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P9

  ..續本文上一頁“黏”,也就是“應”此所選“拔”之根之解脫,而皆一時“圓”滿解“脫”。

  

  六根皆圓脫之後,自此即能“不”循“由”現“前”的十二種“塵”相,“所起”六精之妄“知”、妄“見”,而由本妙明之性照“明”一切,但“不循”浮塵與勝義二“根”,而只是“寄”托于六“根”,令本有之“明發”起功用,“由是”根塵雙脫,無有黏湛阻隔,靈光通耀,故能“六根互相爲用”。此爲諸黏圓脫後,六根無黏,清淨自在無礙之妙用。

  

  底下, 證不依根

   經文: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jìng)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爲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诃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988頁,【注釋】

   “阿那律陀無目而見”:阿那律陀是白飯王之子,從佛出家,平常多好睡眠,于佛講經的時候睡著了,被佛诃斥,因而起慚愧心,發大精進,不眠不休,以致失明;我們這裏有沒有那個很精進,精進到失明的了?沒有!都是打牌打到眼睛很疲勞!所以這個拿造業的心來修行,這種精進,個個成佛足足有余!初發心不退,成佛足足有余,菩提心一發就堅持!佛就憐愍之,而教他叫做“樂見照明金剛叁昧”,他依教而修,叁昧成就,因而得到半頭之天眼,能觀見叁千大千世界(一佛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這就是“見性”能不依(眼)根,而寄頭明發。頭本是身根之一,六根通達,則能見之性也能寄頭發出。所以見不一定在眼,能見之性非在眼根,此爲明證之一。

  以下舉幾個例子: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非意了知,都是以實例證明能聽、能聞、能嘗、能覺、能了等性,都不是因爲六根本身——見、聞、覺、知非是六根之能,只是本性托于六根而發,如是而已;是故不要妄認六根爲覺了能知之性。然之所以依于一根而修,也就是藉路返家而已:目的在家,不在于路。

  

  989頁,“跋難陀龍”:爲八大龍王之一。與難陀龍王爲兄弟,故一般常合稱此二龍王爲難陀跋難陀。跋難陀龍王善能順應人心而調禦風雨,所以深得百姓歡喜,因號之爲大喜。根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所記載,佛到叁十叁天爲母說法的時候,難陀、跋難陀龍龍王見彼諸沙門飛行于天上,遂起瞋恨心,欲放大火風阻止,後來被目犍連降伏,乃隨衆至佛所聽法。諸龍王于諸經中被視爲護法之龍神,多列于說法之會衆中。

  八大龍王爲:(1)難陀龍王、(2)跋難陀龍王、(3)沙伽羅龍王(又就是娑竭羅龍王)、(4)和修吉龍王、(5)德叉伽龍王、(6)阿那婆達多龍王、(7)摩那斯龍王、(8)優婆羅龍王。

   “殑伽神女”:就是恒河女神。恒河爲發源于雪山之頂的阿耨達池,從此池之四方流出共有四河,恒河爲其中之一。

  有空你們到印度去恒河看一下,你會嚇壞了!我看那個影片,我沒去過印度,哇!那個不敢相像,燒屍體也在那邊、喝水也在那邊、洗衣服也在那邊、泡澡也在那邊、撒骨灰也在那邊,然後有的人屍體就直接抛入河中,去給那個魚吃,他們叫做聖河。這個印度人真是厲害,這樣真的不會拉肚子?不會傳染?然後整條路上都是牛,我沒有去過,但是那個路都是牛,爲什麼牛會那麼偉大?都是牛。要不然那個印度也是很奇怪,還有供養那個老鼠的廟,整間都是老鼠的;還有供養那個猴子的,整間都是猴子的;還有供養那個蛇,蛇廟的,整個的,他們說拜那個濕婆神。到印度去的人,現在說好很多了,現在說都有一些大飯店怎麼樣,因爲臺灣人從小他就是衛生習慣了,我們這個衛生習慣已經這樣子的,一下到那個印度去,沒有辦法適應。有一個導遊回來,跟我講:慧律法師!您最好不要去!我說:爲什麼不去呢?暫時啦!將來有改善不知道。他說他去到印度回來,你知道嗎?吃到他們的食物,說在印度用什麼藥,一直腹瀉。。。然後用什麼藥都沒辦法止住那個腹瀉,太可怕了!在那邊吃飯都是用手抓,把飯捏成一團,你光是看到那個,你就會拍很多照片:怎麼會這樣?跟我們臺灣生活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要去朝聖啦、去怎麼樣,將來看個人啦,對啊!而有的人不能夠體會佛陀的用意,就在那個菩提樹座下,在那邊坐一坐,然後那些愚癡的衆生,在菩提樹座下,然後就繞佛念給佛聽,不曉得那個經典是佛講的。所以說:這個就是衆生不明佛意,我們的世尊很偉大、很了不起,我們去那邊參訪。不過在小乘的《阿含經》裏面有這樣講,說如果佛陀涅槃以後,在他的出生地、涅槃地、金剛座,簡單講就是去頂禮、禮拜,依此功德會生天,會生天,依此功德會生天,是是是!看到這個《阿含經》這樣講,嗯!滿有信心的,以後再看,帶團過去,大家都生天了,沒死也要打到死爲止。(笑)所以說:前面這些年有人到印度去回來,說某些設備還是不行,某些設備還是不行。那我們從小都是這樣子生活環境長大的,我們身上沒有那種抵抗力,沒有那種抵抗力,完全沒有辦法!那就看個人了,有的人很有辦法,身體,對不對?那就沒話講了,這看個人。

  989頁,“殑伽神女”:就是恒河女神。恒河爲發源于雪山之頂的阿耨達池,從此池之四方流出共有四河,恒河爲其中之一。

  就是我們剛剛所講的,舉這個例子這個恒河,我是看影片的。

  

  “驕梵缽提”:(梵文Gavampati),義爲牛呞(shī(牛)反刍)。因爲他過去世曾摘他人田中一莖之禾,偷了一點點而已。試嘗其生熟,以此不與取業;這個在家居士聽不懂,“不與取”就是對方並未同意,而你就給它拿過來。不給與,並沒有對方承諾給與你,而你就取,叫做不與取。所以這個“不與取”,一般人看不懂這個,“不與取”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有答應,而你拿了,對方的主人,因爲東西都有主人,有主人,主人沒有答應,對方沒有答應,那你拿了就犯盜,叫做不與取業,尤其是住在常住的,更要小心!

  試嘗其生熟,以此不與取業,遂于其後五百世中受牛身之報,喔!才偷田中一莖之禾啊,就做了五百世牛身之果報。所以故于今尚有牛之遺習:以牛有反刍之性,所以于食後從胃中反吐食物而咀嚼,所以驕梵缽提于食後常有如牛之反刍咀嚼之業習。吞下去以後再吐出來,嚼一嚼再吞下去,嚼一嚼吐出來,嚼一嚼再吞下去,阿彌陀佛!這樣誰敢吃?又,驕梵缽提的兩腳,形如牛蹄,所以有“牛相比丘”之稱。其態度鈍重,常表現恬淡無爭之氣度。釋尊愍其常遭人譏毀,所以命之住于忉利天宮之屍利沙園修習禅定。佛入滅後,大迦葉尊者遣人至天宮迎回來,以參加法藏之結集,驕梵缽提尊者此時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經入滅;未久,驕梵缽提也歸寂。

  

  990頁,“舜若多神”:(梵文Sunyata),舜若多神叫做虛空神。曆劫以無身爲苦,佛放光拔其苦,映令暫現有身觸,樂不可言,其質如風,然其體元無,故雖無身,也能覺觸。

   “久滅意根”:久滅了、已經滅了第七意識粗分之意根。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心念”,就是指第六以及第七識。因此,大迦葉尊者得以圓明了知,並不因第六以及第七識心之念。所以可以知道,雖無意根,也能了知;因此可以證明了知並不在意根。

  

  【義貫】

  “阿難,汝豈不知”現“今”在“此會中”的“阿那律陀”雖“無目而”能“見”?“跋難陀龍”龍王雖“無耳而”能“聽”?還有“殑伽神女非”用“鼻”而“聞香”?又,“驕梵缽提”以“異”于常人之“舌”而“知味”?又,“舜若多神”雖“無身”根而能“覺觸”?這都是由于“如來”在叁昧“光中”加持“映”照“令”其體“暫”時顯“現”若有身根,然此身根“既爲”如“風”之“質”,所以“其體元”實“無”。尚有,“諸”已證“滅盡定,得寂”谛之“聲聞”乘人(阿羅漢),例“如”于“此會中”之“摩诃迦葉”不但第六意識不起,而且“久滅”第七識之粗分“意根”,所以他得以“圓明了知”諸塵,然卻“不因”第六或第七識“心”之“念”。

  

  經文:【“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注釋】

  “內瑩發光”:“內瑩”,就是內在的本自光明之性。諸位!那個“光明”不要作光線的解讀,那個“光明”是指智慧的意思。千萬不要把它說:喔!那裏面有像太陽這樣的光。那是不對的,那觀念是錯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怎麼把“光明”解讀成光線呢?那是指智慧的意思。內在的本自光明之性。“發光”,顯發其本有之光,了無障礙。

   “如湯銷冰”:“湯”,就是熱水、滾水。“銷”,就是銷融,融化。

   “聚見于眼”:聚其能見之性于眼根。

   “若令急合”:“急”,就是很快,突然。“合”,就是阖眼。如果教他很快地合眼。

   “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他們眼一閉之後,暗相就現在其前,眼前就是一片黑暗。此時如果有人站在他前面,他對此人的六根就黯然莫別,乃至此人的頭和足對他來講,都是差不多的(是相類似的),因爲無法以眼見來分別的緣故。

   “循體外繞”:如果他以手在那個人的身體繞行一周,也就是觸摸,觸摸。

  你看看我們這個盲胞,眼盲的人,他在替人家做這個舒緩筋骨的時候,他的頭,摸頭就知道頭,摸腳就知道腳,摸手就知道手,他就不會轉錯。所以意思就是:覺性是一樣的意思。我們現在盲胞在替人家推拿、舒緩,賺一點錢,你看這個盲胞很少說出錯,爲什麼?手的覺性、觸覺,跟眼是一樣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