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都不会动念;那么,无明的众生,你看,只是为了吃一餐,就引起多大的烦恼、人家的不便。
好了!那么这个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诸位!这十六个字,就是修行的根本,你一定要好好的去体会这十六个字,它到底用心是什么。所以,歇即是菩提就是放下,不要多一层的观念,那个叫做知见。所以,现在讲的知见,本知本见,立知,不要再加上一层执着;本知本见,不要加上一层分别;本知本见,不要加上一层观念,卡在我执的观念、法执的观念里面,这样就了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是什么。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735页,第三行,
【此重释缚脱无二。是故者:是根、尘一体之故,汝等今者,知见立知见;立字即是缚;知见指根性,】就是本有的知、本有的见,就是根性不生不灭的知见,【即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真知真见也。不必更立知见,】头上安头。【若一立知见,其犹性觉本明之上,再加明而明之,】就像一面镜子清清净净,本来好端端放着,你硬要用抹布把它擦干净,这个叫做多此一举。我们现在就是硬拿抹布要把本性擦干净,就是这个道理,愈擦就愈脏!【则妄为能明之无明,所明之妄觉,故曰即无明本。若了本具真知真见,无容更立知见,斯即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曰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涅槃,此云不生不灭,一念不生曰无漏,一尘不染曰真净,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也。】所以,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恢复本来的清净心。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为了恢复本来的清净心。在这里如果你道理不懂,你拼了老命一直念佛,念到喉咙发炎,没有用!因为不懂得复本心源。你今天拜佛,拜得头都撞破了,没有用,也不懂得复本心源。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你学法,本心不明了,在相上一直用功,靠体力一直用功,这个不是修行人。【无字即是脱,是知缚脱,皆不离六根,云何于是结解之中,更容他物哉?】
【《正脉》云:是故二字,虽显承上言。根、尘既无两体,是以缚、脱但惟在根,然亦暗承空有俱非而来。】“暗承”就是不明显,是接着上面,不是空,也不是有,空有俱非就是非空非有。意思就是:不可以着一个空,也不可以着一个有,好端端的妙然性天,不需要安上任何的知见,也不可以着一个空有。【更有意味:知见,即该六根之性,立知者,立空有二知也。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有就是有其自性,“有”就是:六根之性就是存在的,确确实实存在的。诸位!这个“性”不是指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这个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有时候跟他讲:六根之性,他还以为六根的本性,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是描述语的时候,忽然跑出一个“性”,来强调六根,这个跟本性、不生不灭的本性无关。凡夫迷六根之性为有,意思就是:凡夫迷六根为有其自性,不晓得六根是缘起、依他起的。【二乘晦六根之性为空,】二乘功夫比较强了,他知道诸法本空;可是却落入空见。【俱不达空有俱非之旨也。即无明本者:凡夫即具足五住,】五住烦恼。【而长沦分段,皆迷有以为之本也。二乘尚余第五,】第五就是第五无明,五住无明里面的无明。【而未出变易,皆晦空以为之本也。无见者:无空有二见也,凡夫于根性,】翻过来,736页,【除执有之见;】除去执有之见。【二乘于根性,除执空之见也。】凡夫除去执有,二乘除去执空之见。【涅槃:即翻上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为【无漏真净,即离上五住无明。】三界的五住烦恼。【斯即者:盖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无漏真净;二乘除第五住,究竟无余涅槃,无漏真净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此即结归诸佛语也。是中,】就是打结的这个结中,与解脱的解中,(【即结中与解中也,】)【言结中】打结的结中,【惟是根结,更无他物,】结就是心中打结了,气、打结了,心中打结了。【能为结元;解中惟是根解,更无他物,以为解元。此诸佛所以同言,更无他物也。】
【丑初长行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终】
好!诸位把《义贯》请出来,955页,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有的人在《讲义》受益、受用;可是有很多的人都很感谢师父,因为我不厌其烦的,再把《义贯》再简单的带过去;虽然是简单,碰到需要解释的,师父也是会解释。很多人都跟我讲,说:师父!我真的在《义贯》上很受用!所以,这个就不能跳过去了,开这个《楞严》,务必就是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对于初学佛法的,他需要更浅显的白话来辅助,所以,师父也需运用我的生命,陪这个初学佛法的人。要不然,你看看我多快乐,《楞严经》讲完了:好!这个《义贯》自己看。那你想想,是不是很大的损失啊?因为那里面有很多的。。。成观法师所写的这里面的《义贯》,他知见是非常正,而且是非常好的,对于修学佛道的人,是有很大很大的帮助!这个就是有时候《讲义》所没有的,虽然念一遍了,但是,这个受用无穷!
再来,翻开955页,入一解六,经文: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因为我们在《讲义》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在这里就只有带过去了,时间的关系。在这里不能像《楞严经讲义》,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那讲到我下辈子再来讲《楞严经》,还讲不完!所以,必需要有控制一下时间。
【注释】
“六受用根”:就是六根;因六根皆是撷(xié)取外尘而为自身心之所受用,所有称根为受用根。
翻过来,956页,
“谁合谁离”:“合”,就是合中知;也就是根尘相合时能有知觉,便称此根为“合中知”。“离”,就是离中知;也就是必须于根尘分开而有一些距离时才能觉知,便称此根为“离中知”。
六根之中,鼻、舌、身一定要接触,你要闻味道,没有接触到鼻子,鼻子怎么闻啊?这舌头要吃东西,没有尝东西,舌头怎么运作呢?身体一定要接触。所以这三种:鼻、舌、身三根叫做“合中知”。
那么眼睛怎么样?要离中知,譬如说我要看报纸,你从来没有看到人家看报纸这样看的,(师父拟将报纸紧贴眼睛)这样怎么看报纸?这眼睛当然要有一点距离,我今天要看报纸,(师父拟将报纸紧贴眼睛)这样要怎么看报纸?有人这样看报纸的吗?所以要离开一点,对不对?要有离开一点距离,叫做离中知。所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
很显然地,合中知的根,其所能知道的范围比较受限制,而离中知之根则较无限制;所以修行来说,合中知比较难修,离中知比较容易入。因此拣择六根之中,离中知的眼、耳、意三根较易于修行。
“谁深谁浅”:又进一步于此眼、耳、意三根中比较、拣择,那一根比较深隐莫测,那一根比较浅显易明?很显然地,这三根相较,意根就比较深隐莫测,因为意根是在里面。所以不适合初学的人于此根上修行。而眼、耳二根则差不多,皆浅显易明。
“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再于眼耳二根中的比较,那一根是功德圆满通达的(也就是具一千二百功德的),那一根为不圆满的。则可以知道耳根是圆满的,称为“圆通根”,所以最适合初发心的人来修行。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在此,佛只一步一步的提示阿难拣择的标准与方法,而不直接说出答案,令阿难自思自悟,则受用更大。
“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循”,就是顺,依。若依循圆通根与不圆根来修行,它的功用跟成效的速度,几乎有一日跟一劫的倍数之差一样。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意思就是:悟则一日间,迷就尘点劫了。所以,因此你的根要选对!
【义贯】
“阿难,汝今欲”要“逆”溯“生死欲”之洪“流”,而“返”溯“穷”尽此“流”之“根”本源头,“至”于“不生灭”之本源处,“当”悉心检“验此等六”揽尘“受用”之“根”,细察此中“谁”是“合”中知、“谁”是“离”中知?再进一步来勘察,“谁深”隐难测?“谁浅”显易明?最后复验于根之功德中“谁为圆通”根?“谁不圆满”?“若能于此”勘察拣择之后,“悟”知“圆通”之“根”,而作“逆”溯“彼无始”以来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妄”成之“业流”,此时若“得”依“循圆通”之根,“与”依彼“不圆根”而修者,其功效几乎是“日”与“劫相”较之“倍”数之差。
经文:【“我今備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注释】
“我今備显”:“備(备)”,就是完全。我现在已经完全开示了。
“六湛圆明”:六根本自湛然圆明。
“本所功德,数量如是”:也就是如上文所示的各根之功德数字。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这就是证明了四弘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必要性;须知成就佛道必须是发无量大心,誓愿广修无量妙法,方能广度无量众生,不是修一个或两个法门就能成就无上菩提的;无始来,没有一尊佛是只修一个法门而成佛的,诸佛世尊都是修集无量福德、智慧,而乃作佛。是故修行人切忌得少为足、或者是修少为足;若得少为足,就是随顺声闻缘觉的心态,非大乘根人。
有一次,一个晚上,我要早一点休息,躺下来,突然有一个具足威仪的比丘现前,现这个比丘相,清净比丘相,具足威仪。然后就问师父说:敢问上人!初学佛法,一直到终至成佛道,依于何法而修?我于梦中;也不算是作梦,那…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