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还很清醒的时候告诉他:随顺真如而修行,初发心即成等正觉,等正觉也就不离初发心。那个时候应该算是在休息的状态,有现一个比丘相来请法。你看!在那个时候,还是这样跟他讲:当随顺真如而修行,中间永无委曲之相,真如,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初发心就是。。。所以,师父在那个时候,单刀直入的就跟他:当依真如,随顺真如而修行。在这里也是跟大家一样,劝导大家当依真如而修行,不要像二乘人。
底下,说:“于其中间亦无优劣”:可见佛于六根,乃至六尘、六识,一一都修行成就,而且无分别其功德之优劣,一一门中,皆等心修学,皆悉成就。佛之所以为佛,即在于如是处:如是发心、如是精进、如是智慧平等。
“一门深入”:现在这“一门深入”,尤其在这个末法时期,没有善知识开导,《楞严经》也很少人看、也很少人讲,所以对这个“一门深入”误解太大!现在的人,一门深入误认为说:我只要念佛,其他法门都不看;我只要诵一部经典,其他法门都不看!这个就是深深的误会了佛意。所以佛讲的一门深入是指耳根,解六结,越三空,才有叫做深入嘛,有浅(才有)叫做深嘛!对不对?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是不是?这叫做一门,耳根门一直深入嘛!现在把这个“一门深入”错会了解释了,完全不符合佛的意思,完全不符合!
底下,“一门”,指一根门。这与当今常听人说的“一门深入”完全不同。所以你看这个成观法师的知见,跟师父是完全一样的。今人所说的“一门深入”,大都是指劝人只诵一经、或只念一咒、或只念一句佛号就好,而称为“一门深入”,底下那个成观法师讲了:此等实是修少为足。然以末世众生根器钝劣,不堪多修,勉强不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啊!只不过,若不堪修行,亦不可以因此而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冠冕堂皇,而欲以此自掩、自高、自大,人家不按照他这样做,否定全世界的人统统错,只有我们这个是对,这个就是最糟糕的!如是即堕“劣慢”,劣慢就是本来程度就很差了,还起傲慢叫做劣慢。劣慢就是程度本来就比人家差了,还起我慢,掩藏自己的缺点,还起高傲,不想让人家看到他的缺点,这个叫做劣慢。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譬如凡夫、自称国王”,了不可得。而应自觉知,应自忏悔宿业障重、不堪修行,以期业障消除,发起大心,修行无量、无上之法,方是正途。
960页,【义贯】
“我今”已完“備”地“显”示“六”根本即“湛”然“圆明”,其“本所”具之“功德”之“数量如是”如同上述。“随汝详”察后拣“择其可入者,吾当”开“发”显“明,令汝”于无上道得“增进。十方如来于”根、尘、识之“十八界”中,其“一一”法皆已“修行”,而且“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然“于其”一一法“中间,亦无优劣”之分别。“但”以“汝”根器“下劣,未能于”其“中”皆得“圆”满“自在”之“慧,故我”方“宣扬”而“令汝但于一”根“门”中“深入”。若于彼根得“入”于“一”真“无妄”之地,则“彼六”能觉“知”之“根”,即能“一时”俱得“清净”。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注释】
“须陀洹果”:小乘之初果,义为入流,或者叫做预流。“预”为参与之义。也就是须陀洹已入圣人之流,参与圣人之流。为见道位,因于此初见真谛,所以叫做见道。
“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見所断惑”:“见所断惑”,简称见惑,因为是在见道位上一时顿断;所以,理可以顿断,可是那个习气要事修,就很难了!所以,见惑可以一时顿断,三界之见、见惑;可是那个思惑就很难,思惑就是习气。所以,修行什么最困难?断习气难!称为见所断惑。三界的惑(烦恼),分为“见惑”跟“思惑”,依小乘之说,三界之见惑共有八十八使,其中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这八十八使见惑主要的内容,因为我们都讲过好几次了、无数次了,所以,这个就念过就好。
一、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为什么叫利?速度最快了,最执着的就是这个。身见,任何的时间,只要一只蚊子一叮到,就叮到我的身,就打死它了!速度最快的就五利使,毫不考虑的,就是说身见难断。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二、五钝使——贪、瞋、痴、慢、疑。
五钝使,就是反应稍微慢一点,才起贪、瞋、痴、慢、疑。我起了身见,再来接下去就要贪了。那么虽然这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个道理来讲,诸法都空,好断,没有错,身见空、边见空、邪见空、见取见空、戒禁取见空,这个好断;但是问题来了,他内心里面的贪、瞋、痴、慢、疑,还是一样!这个包括出家众、在家众,修行都是这样,道理大家统统懂;可是那个情绪、烦恼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这个时候,师父就帮不上忙了,讲经说法,可以让你理可以顿断,那么习气,你放得下放不下,还要看你个人了,我们帮不上忙了。你不想改变你自己,诸佛菩萨现前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亲因缘、要增上缘,师父就是增上缘,那么,你那个亲因缘,落实到你内心里面的修行,这是你个人的问题,师父帮不上忙,你的习气不断,那也不关我的事情,我也无能为力!
“使”,就是义为役使,驱使,以此等惑能驱使或役使众生去造诸妄业,故称为使。这八十八使见惑就是所谓“分别我执”。
962页,“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这个在《楞伽经》讲的是讲无始。。。你写一下,《楞伽经》讲的跟这一句是一模一样;但是,字不一样:无始过妄习气计着。无始,罪过的过,虚妄的妄,无始过妄习气计着,计就是计算机的计,着就是执着的着。无始过妄计着,这个就跟这一句一样,意思就是好难好难断!962页,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诸根中所积集的无始的虚妄的习气。这便是三界的“思惑”,也就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的思惑,依小乘之说,共有八十一品,其主要内容为:贪、瞋、痴、慢。因为疑以及五利使的五见,已经在见道位的时候一时顿断了,所以见道位后,于四谛法不再有疑,于世间以及外道之种种邪知见(五见),也都不再生起疑惑,所以初果以上便只要修断贪、瞋、痴、慢四惑。而这四惑又分为欲界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及及色界三十六品(上面的九品乘以色界四禅天,9×4=36),无色界三十六品(亦是上中下九品乘以无色界四禅天,9×4,又是36),所以三界思惑之总数为:九加三十六加三十六等于八十一品。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这一句话重点就是:修行是点滴的功夫,真的要下功夫,就是一定要把无量劫来的习气,当作是你的敌人。所以,对自己的妄想、妄行为、妄思惟、妄动,一定要好好的约束自己,不可以变成脱缰的野马。六根奔于六尘,世间哪一个不是这样?财、色、名、食、睡,根缘尘,哪一个不是像脱缰的野马?失控!是不是?赌博可以赌七天七夜,跳舞可以跳好几天好几夜!对不对?真的!所以说:我们贪着某一件事情,就很难断了,何况财色名食睡?所以,要修这个其实是不容易!
“彼习”,就是指俱生我执的习气,也就是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此八十一品思惑,与八十八品见惑比较起来,因为见惑可以在见道一时顿断,而思惑却不能一时顿断,而须在各个果位的修证当中,分阶段而断,直到证阿罗汉的时候才完全断尽。
例如得须陀洹果后,还须七次到欲界来受生,则于前二生之中,断一品(上上品)思惑,因为最难断了,所以上上品要二辈子来断思惑。其他五品惑为从第三生起到第七生(共五生)每一生各断一品,因为上上品最难断,所以断二生才能断得了。963页,第三生中断上中品思惑,第四生断上下品思惑,第五生断中上品思惑,第六生断中中品思惑,第七生断中下品思惑——至此六品思惑已经全断,而证斯陀含果(这是二果)。
证了斯陀含果后,就再来欲界受生一次,便不再来,所以斯陀含名为“一往来”(其实是:“一来往”)。二果斯陀含来受生时,即于彼一生之中,断下上、下中、下下三品思惑,而证阿那含。
阿那含义为“不还”,也就是不再来欲界受生,此生报尽,即生于色界之无顶天,无顶天,梵文“阿迦尼咤天”,而于彼天上断尽最后七十二品思惑无明而证阿罗汉果。
当然,这是依常途而言,如果他因缘好的,得遇佛世尊或者大菩萨开示、加持、并不需要一定要经历这么多生,也可于当生证得初果后,不久就是证阿罗汉果,这种情形也是很多的。方知佛世尊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善能拔济众生出生死泥。
所以在这个地方讲这个加持,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十方十地菩萨、等觉菩萨,都一定要经佛的加持,否则没办法成佛,十方!这个加持可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十方诸佛一定要灌顶加持,否则他没办法成为妙觉。这个就告诉我们:有时候说说法,有时候还是要加持灌灌顶,所以这个安乐妙宝,就会显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为什么有一些众生来到这个地方,来到这个地方,有时候他问了一些佛学问题,师父也是跟他加持、跟他灌顶,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至少他有一个增上缘。或者是跟他摩摩顶,跟他加持灌顶,为什么?因为这个加持——增上缘,也是很重要!
由于须陀洹到阿那含之间的九品思惑之修断,比较复杂,兹再以表列如下,以俾了解:
三界思惑修断表(最初九品)
品位 上 中 下
上 上上品
初果前二生断 中上品
初果第五生断 下上品 二果一生中断→证三果
中 上中品
初果第三生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