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P2

  ..续本文上一页是计程车,要来文殊讲堂,从他家直接开过来就行了,他没有堵车的现象,直接就开过去了,开在、飞在虚空当中。

  科技它就是一直变;可是佛法所讲的究竟的解脱,它是不会改变的,究竟的无上,它是解决烦恼的,这不是科技有办法的。所以,科技可以日益更新;可是,究竟的佛性无始无终,原本来的那一份解脱的般若智慧心,亘古以来是没有更改的。因此无论相怎么改变、这个时代怎么改变,佛陀所讲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底下,

  【上言结唯六根,此言解唯六根。又曰汝复欲知,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即根中所具不生不灭,本觉真心,无有何法,能在其上,称为无上,不要作所证之果解说。此心为真因地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因地心。【依之澄浊解结,一门深入,自可令汝速证涅槃四德,安乐即乐德,解脱即我德(我以自在为义,】所以,佛陀所讲的真我,那是自在的意思;我们现在不自在,所以没有真正的我。【解脱方能自在。),寂静即净德(寂然宴静,】然后,【清净无染。),妙常即常德。亦汝六根,更无他物;若离六根,亦别无真元矣!此根是真妄和合之故,】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真从来不是妄,所以,才有办法破它。真从来不是妄,所以,才有。。。那么,妄本来就无因,妄本身就是不存在,只是我们不了解妄,妄性本空,我们不悟,所以认为这个妄有实体性,所以依妄心一直过我们的日子,无量劫来就造业,那业性还是空啊!妄心所造的东西,因为它没有实体,所以业性还是空,无论是同分妄见,无论是别业妄见,统统是妄,不实在的。所以,真妄和合,你讲方便说啦,也只能这样讲,所有的注解都是这样子;但是,这个是错的,真从来不是妄,妄本来就空,只是不悟而已。诸位!真妄,讲真妄和合,绝对比不上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才是佛讲的。是不是?你讲真妄和合,方便解释;但是绝对比不上佛所讲的相妄性真,相妄性真是绝对是佛讲的,这一句是绝对百分之百,这个是正确的!可是。这个“真妄和合”,佛在世没有出现这个名词,只能说方便说。真妄和合之故,【约妄边说,是生死结根;约真边说,是涅槃四德。下云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结解唯根,岂有他物哉?此证前所问,从何名解义也。】

  

  【寅二 如来详释 (分二) 卯初 阿难未悟述问 二 如来详释除疑 今初】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如是法音:指上诸佛所说,闻虽亲闻,心未明了。】所以,【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涅槃,同是六根,而尘、识不预焉?】“不预”就是不相干。根、尘跟识完全不相干,尘跟识,它就是能跟所,能跟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这个都是自体分所影现出来的,一个能见的见分,一个所见的尘的相分。

  

   733页,【卯二 如来详释除疑】

  第四行,经文: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这几句特别的重要!如果你能够在这几个字体会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会解得开。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六根跟六尘,它是同一个来源,并没有二个,所以,法门叫做不二。所以,缚脱无二,你束缚它跟解脱它不二就是当下,就在当下,看你怎么用功?不会用功,就叫做缚;会用功,它就叫做脱,缚脱无二。简单讲,不二,就是你不可能离开当下。所以,很多人烦恼一来,情绪不好,跑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那个只是没有人啊,比较静,还是尘啊!所以开我们内在的佛性这个智慧,是特别的重要!那么开了佛性智慧、大般若智慧,无论你在动、无论你在静,无论六根如何攀缘了六尘,都知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后面这八个字,识性虚妄,中间所产生的识心分别,它是虚妄。所以识心分别是空无自体性的,它不是像如来藏性,说有其自体性的。所以,识性虚妄,犹如空华。这个识性就是指思、识的意思,不是说识跟本性,不是这个意思。识性,强调那个“识”,是因为根跟尘,能缘跟所缘产生中间的识,这个识其实就是妄识。这个识用再深入一点解释就是:所有的执着叫做识;所有的分别叫做识;所有的观念叫做识;所有的相所引起的记忆,统统叫做识,这个识通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空华,空中哪里有花?是因为眼睛有毛病,才看到空中有花;本性出了毛病就变众生,众生就是无明。是不是?所以,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大毛病、中等毛病跟小毛病,唯佛无病,就是指心。

  

  底下,733页,

  

  【此文详释伏疑,何以诸佛同言,结解惟在六根。佛告阿难:汝疑诸佛所说,结解惟指六根,不指尘、识,又六根既为结缚之元,何以复为解脱之本?汝今当知:根、尘二者,本是同源,而无异体。】同一个如来藏性。【若以执相而观,似有内外之分,根为内之根身,而属有情;尘为外之尘境,而属无情;若在明理而谈,】空性的理来讲,只是见相二分之别。(【祗是见相之别,】)【根为八识见分,属心法;尘乃八识相分,属色法。相宗云:相、见皆依自证起故。】那个“证”就是体,自证起故,那个“证”就是体,自体所产生的。既是自体幻化出能见的见分,还有幻化出所见的相分,本来就是不可得。所以,悟无所得,即入佛行处。所以,悟诸法无所得,毕竟空寂,就回归到自体分,没有能所。【喻如蜗牛两角,出则成双,收则唯一,唯是一头,并无两角,根尘同一本源,举根即摄于尘,故不言尘。】

  【缚、脱无二者:缚脱即是结解,】这个结解开,是结解。【六根若缚,六结重叠生起,则为凡夫,而受沦溺之苦,此六根即是结缚之元。故诸佛云: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六根若脱,六结次第解除,则成圣人,而得寂灭之乐,此六根即是解脱之本。故诸佛云:安乐解脱,寂静妙常,】734页,【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故曰:缚脱无二。】无二就是当下。因此善用心者,无处不是第一义谛;善用心者,无处不是实相,叫做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犹如空华:此佛复释诸佛惟指六根,为结解之要,而不言六识之故。识性是前尘虚妄相上,所起之妄想,】所以我们所有的想、所有的相,相引起的想,统统叫做妄想。【全无实体,】可得,因为诸法空无自性,没有实体。【故曰:“虚妄”。犹如眚眼,】眼睛有毛病叫做眚眼。【所见空华,眚观似有,究竟全无,诸佛乃以六尘既无别体,六识又极虚无,是以不言尘、识,同言结解,惟是六根也。诸佛之言,如来上释,其义已尽,下更重释颂者,以其理隐微,标文简略,恐未彻了,故重释所标之文,欲令义理增明而已。】

  

  734页,中间经文: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说:阿难!由外在的六尘,发出六根之知,因为有外面的六尘,才能够发六根之知,有认知的对象。因为六根,因为有六根,才有显示六尘之相。因根有相,因为有六根,方显六尘之相,才能够显六尘之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者:交芦就是二根茎交叉生起来。

  好!在座诸位!放下来,现在你用这个比喻来看看,你能不能在这个根尘相遇之间,能够有所体悟?有所体悟。

  诸位!你看,右手没有声音,(师父抬右手),左手也没有声音,(师父抬左手),声音,(师父两手相拍),声音从哪儿来?(师父复抬左手)声音从左边来?不对!没有右边就没有声音。(师父左手放下,抬右手)或者是声音从右边来?也不对!如果没有左手,也没有声音,(师父左右挥动右手)一只手没有声音。是不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就是这个道理。

  声音从哪儿来?(师父两手相拍),声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只是幻、只是当下、只是缘起,它只是如幻、不实在的东西。

  (师父两手相拍),有声音,可是不从右边来,也不从左边来,从缘起来,因缘生,它就产生这个声音,就这个。

  好!再扩大来解释,六根(师父拟左手为六根);这六尘(师父拟右手为六尘);中间的声音,(两手相拍拟六根与六尘相遇)表示识,知道吗?表法的,表识。(两手相拍),识,识心就是因为根、根尘,所产生的中间的识,这个识叫做空无自性,因为有根、有尘,才有产生中间的识。所以,修学佛道离一切相,相,离一切相,把这个外在的相(师父放下表示六尘的右手),六根有什么东西可以攀缘?(师父空舞表示六根的左手),没有!离一切相,六根没有东西可以攀缘,会不会引发中间的识?当然没有!所以为什么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相分一离开,见分就失去作用。

  就像芦苇一样,左边的茎靠右边的茎,右边的茎靠左边的茎,(师父拟左右手为相交的芦苇)二个是依靠合起来变成芦草,倒一边,这边不存在;倒这一边,这边不存在,所以,缘起性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左右手也可以表示缘起无自性的声音,也可以扩大变成能、所,一定是一对,中间的声音表示识。这样来比喻,你就了解,只要是缘起、依他起的东西,都不是实在的,只要这个因缘所生的东西,在这个世间、宇宙当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实在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六祖讲的。

  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个就是世间的真相。

  所以,我们很多很多人,在命运过得很坎坷的时候,或者是很痛苦的时候,要去追求,追求那一种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没有错!所有的原因追到最后,就是无明。这个世间有很多的痛苦跟无奈,所以,记得!不必一直去追问:为什么我今天的遭遇是这么如此的痛苦?答案都是一样,就是没有智慧。还有第二种就是用药过量,药物。人的解脱分二个:一、心被无明所控制,心不自在,贪、嗔、痴;身被药物所控制,身被药物所控制,身体不自在,不吃药,你这个身体就没…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