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P8

  ..续本文上一页同下垂之双爪。

  

  【义贯】

  “由明、暗等二种”色尘互“相”对比“形”显,而“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为“见”精(第八识之见分)。所以这个见精,简单讲:就是一念妄动而来的。此“见精”对“映”于相分之妄“色”,而“结”此妄“色成”眼之胜义“根”,此胜义“根”即为浮尘根之本“元”,而被“目为”(看作)由“清净”之“四大”所成,“因”于此胜义根所成之浮尘根即“名”为肉“眼”之“体”,其形“如葡萄朵”(就像一粒葡萄);而此“浮”尘之眼“根”乃色、香、味、触“四”微“尘”所成,此浮尘根于是循色“流”荡、纵“逸”无度,“奔”驰于“色”尘之境,而莫知返。

  

  “由动、静等二种”声尘“相击,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体而“发”为“听”精。此“听精”对“映声”尘,“卷”摄“声”尘“成”为耳之胜义“根”,此胜义“根”为浮尘根之本“元”而被“目为清净四大”所成。“因”于此胜义根所成之浮尘根,即“名”为肉“耳”之“体”,其形“如新卷”之荷“叶”,此“浮”尘“根”乃色、香、味、触“四尘”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声”尘之境,而莫知返。

  

  “由通、塞等二种”香尘互“相”显“发,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体而“发嗅”精。此“嗅精”对“映香”尘,吸“纳香”尘而“成”为鼻之胜义“根”,此胜义“根”为浮尘根之本“元”,而被“目为清净四大”所成。“因”于胜义根而成之浮尘根即“名”为肉“鼻”之“体”,其形状“如双垂”之“爪”,此“浮”尘之鼻“根”乃色、香、味、触“四”微“尘”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香”尘之境,而莫知返。

  

  978页,经文: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980页,【注释】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恬”,就是淡,无味。“变”,会变来变去的,变迁,有味之义。由于恬淡以及有种种的味等两种味尘互相显发。(“恬淡则无味”也是一种味。)

   “绞味成根”:这个“绞”,就是旋取。尝精旋取诸味而成尝根。

   “如初偃月”:“初”,就是月初。形状如每个月初的月亮,就是半月形。

   “抟触成根”:“抟”,就是抟取。觉精抟取触尘而成身根。

   “如腰鼓颡”:“腰鼓”,又名细腰鼓,是一种乐器,大的用陶制的,小的用木制的,形状是头尾是粗、中间是细的。所以细腰鼓的形状就是类似葫芦一般。(又,西洋的吉他也是两头大、中间细。)“颡(sǎng)”,就是鼓颡。

   “黏湛发知”:“黏”,就是黏住。“湛”,就是湛然之体。“知”,就是意根之知精。这个是说,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知精。

   “因名意思”:“因”,就是依于。“意思”,就是意根之体,以有思量处就是意根所在,所以用这个“思”字。此言,依于胜义根所成之浮尘根,也就是称为“意思”(意根),就是肉团心。

   “如幽室见”:“幽”,就是暗。就像人在暗室中见物——暗室中见物,就表示实非有见,而是妄有所见;意根向内照见法尘,亦如是。

  “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觉明”,就是一念妄觉,欲有所明。“有明”,必求有所明。“明觉”,就是妄明之妄觉。此言,这六根,由于最初一念妄觉而欲有所明,以此必求有所明,遂转真觉为妄明之妄觉。

   “失彼精了”:“精了”,就是真精明了之性。此谓,因而失去了真精妙用之性,而变成了第八识识精。

   “黏妄发光”:“妄”,就是第八识精。“黏”,就是被黏之义。于是真性被第八识的识精、见精,怎么样?黏住了,而发出见分之光。虽然也看得到、也听得到,可是,已经是加了一层妄了。

  

  【义贯】

  “由恬”淡、“变”迁(无味以及有味)“等二种”味尘互“相参”对,“于妙”觉“圆”湛之性“中、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为“尝”精。此“尝精”对“映味”尘,旋“绞味”尘而“成”舌之胜义“根”,此胜义“根”为浮尘根之本“元”,而被“目为清净”之“四大”所成。“因”于胜义根而成之浮尘根,即“名”为肉“舌”之“体”,其形“如”月“初”之半圆形“偃月”,此“浮”尘之舌“根”乃由色、香、味、触“四”微“尘”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味”尘之境,而莫知返。

  

  “由离、合等二种”触尘“相摩”相交,“于妙”觉“圆”湛之性“中,黏”于“湛”然之真体而“发觉”精。此“觉精”对“映”于“触”尘,并“抟”取“触”尘而“成”身之胜义“根”,此胜义“根”为浮尘根之本“元”,而被“目为清净”之“四大”所成。“因”于胜义身根而成之浮尘根,即“名”为肉“身”之“体”,其形“如腰鼓颡”,此“浮”尘之身“根”乃由色、香、味、触“四”微“尘”所成,终日“流逸奔”驰于“触”尘之境,而莫知返。

  

  “由生、灭等二种”妄尘“相续,于妙”觉“圆”湛性“中,黏”住“湛”然之真体而“发知”精,此“知精”对“映”于“法”尘,“揽”取“法”尘而“成”胜义之意“根”,此胜义“根”为浮尘根之本“元”而被“目为清净”之“四大”所成。“因”于胜义根而成之浮尘根,即“名”为“意思”之体,(意思就是意根之意)。犹“如”人在“幽”暗的“室”中“见”物一般,所以意根是内照法尘亦复如是,此“浮”尘“根”乃色、香、味、触“四”微“尘”所成,终日“流逸奔”逐于“法”尘之境。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最初一念妄“觉”欲有所“明”,强迫本性要明,结果变成无明。以此必“有”所“明”,遂转真觉为妄“明”与妄“觉”,因而“失彼”真“精”明“了”之性,而变成第八识精,此“黏”住于真性之“妄”觉因而“发”出见分之“光”。

  

   983页, 离尘无结,

   经文: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注释】

  翻过来,984页,

  “离暗、离明,无有见体”:若离于明、暗两种尘,明是尘,那么,暗还是尘,灰尘的尘。也就是无有能见之妄体聚结成根,黏于精明之体。

   “元无听质”:原来也没有能听之妄质(就是妄体),根尘是一对的嘛!聚结成根。

   “了知安寄”:就是能了知的妄体,何所寄托?

  

  【义贯】

  “是以汝今”若能“离”于“暗”、又“离”于“明”二种尘,就“无有”能“见”之妄“体”聚结成根,黏于真性;若“离”于“动”、又“离”于“静”二尘,亦“元无”能“听”之妄“质”聚结成根,黏于真性;若“无通”又“无塞”二尘,则能“嗅”的妄“性”之体“不”得“生”起;“非”有“变、非”有“恬”二尘,则能“尝”之妄体“无所”自“出;不离、不合”(也就是没有离跟合这二尘)、则能够妄“觉触”之体“本无”;“无灭、无生”这二种尘,则能“了知”之妄觉之体“安寄”(就是何存)?

  

  985页,经文: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明本耀;耀性发明,诸馀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一段重要的就是叫你离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动相、离静相;离合相、离离相;离恬相、离变相;离通相、离塞相;离生相、离灭相;离明相、离暗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一段归纳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随拔一根”:“随”,就是任,任凭也。“拔”,就是选拔、选择。随你自由选择一根去修行;也就是不用六根齐修。但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六根齐修,而是唯恐钝根的人不能堪任。

   986页,翻过来,“脱黏内伏”:“伏”,就是向。令脱离于所黏之妄觉,而向内照。

  所以,在座诸位!修行不是外奔,而是内照,关键在这个地方。外奔就一直往外生死流;内照,解脱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就到了!世间人所谓的幸福跟快乐,只是寄托在某一种时间、空间的安稳性,或者是知足性;而佛教讲的幸福跟快乐不一样,就是永恒的幸福,它是永恒的快乐,是以法究竟解脱,为真正的幸福。这不像于世间人寄托在家庭、事业、夫妻、儿女、感情,说:我们很幸福、很快乐!不一样!我们拥有的幸福快乐是建立在真理。

  

  “伏归元真”:伏归于本元一真之心。

   “发明本耀”:开发本明光耀之性。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由”,就是循、依。六根圆脱之后,就能不依循现前十二种尘所起六精之妄知妄见。

   “明不循根”:照明一切而不循胜义以及浮尘二根。

   “寄根明发”:“寄”,就是借,由,就是托。只是经由此二根,而令本明发起功用。

  

  【义贯】

  “汝但不”依“循”声尘之“动、静”相,触尘之“合、离”相,味尘之“恬、变”相,嗅尘之“通、塞”相,法尘之“生、灭”相,色尘之“明、暗”相,“如是十二诸有为相”,不顺流奔尘,即“随”你选“拔”六根中任何“一根”去修,令其“脱”离于所“黏”之妄觉,而向“内伏”照,因而“伏归”于本“元”一“真”之心,开“发本明”之光“耀”之性,本具之光“耀”之“性”若得开“发”显“明”,则“诸余五”根之妄…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