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了!認爲實有相隔,並依其隔而賦與各異之名,然後循名取實,認爲既有不同的名稱,就應有不同的作用(這就是《起信論》所說的計名字相),就如同世間政治上,先安一個官位名稱,然後再來界定此官位所應有的職權一樣——先有官位,再有職權;職權是從官位的名位而來的,而非先有職權,再依其職權給他官位。世間許多的事率皆如是顛倒。但此顛倒,衆生都視爲當然,所以,也沒有什麼發覺。也就是所謂的“理當如是”。而此顛倒,是從無始無明開始,從自身自心上的六根分隔、賦與名稱,就已經開始了,之後才施行于種種外塵六境。
那麼這一段看了以後,你就會知道,其實萬法皆是一真本性,你大悟以後,對這個到處走一走、觀光,你怎麼看怎麼空,你怎麼看怎麼空。像我出國觀光,跟一般不一樣,我一定要運動,因爲在講堂空間太小,太小了,走出去要運動一下,被十個人攔截,十個人!走到那邊被攔截,問問題;走到那邊又問問題;走到那邊,碰到大學的同學;走到這邊,統統認識!所以在這個講堂,變成很難出去運動,出去運動。名人有辛苦的一面,辛苦的一面。所以就變成說:唯一的地方就是稍微比較鄉下,或者怎麼樣。如果《楞嚴經》講完了、《楞伽經》講完了,可以稍微臺東、花蓮空氣比較好一點的山上,什麼拉拉山啦、什麼大禹山啦,再看看有什麼,去那邊住一個禮拜,沒有人吵的地方,沒有人吵的地方。然後你就會跟我講:師父!靜也是塵。謝謝開示,謝謝!(師父抱拳以示謝意)這些徒弟愈學愈厲害了(笑),還會跟我頂嘴。這個就是這樣子。所以我現在變成說在講堂很難出去運動,非常難!無處可去。對不對?
那麼,如果你大悟的時候,你的心境永遠都是一如,看哪裏,看山,它還是空,是不是?你哪裏去都是一樣,文化的地方啊、表演的地方啊;再來,或者是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曆史,到歐洲有歐洲的曆史。對不對?像我們到歐洲區,這個是腓尼基人,是怎麼樣子;什麼族是怎麼樣子;這個路易十幾,講那個我們都沒聽過的,你如果講秦始皇、唐太宗,我還聽過,開封的包公等等就曾聽過,講那個就。。。我幾時在記那個?所以我們到澳大利亞去的時候,對不對?導遊就講:這個是英國的殖民地。介紹一下,有認識一下,回來就全忘了!所以說:這個出國嘛,看情形啦,看情形。
底下,972頁,
“除器觀空,說空爲一”:謂世間人若將器皿除去再來觀空,這時候就說空是一體的;意思就是說,可是當有器皿在的時候,他們卻說並非一體,所以此實是依相而妄見!事實上,即使是器皿在的時候,虛空又何嘗不是一?又何嘗有被分割過?這比喻凡小之人,必須等到親見六根盡除、且六識盡伏,這時候才認識心中本具的清淨一相,否則(若根識未銷)他便計仍有所隔礙。
“彼太虛空雲何爲汝成同、不同?”:“同”,就是一。“不同”,就是異,也就是說分隔之相。那太虛空怎會因爲你放幾個盒子、幾個桶子,就被你分隔成爲不同的空間了?或者是因爲你拿掉幾個桶,就又恢複、變成一個整體、無分隔的空間了?正如你心中一真的虛空,怎麼會因你攬塵而妄結幾個根,就被你分割成不同的種種心心所?又怎麼會因爲你的修證而打通諸根的隔閡,便真的成就了一個清淨通達的心(如是之心便爲圓通——然而心本自圓通,乃自心妄想見,而成不通。)
所以簡單講:你只要不被妄想牽著走,就叫做修行,你只要不被妄想一直牽著走,就是修行,你只要不被妄想習氣一直牽著走。譬如說:你對一件事情不滿,好!偶爾生氣一下就好,生氣一下就好了。如果說經過一個鍾頭,你還生氣,就表示你被牽著走了。如果今天不愉快的事情,到明天重複一直講,那就又變成被牽到明天了,這個無明習氣又被牽到明天了。如果一年還解決不了這個恨,那就被牽一年了;十年,兄弟之間的阋牆,到現在十年都不能解決,那就表示你的心被無明習氣、妄想牽著十年,都沒有辦法冰釋,這個多麼的可怕!
因此聰明的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人,我們習氣還沒有斷;可是,我們在短的時間裏面,就會把它放下,放得光光的!明天起來,哪一個人與我們有仇怎麼樣,統統忘得一幹二淨!所以有時候,忘是一個優點,健忘也有它的好處。
可是很奇怪喔,世間人的健忘症,他什麼會忘,可是仇人不會忘喔!有一個親戚跟我講,說:師父!我年歲大了,我在客廳想到的事情,要去冰箱拿一件東西,我走到冰箱,咦?忘記我要拿什麼,又回來客廳坐一下,啊!就想到了,又走到冰箱,又忘記要拿什麼,又回來客廳:我到底要拿什麼?想到了,去的時候,印象會忘。那我就問他說:那某某人、某某人以前對你怎麼樣。喔!那個人實在是可惡啊!他會忘掉所有身旁的事,那個仇人欠他多少錢,他死都會記得!這種健忘症怎麼會那麼可怕?該忘的不忘,可是不忘的,他忘光光,這個是很可怕的!
所以,在座諸位!你要道業精進,從心中徹底的洗練,徹底的洗,就像一件肮髒的衣服,要好好的洗,然後用棍子打,打,打那個衣服,當你在搗練這個衣服的時候,要把衣服,爲了洗幹淨,古時候人洗衣服,你看他拿那個棒子,對不對?打。。。我們對我們的習氣,內心裏面身口意的習氣,不能客氣,就是要棒打習氣,勉強自己。所以修行很辛苦,不容易!放任習氣容易啊,對不對?放任習氣,貪嗔癡慢疑,一下子就很享受、很舒服;但是業力在後面、苦在後面。
底下,“何況更名是一、非一”:更何況你硬派給它一個假名,稱爲是一個虛空、或非一個虛空。“非一”,就是多,因爲若擺的容器多,所見的虛空也多。如一個心中,由有諸根、諸識,所以妄見之心心所法也成多,而非是一心。例如儒家言人有魂魄之分,死後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又道家言人有叁魂七魄。凡此皆是于一心體中妄見成多相。
【義貫】
“如”于“太虛空”中“參合群器”(放置各種容器),“由”于所加的各個容“器”之“形”狀相“異”,我們便“名之”爲互“異”之“空”;又,世間人若“除”去容“器”後再來“觀”彼無器之“空”間,便“說”那個“空”間又回複“爲一”體了!(而空,不管有器、無器,都不曾分隔,今雖除器,又怎能說是回複成一體呢?正如你的一真如心,不管有六根、還是沒有六根,都不曾被隔礙過,今雖修證而得除根之障,也不能說此心是回複到本來通達的一心!)“彼太虛空雲何”可“爲汝”以參合幾個容器就“成”爲“同”或者是“不同”之相呢?“何況”你又“更”爲之妄立“名”言,而說此虛空“是一”,彼虛空“非一”,豈非妄上加妄呢?然“則汝”能“了知”之“六受用根,亦複如是”(此六受用根,有如自性虛空中,放置六個器皿;雖參合了六器,然彼自性虛空實未被分割,更無得種種名;是故,無論是有六根互異之用,(如在凡位時),或六根不隔而互通,(如在聖位已證圓通時),然真如本心卻始終是一,從未真正被分隔過,也沒有種種的異名;是故此心,自無始來,無“同、不同”,或“一、不一”)。
底下是:攬諸塵結六根,
經文: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于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于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于妙圓中黏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爲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注釋】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二種”,就是二種色塵,因爲明跟暗是一切色法之源。眼睛看的不是明就是暗。“相形”,就是相對比、相形顯。由暗來形、對比這個明;由明來相形暗。所以說:由明、暗這兩種色塵互相對比形顯。
“于妙圓中黏湛發見”:“黏”,就是黏住。“湛”,就是湛然之真體。“發見”,就是發爲見精。此謂,于妙覺圓湛性中,黏住湛然之真體,而發爲見精。這個就是八識之見分。既有見分,則必然欲有所見;欲見則見,所以成爲相分。
“見精映色”:“映”,就是照。能見之見精(見分)再反照于相分之妄色。
976頁,“結色成根”:見分再結相分之妄色,而令色心和合,結成眼根。
“根元目爲清淨四大”:“根”,這是指勝義根。“元”,就是最初,元本、本源之義。“清淨四大”,也是指勝義根而言。此謂:被看作是清淨的四大所成的勝義根。
“因名眼體”:“因”,就是依。依勝義根,而有浮塵根,意思就是:有神經系統,然後又有肉眼,名爲肉眼之體。
“如蒲萄朵”:“蒲萄”,就是我們所講的“葡萄”。“朵”,就是粒、顆。形狀如同一粒葡萄;是指眼球。
“浮根四塵”:“浮根”,就是浮塵根,也就是扶塵根。此浮塵根乃四塵所成。什麼四塵?是:色、香、味、觸。爲什麼叫浮呢?浮在外面啊,讓你大家很清楚看到根,浮塵。
“流逸奔色”:“色”,就是指色塵之境。這個叫做,循色流轉,縱逸無度,奔馳于色塵之境,以致爲塵所局,不能超越。
外國前幾天報了一個報導,有一個人,九十歲了,生了五十個孩子,五十個孩子,九十歲了,生五十個孩子。他說他一輩子,就是這個叫做最對味了,其他沒有興趣的,一直生。。。生了五十個。不過不會比以前的皇帝多啦,以前的皇帝不曉得生多少,就不知道了,五十個還不是最多的。所以每一個人只要沒有聽到佛法,這些衆生,財色名食睡,隨便哪一關都跳不過去。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動靜”,指音聲之動塵(有聲之聲)與靜塵(無聲之聲)。這個就是:由動、靜等二種聲塵相擊。
“如新卷頁”:形狀如新卷之荷葉。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由通、塞等二種香塵互相顯發。
“如雙垂爪”:形狀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