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P6

  ..續本文上一頁 中中品

  初果第六生斷 下中品

  下 上下品

  初果第四生斷 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斷→證二果 下下品

  964頁,叁界思惑修斷表(最初的九品)

   上上品,初果前二生斷,上中品,初果第叁生斷,上下品,初果第四生斷。

   看中品的,中上品,初果第五生斷,中中品,初果第六生斷,中下品,初果第七生斷→證二果。

  底下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二果一生當中就斷→證叁果阿羅漢。

  這個表格一畫就更清楚!

  

   964頁,中間,“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生、住、異、滅”,指法執俱生之生、住、異、滅四相。“分劑”,就是分齊,義即四相的分際與齊限(就是範圍)。“頭數”,就是如果細而推之,則四相之中,每一相又都各得有四相,譬如說生相當中有“生相”之生、“生相”之住、“生相”之異、“生相”之滅等,所以頭緒紛亂,數量無盡;而此境界非二乘智之所能知。“何況”,是指阿難雖已證初果,斷八十八使見惑(分別我執),但仍舊連最初的九品思惑(俱生我執)的修斷之事尚且不知,更何況九品以上的七十二品,乃至法執俱生無明的生住異滅,更加無從知道。又,法執俱生的生住異滅,依《起信論》而言,則叁細中的無明業相爲“生相無明”;叁細的見分、相分以及六粗中的智相、相續相就是“住相無明”;六粗中的執取相、計名字相爲“異相無明”;六粗中的起業相爲“滅相無明”。

   這個我們在楞嚴經的《表解》都講過了,楞嚴經的《表解》都講過了、也念過了。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得“逆”彼無始織妄所成之業“流”?又如何能“深入一”根“門”?以及如何“能令六根一時”皆悉“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證“得須陀洹果,已滅”了“叁界衆生世間”的八十八使“見所斷惑。然”你“猶未”能“知”諸“根中”所“積”集“生”長之“無始虛”妄俱生我執之“習”氣。這個俱生就是先天性帶來的,先天性帶來的,小朋友一出生,他就會哭泣,不哭泣叫做不正常,這本能。小朋友一出生,你不要告訴他:你要喝奶!不用!把媽媽的奶放在他嘴巴,他就會吸,很自然的,這個就是本能,俱生,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我們與生俱來的,就是執著這個我。這個俱生我執之習氣,(八十一品思惑),“彼”俱生我執之“習”氣“要因修所斷”而“得”除滅,

  這個修就是要下功夫,你要這個修,要怎麼修習氣呢?一、要先遠離,要先修遠離,因爲這個境太強,對凡夫來講,這個境太強;對證悟來講的話,這個境根本是虛妄的,他走到哪裏,他都是一樣的。可是對凡夫來講,要先遠離,哪裏會傷害你的法身慧命的,不要接近;哪裏會讓你的身口意不清淨的,這個人、這個空間,不要接近。先修遠離,然後在內心裏面,堅定自己的意志。所以,禹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佛菩薩是何人?我們有爲者也會像佛菩薩一樣,只要你肯,再下定決心;沒有下定決心沒辦法,因爲習氣太難斷了!我舉一個例子,做水陸法會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從他的僧袋裏面,每次在吃飯都拿一瓶東西出來,剛好坐在我旁邊,我說:法師!你那一瓶是什麼?他說:這個辣椒好吃!辣椒好吃。他說:我呀可以不吃菜,但是,一定要吃辣椒。(笑),沒有那一瓶辣椒,怎麼都是吃不下!你看,他還不是貪嗔癡喔,只是喜歡那一種辣味,就斷不了了!“人家二六時中念佛,我這個二六時中都帶一瓶辣椒!”不管走到素菜館也好,不管走到哪裏,不管法會走到哪裏,僧袋拿起來,一定一瓶辣椒!他就是喜歡,他就是喜歡這個滋味;這只是辣椒而已。你看喔,一瓶辣椒,你看,就斷不了。這個不好斷,這個味覺,這麼強烈的習氣的執著!

  底下,所以,破俱生我執之習氣,要因修所斷而得除滅。這些你尚且不知,更“何況此”菩薩修證當“中”,除了我執無明以外,還有法執無明之“生、住、異、滅”四相,其“分劑頭數”(大分類以及細分類)、四相當中又各有四相,頭數無量,實非你以及二乘人所能知。(以法執無明四十二品,爲菩薩于四十二階位當中修斷。)

  

  底下是:一與六皆由于妄

  

  經文:【“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爲一?爲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注釋】

  “頭奚不履”:“奚”,就是何,爲何。“履”,就是行,走路之意。頭爲什麼不能走路呢?或者是:爲什麼不用頭來走路呢?

   “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如果光是你的耳它自己便能聽聞,就用不著身體了;既然用不到身體,則聽聞一事便與身或者是口都毫不相關了。但是,卻是息息相關。

   “口來問義”:口爲什麼來問義呢?如果聽聞真的與身口無關,爲何在聽法的過程當中,口竟然會來問義?顯然那口也是在懂了剛才所聽的法義之後,而有問題,所以才會開口來發問。因此可知,耳聞之時,口並非完全無知;所以耳聞之事並非與口完全無關;因此耳聞之時,不只是耳一根有覺知,身體其他諸根也都有所覺知。因此,即使在凡夫位中,六根也非絕對不相通的;結論:因此說光用耳來聽聞,是不對的。

   “非一終六”:六根既非一,然終究還是現出六用之差別。

   “非六終一”:而六根既非真正有六,是故終究還是歸于一性的。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總不應該說你的六根元本是一、又元本是六吧?這樣是互相矛盾的。

   “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淪替”,就是淪溺交替。由于從無始以來,從真起妄,依惑造業,故稱顛倒,又依業受報,故成淪替,淪溺苦海,生死交替。

   “故于圓湛,一六義生”:故于原本圓滿湛然常無一六之性當中,而有一六之義虛妄生起。

   “雖得六銷”:“六”,就是六用。雖得六用銷止,也就是六用不行(不起現行了)。

   “猶未亡一”:“亡”,就是銷除。“一”,就是根結之全體。

  

  【義貫】

  “今汝且觀現前”的“六根”,究竟“爲一”抑“爲六?阿難,若言”是“一者”,則“耳何不”能“見?目何不”能“聞?頭奚不”能“履”地?“足奚無語?若”說“此六根決定”是“成六”種不同者,“如我今”在此大“會”之中,正“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之中,究竟是“誰來領受”佛語的?

  “阿難言:我”是“用耳”來聽“聞”的。

  “佛言:汝耳”若“自”能“聞”,則“何關”你的“身”與“口”?若聽聞一事與身口無關,則于聽聞過程當中,“口”怎麼會“來問義”,而且“身”怎麼會“起”而“欽承”佛之教旨呢?表示這個是息息相關的。“是故應知”,六根目前雖“非一”體,而“終”究還是現起“六”用之差別;六根既“非六”種,“終”究還是歸于“一”性的。“終不”當言“汝”之六“根,元”本既是“一”,又“元”本是“六。阿難,當知是根”未結之前,本無數量,所以既“非一”也“非六”,然“由無始”以“來”從真起妄,依惑造業,所以成“顛倒”,依業受報,所以成爲“淪”溺苦海、生死交“替,故于”原本“圓”滿“湛”然;常無就是本無的意思,常無一六之性中,本來就沒有一六性中,叫做常無。常常無常常無,就是表示本無的意思。然本無一六之性中,而變成爲有“一六”之“義生。汝須陀洹,雖”已“得六”用“銷”止,意思就是:六根不再向外攀緣這個六塵了。已得六用銷止,然“猶未亡”根結之“一”個全體。

  

  970頁,經文:【“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爲一。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注釋】

  “參合群器”:“參”,就是加入、放置。“合”,就是合于。“群器”,就是種種器皿。此言在虛空當中放置種種的容器。

   “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這一段,成觀法師講得特別詳細,而且講得很好!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主張,要把《義貫》念一遍的原因,他這一段講得非常好,他把它發揮出來;像《楞嚴經講義》就沒有發揮到這麼淋漓盡致,這一段法師講得非常好!

  由器形異,名之異空,由于所放的容器的形狀不同,我們就把那容器中的空間,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圓形的容器之中的空間,我們就稱之爲圓空;方形容器之中,就稱爲方空。虛空比喻一真本性。種種容器比喻諸根,容器中的空間比喻被分隔起來的一真如本性。種種名字比喻諸根之名。諸根雖有種種假名,但其中的一真之性卻永遠如一,絕不會因被隔開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被賦與種種假名而有所不同。971頁,正如同容器隔開虛空,而且此虛空因而被強加賦與一個假名,但此器中的虛空,既不會因被隔開,而其性有所不同,虛空還是虛空,不大也不小,只是被隔開。也不會因得了假名,而其性有所改變;更進一步說,器中的虛空,看似被隔開,其實並沒有真正被隔開,衆生妄見以爲器物能分隔虛空,然實無隔,(正如抽刀斷流一般,但是衆生妄想,虛費工夫,于流無損。)不但器具實無分隔虛空,甚至連分隔後的假名也是沒有的;所以器所分隔的空間,不但無實,而且無名,其名與實俱是虛妄。同樣的,諸根分隔本心一真如性,成爲六精明的空間;然此分隔亦實無隔,即使有妄塵黏于湛然一真之體上,令幻成似六根之色,而形成對一真之體恍若有隔之狀,也得其隔之假名,然實無隔,所以其名也是不實虛妄。然衆生以(因爲)依照無明,顛倒取相,這個就是重點:因爲無明,又顛倒、又取相,所以,所有衆生就逃…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