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二▪P10

  ..續本文上一頁的病得很嚴重!我說:你看前面,念觀世音菩薩。師父就從背部這樣跟她灌頂、跟她加持、念藥師咒,回去大陸,二個統統好了,媽媽也好、女兒也好,感謝之情溢于言表,感謝到不能再感謝了!好!那你這些可以寫成一本書,假設說。那個感應的無量無邊,爲什麼師父講經說法,一直不重視這個東西?因爲這個不是永恒的真理,這個只是佛門大威德附帶的,給你信心。

  

   所以度衆生,不能靠用感應來度衆生,或者靠奇迹來度衆生;那有一天他不感應了,佛不就滅亡了嗎?或者是靠奇迹,那有一天沒有奇迹,那佛教怎麼生存啊?佛教用的是真理。所以,學佛要回歸理性、回歸智慧。對不對?有因緣,大家就結一個善緣,你不嫌棄我沒有修行,對不對?那我們就結一個善緣,就是這樣子。所以,要奠定正知正見,正知正見。

  

   並伏根本無明,【此喻伏成因地。】

   665頁,

   【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

  

   【此喻斷入果地。】【前之砂土雖沈,泥猶未去,合無明】「合」就是如同,如同無明,【伏而未斷;今去泥,合已斷無明;前清水雖現,合伏還元覺】但是沒有純真。(【未純;】)【斯則純水,】「合」就是如同,【合圓成果地修證。名爲永斷根本無明:即最初生相無明,亦皆斷盡,究竟淨覺也。】

   最後,【卯叁 結證極果】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爲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這個文字簡單。

   【明相精純:對法說中,圓成果地修證,妄無不盡,真無不圓,即是純圓獨妙,而證究竟極果。對喻說中,】對比喻來講,【去泥純水,塵土灰沙已去,惟一清水湛明之相現前,精純而不雜亂,任從如何攪動,皆不複濁。】所以成佛以後,你如何的去跟他搗亂,佛陀一定不會起一念生滅妄想心。在這裏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凡夫,叫他一時一刻不打妄想,都不可能;成佛的境界,你叫他要打妄想,都不可能,二個都不可能。凡夫,你叫他不妄想,不可能;成聖的心性,你要打妄想,也不可能,他沒有妄想可以打。

  

   【佛證極果,倒駕慈航,示入生死苦海,變現一切身心世界,或順行,或逆施,皆不爲煩惱,而成妙用。】皆不爲煩惱,在《楞伽經》講了一句比喻叫做:榨沙不出油。沙非油因,沙本來就沒有油。意思就是說:你對釋迦牟尼佛如何的惡毒、謾罵、棍棒齊下,經百千萬劫,佛不爲苦惱,因爲榨沙不出油,這個是出自《楞伽經》的,這是我們下一部經典要講的。皆不爲煩惱,而成妙用。【不爲四纏五濁之所礙,】四纏就是地、水、火、風,四纏就是四大所纏,就是地、水、火、風;五濁:劫濁等等。【皆合涅槃清淨妙德,轉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而成四德,】而成常、樂、我、淨,【一一自在無礙也。】無礙。

   666頁,初決定以不生滅爲因同果,(【初決定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義竟。】

  

  翻開《楞嚴經表解》,七八頁,這個表格特別的重要,本經有關『澄濁入涅槃』之文義會合表,旋湛工夫,往左看,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五濁),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往左看,滅後圓成,果地修證。

  (下附 《楞嚴經表解》“本經有關『澄濁入涅槃』之文義會合表” )

  

  好!看右邊,澄濁喻,看最右邊,澄濁喻,還有底下的經文,濁水就是五疊渾濁。

  靜器——六根中性,就是不生滅的根性。

  澄濁水就是依根修定,依根修定,這是一種旋湛的工夫。

  靜深不動就是定力堅固,旋湛工深。

  沙土自沈就是根塵不織。

  清水現前——湛圓心現。

  去泥純水就是妄窮真露,「窮」就是盡,妄窮真露。

  明相精純就是體露真常,萬德皆備。

  一切攪動就是一切變現。

  皆不成濁——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好!再看右邊,破五陰,超五濁,

   依根修定——(旋湛的工夫)定力堅固,旋湛的工深,(就破色陰,超劫濁)。

   根塵不織——(破受陰,超見劫)

   圓湛心現——(破想行二陰,超煩惱濁、衆生濁二濁)

   去泥純水——妄窮真露——(破識陰半分生滅,超命濁)可見這個生滅有多少的微細,才破識陰的半分生滅,這個是非常非常微細的!超命濁。

   明相精純——體露真常,萬德皆備——(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證得畢竟空,就是真谛,證法身。所以要跟法身相應,必需證得畢竟空義,得根本智,空到底。

  一切攪動——一切變現——(起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所謂俗谛,俗谛是建立在空谛,俗谛就是空谛,真谛就是俗谛,真俗二谛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後得智就是要利他,而發大妙用,大妙用。

  諸位看底下,右邊,解六結,

  六結,諸位把筆放下來,看這裏,如果講六根有結,注意看,眼,六根之結: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之結,眼、耳、鼻、舌、身、意;根根六結,直下,眼根有六結、耳根有六結。六根之結是排橫的,眼、耳、鼻、舌、身、意;根根六結,每一根都有六結,是深度,是深度。

  好!這樣子來解釋就方便了,諸位看一下,解六結,六結,耳根圓通,這個是舉其中的例子,入流照性,入流就是我們不要隨著聲音,動迷失了、靜迷失了,我們能夠在動的音聲裏面;這個只是舉耳根,其實六根裏面,娑婆世界以耳根最利,所以,用耳根來舉這個例子,耳根面對的是動跟靜嘛,所以只是舉一根,就包括六根的解釋。

  耳根圓通,入流照性,入流,往出去,諸位!看這個手勢(師父手擬從耳朵向外),心一直攀緣往外,這個叫做識心分別。識心分別放下,知道塵境畢竟空,往內看(師父擬手從外向耳根),這個叫做照性,叫做入流照性,喔!原來直下就是我們的本性,往外叫做出流(師父手擬從耳朵向外),知道嗎?不是下流,是出流;往內就是入流(師父手擬從外向耳根),流回來;那麼生死流,出去就是生死流,進來就是入涅槃,入流照性。

   所以意思就是說:修行無關于外境,完全是心性的東西。在《楞伽經》裏面講:遮無外境,就是一切外境統統不存在,唯是無始來妄想過妄的習氣,只是無始劫來,那一種自己妄想的習氣而已,這個問題比較難處理!這些外境看得開,可是內心裏面那一種習性、沖動,自己無緣無故就起妄動,這個難!

  諸位往左看(《表解》),漸次深入,動靜不生,漸次深入,動靜不生,就是不生煩惱,「結」就是煩惱,你聽說:心打結,心打結,對不對?我們常聽到:心打結,心打結,「結」就是煩惱,被卡住了。 漸次深入,動靜不生,意思就是:我在動態裏面,心如如不動,我在靜的時候,也如如不動。諸位!就算車水馬龍,我也一樣這樣灑脫自在。要到深山裏面沒有音聲,我也知道那個是塵,那只是沒有聲音而已。譬如說我們的木屋很靜,非常安靜,對不對?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塵啊,內心沒有開智慧,動跟靜統統叫做塵,因爲迷失了,不曉得什麼叫做本性。對不對?所以,修行無關于動靜,但是只是說靜比較不會吵鬧而已,所以叫做動靜都不生煩惱、不打結。

  聞所聞盡,盡就是說完全空性,聞所聞,能聞跟所聞統統放下,那就是解根結。

  覺所覺空,能覺跟所覺也不存在,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個不容易看得懂,來!把筆放下來,看我這裏,

  解六結,怎麼個解法?這個是經本外的,這是特別的重要,修行,它這個關鍵!譬如說,我用舉個例子,你今天在那邊開舞會,一切衆生聽到音樂就隨之手足舞蹈,但是,開悟見性的人不會,在一切的動態的聲音,不管你怎麼傳播、怎麼美妙,統統叫做無常,緣起如幻,沒有一法是實在的,這是動態,這是動。所以在動態裏面,他不會打結,不會被迷失,心也不會煩惱。所以簡單講:這一切動態的、活生生的行住坐臥,對大悟的人來講,統統叫做空。

  好!就算有一天,你到國外、瑞士,怎麼樣?去深山裏面靜一靜。找到沒有人的地方去靜一靜,靜一靜。諸位!沒有開悟的人會覺得很好,爲什麼?他在煩惱這家庭的俗事,帶著兒女到山上去靜一靜,這個是人間的 happiness ,這幸福!可是在大悟的人講,這個也是塵,只是沒有聲音,聲音比較少而已。

  所以大悟的人,他不爲動態的音聲吵雜所動,也不會在靜態沒有聲音的時候所動搖,也不會打結。所以了解動如幻、靜也是如幻。

  好!動跟靜,看這裏,我們用耳根分動、靜,耳根,耳根這個色身是神經系統,也是幻,也是幻。就是聞精,這也是幻,爲什麼?這是四大所構成的。原來能緣的耳根,能緣的耳根,面對動跟靜,這樣叁個統統是幻、不實在的。諸位看喔!動,世間人動結,動,在外境的動態打結、煩惱;靜態也打結,他根也打結,他一直一直攀緣,耳根一直聽美好的音樂。

   可是開悟不會這樣,大悟的人,全世界贊歎他,他如如不動,聲音如幻;全世界毀謗他,他心如如不動,沒有增減,他知道如幻的東西,沒有東西可以讓你煩惱,如幻的東西,爲什麼?他擺脫了。

  耳根。好!一個是動塵,一個是靜塵,都由根來緣(師父手指耳朵),這個能緣的根還是幻,不實在的!所以,現在開始從內心修,知道、覺悟了,覺悟根(師父手指耳朵)、塵(師父手指向外)都是幻,覺悟根、塵都是幻,執著說:「我在修行,我用根聽到動、靜,二個都沒有聲音,就算能聞的這個耳根,仍然是幻。」心有覺悟了:「嗯!我連這個根、耳根也要放下。」那這樣能緣的耳根(師父手指耳朵);塵,塵就是動、靜(師父手指向外),根放下、動、靜統統放下,放下叁個了,知道這個是色身(師父手指耳朵),緣起如幻的東西,他的心:「嗯!覺悟了,嗯!我覺悟了,這個根面對塵都是寂滅法。」這一念覺、這一念覺悟就是打結,因爲它不是本來的妙覺,他動一個念頭…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