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中中品
初果第六生断 下中品
下 上下品
初果第四生断 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断→证二果 下下品
964页,三界思惑修断表(最初的九品)
上上品,初果前二生断,上中品,初果第三生断,上下品,初果第四生断。
看中品的,中上品,初果第五生断,中中品,初果第六生断,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断→证二果。
底下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二果一生当中就断→证三果阿罗汉。
这个表格一画就更清楚!
964页,中间,“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生、住、异、灭”,指法执俱生之生、住、异、灭四相。“分剂”,就是分齐,义即四相的分际与齐限(就是范围)。“头数”,就是如果细而推之,则四相之中,每一相又都各得有四相,譬如说生相当中有“生相”之生、“生相”之住、“生相”之异、“生相”之灭等,所以头绪纷乱,数量无尽;而此境界非二乘智之所能知。“何况”,是指阿难虽已证初果,断八十八使见惑(分别我执),但仍旧连最初的九品思惑(俱生我执)的修断之事尚且不知,更何况九品以上的七十二品,乃至法执俱生无明的生住异灭,更加无从知道。又,法执俱生的生住异灭,依《起信论》而言,则三细中的无明业相为“生相无明”;三细的见分、相分以及六粗中的智相、相续相就是“住相无明”;六粗中的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异相无明”;六粗中的起业相为“灭相无明”。
这个我们在楞严经的《表解》都讲过了,楞严经的《表解》都讲过了、也念过了。
【义贯】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得“逆”彼无始织妄所成之业“流”?又如何能“深入一”根“门”?以及如何“能令六根一时”皆悉“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证“得须陀洹果,已灭”了“三界众生世间”的八十八使“见所断惑。然”你“犹未”能“知”诸“根中”所“积”集“生”长之“无始虚”妄俱生我执之“习”气。这个俱生就是先天性带来的,先天性带来的,小朋友一出生,他就会哭泣,不哭泣叫做不正常,这本能。小朋友一出生,你不要告诉他:你要喝奶!不用!把妈妈的奶放在他嘴巴,他就会吸,很自然的,这个就是本能,俱生,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我们与生俱来的,就是执着这个我。这个俱生我执之习气,(八十一品思惑),“彼”俱生我执之“习”气“要因修所断”而“得”除灭,
这个修就是要下功夫,你要这个修,要怎么修习气呢?一、要先远离,要先修远离,因为这个境太强,对凡夫来讲,这个境太强;对证悟来讲的话,这个境根本是虚妄的,他走到哪里,他都是一样的。可是对凡夫来讲,要先远离,哪里会伤害你的法身慧命的,不要接近;哪里会让你的身口意不清净的,这个人、这个空间,不要接近。先修远离,然后在内心里面,坚定自己的意志。所以,禹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菩萨是何人?我们有为者也会像佛菩萨一样,只要你肯,再下定决心;没有下定决心没办法,因为习气太难断了!我举一个例子,做水陆法会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从他的僧袋里面,每次在吃饭都拿一瓶东西出来,刚好坐在我旁边,我说:法师!你那一瓶是什么?他说:这个辣椒好吃!辣椒好吃。他说:我呀可以不吃菜,但是,一定要吃辣椒。(笑),没有那一瓶辣椒,怎么都是吃不下!你看,他还不是贪嗔痴喔,只是喜欢那一种辣味,就断不了了!“人家二六时中念佛,我这个二六时中都带一瓶辣椒!”不管走到素菜馆也好,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法会走到哪里,僧袋拿起来,一定一瓶辣椒!他就是喜欢,他就是喜欢这个滋味;这只是辣椒而已。你看喔,一瓶辣椒,你看,就断不了。这个不好断,这个味觉,这么强烈的习气的执着!
底下,所以,破俱生我执之习气,要因修所断而得除灭。这些你尚且不知,更“何况此”菩萨修证当“中”,除了我执无明以外,还有法执无明之“生、住、异、灭”四相,其“分剂头数”(大分类以及细分类)、四相当中又各有四相,头数无量,实非你以及二乘人所能知。(以法执无明四十二品,为菩萨于四十二阶位当中修断。)
底下是:一与六皆由于妄
经文:【“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注释】
“头奚不履”:“奚”,就是何,为何。“履”,就是行,走路之意。头为什么不能走路呢?或者是:为什么不用头来走路呢?
“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如果光是你的耳它自己便能听闻,就用不着身体了;既然用不到身体,则听闻一事便与身或者是口都毫不相关了。但是,却是息息相关。
“口来问义”:口为什么来问义呢?如果听闻真的与身口无关,为何在听法的过程当中,口竟然会来问义?显然那口也是在懂了刚才所听的法义之后,而有问题,所以才会开口来发问。因此可知,耳闻之时,口并非完全无知;所以耳闻之事并非与口完全无关;因此耳闻之时,不只是耳一根有觉知,身体其他诸根也都有所觉知。因此,即使在凡夫位中,六根也非绝对不相通的;结论:因此说光用耳来听闻,是不对的。
“非一终六”:六根既非一,然终究还是现出六用之差别。
“非六终一”:而六根既非真正有六,是故终究还是归于一性的。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总不应该说你的六根元本是一、又元本是六吧?这样是互相矛盾的。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沦替”,就是沦溺交替。由于从无始以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故称颠倒,又依业受报,故成沦替,沦溺苦海,生死交替。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故于原本圆满湛然常无一六之性当中,而有一六之义虚妄生起。
“虽得六销”:“六”,就是六用。虽得六用销止,也就是六用不行(不起现行了)。
“犹未亡一”:“亡”,就是销除。“一”,就是根结之全体。
【义贯】
“今汝且观现前”的“六根”,究竟“为一”抑“为六?阿难,若言”是“一者”,则“耳何不”能“见?目何不”能“闻?头奚不”能“履”地?“足奚无语?若”说“此六根决定”是“成六”种不同者,“如我今”在此大“会”之中,正“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之中,究竟是“谁来领受”佛语的?
“阿难言:我”是“用耳”来听“闻”的。
“佛言:汝耳”若“自”能“闻”,则“何关”你的“身”与“口”?若听闻一事与身口无关,则于听闻过程当中,“口”怎么会“来问义”,而且“身”怎么会“起”而“钦承”佛之教旨呢?表示这个是息息相关的。“是故应知”,六根目前虽“非一”体,而“终”究还是现起“六”用之差别;六根既“非六”种,“终”究还是归于“一”性的。“终不”当言“汝”之六“根,元”本既是“一”,又“元”本是“六。阿难,当知是根”未结之前,本无数量,所以既“非一”也“非六”,然“由无始”以“来”从真起妄,依惑造业,所以成“颠倒”,依业受报,所以成为“沦”溺苦海、生死交“替,故于”原本“圆”满“湛”然;常无就是本无的意思,常无一六之性中,本来就没有一六性中,叫做常无。常常无常常无,就是表示本无的意思。然本无一六之性中,而变成为有“一六”之“义生。汝须陀洹,虽”已“得六”用“销”止,意思就是:六根不再向外攀缘这个六尘了。已得六用销止,然“犹未亡”根结之“一”个全体。
970页,经文:【“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注释】
“参合群器”:“参”,就是加入、放置。“合”,就是合于。“群器”,就是种种器皿。此言在虚空当中放置种种的容器。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这一段,成观法师讲得特别详细,而且讲得很好!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主张,要把《义贯》念一遍的原因,他这一段讲得非常好,他把它发挥出来;像《楞严经讲义》就没有发挥到这么淋漓尽致,这一段法师讲得非常好!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由于所放的容器的形状不同,我们就把那容器中的空间,赋予不同的名称;例如圆形的容器之中的空间,我们就称之为圆空;方形容器之中,就称为方空。虚空比喻一真本性。种种容器比喻诸根,容器中的空间比喻被分隔起来的一真如本性。种种名字比喻诸根之名。诸根虽有种种假名,但其中的一真之性却永远如一,绝不会因被隔开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被赋与种种假名而有所不同。971页,正如同容器隔开虚空,而且此虚空因而被强加赋与一个假名,但此器中的虚空,既不会因被隔开,而其性有所不同,虚空还是虚空,不大也不小,只是被隔开。也不会因得了假名,而其性有所改变;更进一步说,器中的虚空,看似被隔开,其实并没有真正被隔开,众生妄见以为器物能分隔虚空,然实无隔,(正如抽刀断流一般,但是众生妄想,虚费工夫,于流无损。)不但器具实无分隔虚空,甚至连分隔后的假名也是没有的;所以器所分隔的空间,不但无实,而且无名,其名与实俱是虚妄。同样的,诸根分隔本心一真如性,成为六精明的空间;然此分隔亦实无隔,即使有妄尘黏于湛然一真之体上,令幻成似六根之色,而形成对一真之体恍若有隔之状,也得其隔之假名,然实无隔,所以其名也是不实虚妄。然众生以(因为)依照无明,颠倒取相,这个就是重点:因为无明,又颠倒、又取相,所以,所有众生就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