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了!认为实有相隔,并依其隔而赋与各异之名,然后循名取实,认为既有不同的名称,就应有不同的作用(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计名字相),就如同世间政治上,先安一个官位名称,然后再来界定此官位所应有的职权一样——先有官位,再有职权;职权是从官位的名位而来的,而非先有职权,再依其职权给他官位。世间许多的事率皆如是颠倒。但此颠倒,众生都视为当然,所以,也没有什么发觉。也就是所谓的“理当如是”。而此颠倒,是从无始无明开始,从自身自心上的六根分隔、赋与名称,就已经开始了,之后才施行于种种外尘六境。
那么这一段看了以后,你就会知道,其实万法皆是一真本性,你大悟以后,对这个到处走一走、观光,你怎么看怎么空,你怎么看怎么空。像我出国观光,跟一般不一样,我一定要运动,因为在讲堂空间太小,太小了,走出去要运动一下,被十个人拦截,十个人!走到那边被拦截,问问题;走到那边又问问题;走到那边,碰到大学的同学;走到这边,统统认识!所以在这个讲堂,变成很难出去运动,出去运动。名人有辛苦的一面,辛苦的一面。所以就变成说:唯一的地方就是稍微比较乡下,或者怎么样。如果《楞严经》讲完了、《楞伽经》讲完了,可以稍微台东、花莲空气比较好一点的山上,什么拉拉山啦、什么大禹山啦,再看看有什么,去那边住一个礼拜,没有人吵的地方,没有人吵的地方。然后你就会跟我讲:师父!静也是尘。谢谢开示,谢谢!(师父抱拳以示谢意)这些徒弟愈学愈厉害了(笑),还会跟我顶嘴。这个就是这样子。所以我现在变成说在讲堂很难出去运动,非常难!无处可去。对不对?
那么,如果你大悟的时候,你的心境永远都是一如,看哪里,看山,它还是空,是不是?你哪里去都是一样,文化的地方啊、表演的地方啊;再来,或者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历史,到欧洲有欧洲的历史。对不对?像我们到欧洲区,这个是腓尼基人,是怎么样子;什么族是怎么样子;这个路易十几,讲那个我们都没听过的,你如果讲秦始皇、唐太宗,我还听过,开封的包公等等就曾听过,讲那个就。。。我几时在记那个?所以我们到澳大利亚去的时候,对不对?导游就讲:这个是英国的殖民地。介绍一下,有认识一下,回来就全忘了!所以说:这个出国嘛,看情形啦,看情形。
底下,972页,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谓世间人若将器皿除去再来观空,这时候就说空是一体的;意思就是说,可是当有器皿在的时候,他们却说并非一体,所以此实是依相而妄见!事实上,即使是器皿在的时候,虚空又何尝不是一?又何尝有被分割过?这比喻凡小之人,必须等到亲见六根尽除、且六识尽伏,这时候才认识心中本具的清净一相,否则(若根识未销)他便计仍有所隔碍。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同”,就是一。“不同”,就是异,也就是说分隔之相。那太虚空怎会因为你放几个盒子、几个桶子,就被你分隔成为不同的空间了?或者是因为你拿掉几个桶,就又恢复、变成一个整体、无分隔的空间了?正如你心中一真的虚空,怎么会因你揽尘而妄结几个根,就被你分割成不同的种种心心所?又怎么会因为你的修证而打通诸根的隔阂,便真的成就了一个清净通达的心(如是之心便为圆通——然而心本自圆通,乃自心妄想见,而成不通。)
所以简单讲:你只要不被妄想牵着走,就叫做修行,你只要不被妄想一直牵着走,就是修行,你只要不被妄想习气一直牵着走。譬如说:你对一件事情不满,好!偶尔生气一下就好,生气一下就好了。如果说经过一个钟头,你还生气,就表示你被牵着走了。如果今天不愉快的事情,到明天重复一直讲,那就又变成被牵到明天了,这个无明习气又被牵到明天了。如果一年还解决不了这个恨,那就被牵一年了;十年,兄弟之间的阋墙,到现在十年都不能解决,那就表示你的心被无明习气、妄想牵着十年,都没有办法冰释,这个多么的可怕!
因此聪明的人,或者是有智慧的人,我们习气还没有断;可是,我们在短的时间里面,就会把它放下,放得光光的!明天起来,哪一个人与我们有仇怎么样,统统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有时候,忘是一个优点,健忘也有它的好处。
可是很奇怪喔,世间人的健忘症,他什么会忘,可是仇人不会忘喔!有一个亲戚跟我讲,说:师父!我年岁大了,我在客厅想到的事情,要去冰箱拿一件东西,我走到冰箱,咦?忘记我要拿什么,又回来客厅坐一下,啊!就想到了,又走到冰箱,又忘记要拿什么,又回来客厅:我到底要拿什么?想到了,去的时候,印象会忘。那我就问他说:那某某人、某某人以前对你怎么样。喔!那个人实在是可恶啊!他会忘掉所有身旁的事,那个仇人欠他多少钱,他死都会记得!这种健忘症怎么会那么可怕?该忘的不忘,可是不忘的,他忘光光,这个是很可怕的!
所以,在座诸位!你要道业精进,从心中彻底的洗练,彻底的洗,就像一件肮脏的衣服,要好好的洗,然后用棍子打,打,打那个衣服,当你在捣练这个衣服的时候,要把衣服,为了洗干净,古时候人洗衣服,你看他拿那个棒子,对不对?打。。。我们对我们的习气,内心里面身口意的习气,不能客气,就是要棒打习气,勉强自己。所以修行很辛苦,不容易!放任习气容易啊,对不对?放任习气,贪嗔痴慢疑,一下子就很享受、很舒服;但是业力在后面、苦在后面。
底下,“何况更名是一、非一”:更何况你硬派给它一个假名,称为是一个虚空、或非一个虚空。“非一”,就是多,因为若摆的容器多,所见的虚空也多。如一个心中,由有诸根、诸识,所以妄见之心心所法也成多,而非是一心。例如儒家言人有魂魄之分,死后魂升于天,魄降于地。又道家言人有三魂七魄。凡此皆是于一心体中妄见成多相。
【义贯】
“如”于“太虚空”中“参合群器”(放置各种容器),“由”于所加的各个容“器”之“形”状相“异”,我们便“名之”为互“异”之“空”;又,世间人若“除”去容“器”后再来“观”彼无器之“空”间,便“说”那个“空”间又回复“为一”体了!(而空,不管有器、无器,都不曾分隔,今虽除器,又怎能说是回复成一体呢?正如你的一真如心,不管有六根、还是没有六根,都不曾被隔碍过,今虽修证而得除根之障,也不能说此心是回复到本来通达的一心!)“彼太虚空云何”可“为汝”以参合几个容器就“成”为“同”或者是“不同”之相呢?“何况”你又“更”为之妄立“名”言,而说此虚空“是一”,彼虚空“非一”,岂非妄上加妄呢?然“则汝”能“了知”之“六受用根,亦复如是”(此六受用根,有如自性虚空中,放置六个器皿;虽参合了六器,然彼自性虚空实未被分割,更无得种种名;是故,无论是有六根互异之用,(如在凡位时),或六根不隔而互通,(如在圣位已证圆通时),然真如本心却始终是一,从未真正被分隔过,也没有种种的异名;是故此心,自无始来,无“同、不同”,或“一、不一”)。
底下是:揽诸尘结六根,
经文: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注释】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二种”,就是二种色尘,因为明跟暗是一切色法之源。眼睛看的不是明就是暗。“相形”,就是相对比、相形显。由暗来形、对比这个明;由明来相形暗。所以说:由明、暗这两种色尘互相对比形显。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黏”,就是黏住。“湛”,就是湛然之真体。“发见”,就是发为见精。此谓,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为见精。这个就是八识之见分。既有见分,则必然欲有所见;欲见则见,所以成为相分。
“见精映色”:“映”,就是照。能见之见精(见分)再反照于相分之妄色。
976页,“结色成根”:见分再结相分之妄色,而令色心和合,结成眼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根”,这是指胜义根。“元”,就是最初,元本、本源之义。“清净四大”,也是指胜义根而言。此谓:被看作是清净的四大所成的胜义根。
“因名眼体”:“因”,就是依。依胜义根,而有浮尘根,意思就是:有神经系统,然后又有肉眼,名为肉眼之体。
“如蒲萄朵”:“蒲萄”,就是我们所讲的“葡萄”。“朵”,就是粒、颗。形状如同一粒葡萄;是指眼球。
“浮根四尘”:“浮根”,就是浮尘根,也就是扶尘根。此浮尘根乃四尘所成。什么四尘?是:色、香、味、触。为什么叫浮呢?浮在外面啊,让你大家很清楚看到根,浮尘。
“流逸奔色”:“色”,就是指色尘之境。这个叫做,循色流转,纵逸无度,奔驰于色尘之境,以致为尘所局,不能超越。
外国前几天报了一个报导,有一个人,九十岁了,生了五十个孩子,五十个孩子,九十岁了,生五十个孩子。他说他一辈子,就是这个叫做最对味了,其他没有兴趣的,一直生。。。生了五十个。不过不会比以前的皇帝多啦,以前的皇帝不晓得生多少,就不知道了,五十个还不是最多的。所以每一个人只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些众生,财色名食睡,随便哪一关都跳不过去。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动静”,指音声之动尘(有声之声)与静尘(无声之声)。这个就是:由动、静等二种声尘相击。
“如新卷页”:形状如新卷之荷叶。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
“如双垂爪”:形状如…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