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P5

  ..續本文上一頁個還很清醒的時候告訴他:隨順真如而修行,初發心即成等正覺,等正覺也就不離初發心。那個時候應該算是在休息的狀態,有現一個比丘相來請法。你看!在那個時候,還是這樣跟他講:當隨順真如而修行,中間永無委曲之相,真如,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初發心就是。。。所以,師父在那個時候,單刀直入的就跟他:當依真如,隨順真如而修行。在這裏也是跟大家一樣,勸導大家當依真如而修行,不要像二乘人。

  

  底下,說:“于其中間亦無優劣”:可見佛于六根,乃至六塵、六識,一一都修行成就,而且無分別其功德之優劣,一一門中,皆等心修學,皆悉成就。佛之所以爲佛,即在于如是處:如是發心、如是精進、如是智慧平等。

  “一門深入”:現在這“一門深入”,尤其在這個末法時期,沒有善知識開導,《楞嚴經》也很少人看、也很少人講,所以對這個“一門深入”誤解太大!現在的人,一門深入誤認爲說:我只要念佛,其他法門都不看;我只要誦一部經典,其他法門都不看!這個就是深深的誤會了佛意。所以佛講的一門深入是指耳根,解六結,越叁空,才有叫做深入嘛,有淺(才有)叫做深嘛!對不對?動、靜、根、覺、空、滅,解六結;越叁空:人空、法空、空空。是不是?這叫做一門,耳根門一直深入嘛!現在把這個“一門深入”錯會了解釋了,完全不符合佛的意思,完全不符合!

  底下,“一門”,指一根門。這與當今常聽人說的“一門深入”完全不同。所以你看這個成觀法師的知見,跟師父是完全一樣的。今人所說的“一門深入”,大都是指勸人只誦一經、或只念一咒、或只念一句佛號就好,而稱爲“一門深入”,底下那個成觀法師講了:此等實是修少爲足。然以末世衆生根器鈍劣,不堪多修,勉強不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啊!只不過,若不堪修行,亦不可以因此而找一個合理化的借口、冠冕堂皇,而欲以此自掩、自高、自大,人家不按照他這樣做,否定全世界的人統統錯,只有我們這個是對,這個就是最糟糕的!如是即墮“劣慢”,劣慢就是本來程度就很差了,還起傲慢叫做劣慢。劣慢就是程度本來就比人家差了,還起我慢,掩藏自己的缺點,還起高傲,不想讓人家看到他的缺點,這個叫做劣慢。即如六祖大師所說的:“譬如凡夫、自稱國王”,了不可得。而應自覺知,應自忏悔宿業障重、不堪修行,以期業障消除,發起大心,修行無量、無上之法,方是正途。

  

  960頁,【義貫】

  “我今”已完“備”地“顯”示“六”根本即“湛”然“圓明”,其“本所”具之“功德”之“數量如是”如同上述。“隨汝詳”察後揀“擇其可入者,吾當”開“發”顯“明,令汝”于無上道得“增進。十方如來于”根、塵、識之“十八界”中,其“一一”法皆已“修行”,而且“皆得圓滿無上菩提”,然“于其”一一法“中間,亦無優劣”之分別。“但”以“汝”根器“下劣,未能于”其“中”皆得“圓”滿“自在”之“慧,故我”方“宣揚”而“令汝但于一”根“門”中“深入”。若于彼根得“入”于“一”真“無妄”之地,則“彼六”能覺“知”之“根”,即能“一時”俱得“清淨”。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注釋】

  “須陀洹果”:小乘之初果,義爲入流,或者叫做預流。“預”爲參與之義。也就是須陀洹已入聖人之流,參與聖人之流。爲見道位,因于此初見真谛,所以叫做見道。

  

  “已滅叁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見所斷惑”,簡稱見惑,因爲是在見道位上一時頓斷;所以,理可以頓斷,可是那個習氣要事修,就很難了!所以,見惑可以一時頓斷,叁界之見、見惑;可是那個思惑就很難,思惑就是習氣。所以,修行什麼最困難?斷習氣難!稱爲見所斷惑。叁界的惑(煩惱),分爲“見惑”跟“思惑”,依小乘之說,叁界之見惑共有八十八使,其中欲界有叁十二使,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使。這八十八使見惑主要的內容,因爲我們都講過好幾次了、無數次了,所以,這個就念過就好。

  一、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爲什麼叫利?速度最快了,最執著的就是這個。身見,任何的時間,只要一只蚊子一叮到,就叮到我的身,就打死它了!速度最快的就五利使,毫不考慮的,就是說身見難斷。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二、五鈍使——貪、瞋、癡、慢、疑。

  五鈍使,就是反應稍微慢一點,才起貪、瞋、癡、慢、疑。我起了身見,再來接下去就要貪了。那麼雖然這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個道理來講,諸法都空,好斷,沒有錯,身見空、邊見空、邪見空、見取見空、戒禁取見空,這個好斷;但是問題來了,他內心裏面的貪、瞋、癡、慢、疑,還是一樣!這個包括出家衆、在家衆,修行都是這樣,道理大家統統懂;可是那個情緒、煩惱就是控製不住,就是控製不住。這個時候,師父就幫不上忙了,講經說法,可以讓你理可以頓斷,那麼習氣,你放得下放不下,還要看你個人了,我們幫不上忙了。你不想改變你自己,諸佛菩薩現前也沒有用!所以我們要親因緣、要增上緣,師父就是增上緣,那麼,你那個親因緣,落實到你內心裏面的修行,這是你個人的問題,師父幫不上忙,你的習氣不斷,那也不關我的事情,我也無能爲力!

  “使”,就是義爲役使,驅使,以此等惑能驅使或役使衆生去造諸妄業,故稱爲使。這八十八使見惑就是所謂“分別我執”。

  

  962頁,“根中積生無始虛習”:這個在《楞伽經》講的是講無始。。。你寫一下,《楞伽經》講的跟這一句是一模一樣;但是,字不一樣:無始過妄習氣計著。無始,罪過的過,虛妄的妄,無始過妄習氣計著,計就是計算機的計,著就是執著的著。無始過妄計著,這個就跟這一句一樣,意思就是好難好難斷!962頁,根中積生無始虛習,諸根中所積集的無始的虛妄的習氣。這便是叁界的“思惑”,也就是“俱生我執”。俱生我執的思惑,依小乘之說,共有八十一品,其主要內容爲:貪、瞋、癡、慢。因爲疑以及五利使的五見,已經在見道位的時候一時頓斷了,所以見道位後,于四谛法不再有疑,于世間以及外道之種種邪知見(五見),也都不再生起疑惑,所以初果以上便只要修斷貪、瞋、癡、慢四惑。而這四惑又分爲欲界九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及及色界叁十六品(上面的九品乘以色界四禅天,9×4=36),無色界叁十六品(亦是上中下九品乘以無色界四禅天,9×4,又是36),所以叁界思惑之總數爲:九加叁十六加叁十六等于八十一品。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這一句話重點就是:修行是點滴的功夫,真的要下功夫,就是一定要把無量劫來的習氣,當作是你的敵人。所以,對自己的妄想、妄行爲、妄思惟、妄動,一定要好好的約束自己,不可以變成脫缰的野馬。六根奔于六塵,世間哪一個不是這樣?財、色、名、食、睡,根緣塵,哪一個不是像脫缰的野馬?失控!是不是?賭博可以賭七天七夜,跳舞可以跳好幾天好幾夜!對不對?真的!所以說:我們貪著某一件事情,就很難斷了,何況財色名食睡?所以,要修這個其實是不容易!

   “彼習”,就是指俱生我執的習氣,也就是叁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此八十一品思惑,與八十八品見惑比較起來,因爲見惑可以在見道一時頓斷,而思惑卻不能一時頓斷,而須在各個果位的修證當中,分階段而斷,直到證阿羅漢的時候才完全斷盡。

   例如得須陀洹果後,還須七次到欲界來受生,則于前二生之中,斷一品(上上品)思惑,因爲最難斷了,所以上上品要二輩子來斷思惑。其他五品惑爲從第叁生起到第七生(共五生)每一生各斷一品,因爲上上品最難斷,所以斷二生才能斷得了。963頁,第叁生中斷上中品思惑,第四生斷上下品思惑,第五生斷中上品思惑,第六生斷中中品思惑,第七生斷中下品思惑——至此六品思惑已經全斷,而證斯陀含果(這是二果)。

  證了斯陀含果後,就再來欲界受生一次,便不再來,所以斯陀含名爲“一往來”(其實是:“一來往”)。二果斯陀含來受生時,即于彼一生之中,斷下上、下中、下下叁品思惑,而證阿那含。

  阿那含義爲“不還”,也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此生報盡,即生于色界之無頂天,無頂天,梵文“阿迦尼咤天”,而于彼天上斷盡最後七十二品思惑無明而證阿羅漢果。

  當然,這是依常途而言,如果他因緣好的,得遇佛世尊或者大菩薩開示、加持、並不需要一定要經曆這麼多生,也可于當生證得初果後,不久就是證阿羅漢果,這種情形也是很多的。方知佛世尊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善能拔濟衆生出生死泥。

  所以在這個地方講這個加持,在這個經典裏面講:十方十地菩薩、等覺菩薩,都一定要經佛的加持,否則沒辦法成佛,十方!這個加持可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十方諸佛一定要灌頂加持,否則他沒辦法成爲妙覺。這個就告訴我們:有時候說說法,有時候還是要加持灌灌頂,所以這個安樂妙寶,就會顯得非常的重要。所以爲什麼有一些衆生來到這個地方,來到這個地方,有時候他問了一些佛學問題,師父也是跟他加持、跟他灌頂,爲什麼要這樣做?就是至少他有一個增上緣。或者是跟他摩摩頂,跟他加持灌頂,爲什麼?因爲這個加持——增上緣,也是很重要!

  由于須陀洹到阿那含之間的九品思惑之修斷,比較複雜,茲再以表列如下,以俾了解:

  叁界思惑修斷表(最初九品)

  品位 上 中 下

  上 上上品

  初果前二生斷 中上品

  初果第五生斷 下上品 二果一生中斷→證叁果

  中 上中品

  初果第叁生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