逆”溯“生死欲”之洪“流”,而“返”溯“窮”盡此“流”之“根”本源頭,“至”于“不生滅”之本源處,“當”悉心檢“驗此等六”攬塵“受用”之“根”,細察此中“誰”是“合”中知、“誰”是“離”中知?再進一步來勘察,“誰深”隱難測?“誰淺”顯易明?最後複驗于根之功德中“誰爲圓通”根?“誰不圓滿”?“若能于此”勘察揀擇之後,“悟”知“圓通”之“根”,而作“逆”溯“彼無始”以來妄心與妄境互相交“織妄”成之“業流”,此時若“得”依“循圓通”之根,“與”依彼“不圓根”而修者,其功效幾乎是“日”與“劫相”較之“倍”數之差。
經文:【“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注釋】
“我今備顯”:“備(備)”,就是完全。我現在已經完全開示了。
“六湛圓明”:六根本自湛然圓明。
“本所功德,數量如是”:也就是如上文所示的各根之功德數字。
“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這就是證明了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必要性;須知成就佛道必須是發無量大心,誓願廣修無量妙法,方能廣度無量衆生,不是修一個或兩個法門就能成就無上菩提的;無始來,沒有一尊佛是只修一個法門而成佛的,諸佛世尊都是修集無量福德、智慧,而乃作佛。是故修行人切忌得少爲足、或者是修少爲足;若得少爲足,就是隨順聲聞緣覺的心態,非大乘根人。
有一次,一個晚上,我要早一點休息,躺下來,突然有一個具足威儀的比丘現前,現這個比丘相,清淨比丘相,具足威儀。然後就問師父說:敢問上人!初學佛法,一直到終至成佛道,依于何法而修?我于夢中;也不算是作夢,那…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