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有東西可以追尋、有東西可以執著、有東西可以分別,所以每天都是生活在煩惱的世界裏面。
那麼這一段:此濁是依于想陰,就是第六意識,再解釋下去: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離塵就是:六識如果離開外面之六塵,離塵,如果中間加叁個字就看得懂:離「外之六」塵。離塵就是:六識若離于外面的六塵,沒有相可以攀緣啊,所以六識變成能緣的這個識就不存在了,因爲識心是分別外面的相,所以現在六塵沒有,它當然沒有相可以攀緣了。所以,能緣識泯,「泯」就是滅了,能緣的識沒有了,就無有識相可得,這叫做無相。意思就是:識心,外面的六塵沒有了,離開了外面六塵,那麼,這能緣的識也不存在,無有識相可得。所以,離塵無相的意思就是:六識若離于外面之六塵,則能緣的識泯,能緣識泯,「泯」就是滅,無有識相可得。
離覺無性,離覺,離開了六識這個妄覺,意思就是:能取則不生,那麼所取當然也空。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可得。意思就是:相分一定要有見分,見分一定要有相分。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名煩惱濁,這個就是妄覺跟妄塵。
好!諸位!離塵無自體性,現在把筆放下來,把筆放下來,現在是講到關鍵了,開悟的關鍵了,你要從這個地方,什麼叫做離塵無自體性?什麼叫做離塵有自體性?把筆統統放下來,這個是開悟見性的關鍵!
如果我這個手叫做真如自性,(師父伸出左手示)真如自性,這個手,清淨的真如自性,本自其然,妙性天然。好!(師父右手拿紙)這個紙張比喻作外境,比喻作外境,外境,當我們執著外境的時候,這個手,(師父將右手所持的紙覆蓋在左手背上),諸位!你有沒有看到手臂上有影子?看得到嗎?手臂上的影子,表示識心分別蓋住了真如自性。懂這個意思嗎?
相拿開,如果一個人沒有外在的相,主觀的意識怎麼樣?手臂(師父指左手臂)代表主觀的意識,手臂代表識心分別,手臂上的影子代表識心分別。你看得到嗎?看得到手臂的影子嗎?好!沒有客觀的環境,(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主觀的識心分別沒有,對不對?執著了客觀的環境(師父將紙張覆蓋在左手上),主觀的意識怎麼樣?主觀跟客觀都是本性遺留物,都是多余的東西。所以開悟的見性唯是一心,只有心性、只有真如。好!叫做離塵無自體性(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就是離開這個外塵,這個見分沒有自性,離塵無自體性。
好!再問大家:這個外境,(師父指紙張),色、聲、香、味、觸、法,當他一個人很執著的時候,(師父把紙張覆蓋在左手上),你有看到這個識心分別鋪在我們的本性上面,請問你:我們的本性有沒有減少?沒有,因爲本體還在。就算我們修學佛法,知道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把主觀的意識破除掉,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顛倒沒有了,外境,也體會到緣起是空,好!主觀、客觀統統沒有了,(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請問:本性有沒有增加?(衆答:沒有!)答對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做本性離塵有自體性,亘古以來、無量劫以來,真如自性一直存在。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懂嗎?就是這個影子因爲有外境而存在,對不對?對!這個影子,因爲有外境存在,你執著外境,識心分別才存在。對不對?如果你了悟萬境本空,識心分別沒有了,你所執著的人沒有、你所恨的人也沒有,是也沒有、非也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統統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我們大悟的人了解,主觀的識心跟外在的環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是本性所遺留物,遺留物。所以我們的本性好端端的在這裏,亘古以來一直存在,亘古以來一直存在。好!就是這個,外境産生識心分別,影子浮現在真如本性上。
所以,在座諸位!自古以來,這個注解是錯的,《起信論》那個注解是錯的,真妄和合,這個是嚴重錯誤的;但是,爲了善巧方便來講,是不得不這樣講,不得不這樣講。爲什麼呢?因爲中國人的注解是爲了善巧方便。諸位!我現在問你:這個影子是不是手(師父將紙張覆蓋在左手上,有影子落在左手上)?當然不是啊,影子怎麼會是手?影子不是手,怎麼可以跟手和合在一起呢?但是,影子能不能離開手?不可以!對不對?影子不能離開手,但影子不是手,所以影子表示。。。。。手上的影子表示妄心,表示妄心。所以講:妄心跟真心和合,是不對的,妄心從來不跟真心合,真心從來不跟妄心合,因爲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影子不是等量齊觀,不是二種相同的東西,所以不能合,講真心跟妄心和合是錯的!知道嗎?
好!所以我們講:在聖不增,開悟的人在聖不增;就算你無明的煩惱,這主觀、客觀一直執著,在凡也不減,手還是手嘛,真如還是真如。對不對?手還是手。對不對?手還是手。所以說:在聖不增,爲什麼?因爲本來就這樣子。在凡不減,手還是手。所以這些影子跟外面,根本就跟真如沒有關系,怎麼合呢?好!如果真如可以跟妄心合的話,成佛就變衆生,因爲合在一起嘛!真如跟妄心如果可以合在一起的話,那就糟糕了!諸位!(這一段師父手勢的比擬請看視頻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4990121i120411670.html
refid=d889adf44b3e19fc)這個叫做無明,無明,妄心,妄心,開悟的時候,開悟的時候變佛,對不對?無明一來又變衆生,衆生開悟了又變佛,佛來又變衆生,就是變來變去,和合就變成這樣子了。合,這個是不對,不是佛的思想,這絕對不是佛陀的思想,是祖師爲了善巧方便。
所以大悟見性,跟不開悟的人講法,有什麼不一樣?大大的不同!見性的人說法,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哪裏有問題、症結,立刻就可以點出來;沒有開悟,他講經說法就按照那個語言、文字一直解釋,自己講錯,自己不知道,因爲他不曉得那個是什麼東東!所以我們講也是這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錯誤的!佛陀講的意思是:緣起裏面當體即空,就是第一義谛,緣起當體就是空,不是有一種東西不變。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錯的,大悟的人一定不會這樣講,這樣就落入自性見,不變就是自性見了,就是外道見,就是不變的東西。所以我們這個心性就像摩尼寶珠,它亘古以來,對不對?可以顯現種種的相,可是它不迷失,所以叫做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這個影子就是這樣子,對不對?在聖、開悟的時候見到光明,不增;就是迷惑了,外面的客觀環境、主觀的意識心,怎麼樣?它也不減,爲什麼?手還是手,真如還是在這裏。在聖不增,在凡也不減,這樣子講就對了!如果是真心跟妄心和合,和合就麻煩了,和合,你永遠不能成佛,真心跟妄心和合,你永遠不能成佛;是什麼?了妄即真,你懂嗎?了解、了悟了這個妄,是本體就是空,就是真心,妄不可得。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裏面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這個意思,識心分別、妄想顛倒,本來就是不可得,這叫做無無明,就是本來就沒有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不可以說把無明斷盡了;把無明斷盡了,你有斷的東西就有增減。爲什麼叫做本來就是沒有什麼增減?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什麼意思?就是無明本來就空,不可以說我把無明斷盡。懂嗎?就是這個意思,叫做妙性天然,天然就是這個意思。聽不懂也沒辦法,聽不懂的人,晚上吃飽一點。
底下,658頁,再解釋一遍:第二行,又汝心中;師父就直接講、解釋:又汝心中,憶念過去,識取現在,而誦習未來。能想的六識之性,托于六根,發爲見、聞、覺、知,六根種種妄想的知見,容納出現所想的六塵之相,加上一層執著,就變成六塵之境。六識如果離于外面的六塵,則能緣的識泯滅,無有識相可得。外面的六塵,如果離于六識的妄覺,能取不生,所取也空;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可得。相織妄成,是第叁重,就是妄覺還有妄塵交織在一起。
看注解:【叁示煩惱濁。】【此濁依于想陰,】就是第六意識。【以前段六根既備,而對六塵,六想自成,即六識想像六塵之境,故曰:又汝心中,憶識誦習。謂六識妄想心中,憶念過去所緣境,牢記不忘;識取現在所緣境,愛著不舍;】這個愛著不舍就如同背負著重擔。我們最大的擔子就是不舍,什麼都舍不下來,什麼都舍不下來,愛著不舍。所以,【誦習未來所有境,預先計劃。此二句舉煩惱濁體。】
【性發知見,容顯六塵者:性即能想六識之性,托于六根,發爲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妄想。】統統是妄想,不知道相不可得、識心分別不可得。【前五乃同時意識,】同時意識就是面對境界,同時意識就是面對境界同時起,産生分別。【與五識同時而起者;知乃獨頭意識。】自己會想像的,看了這個相,攀緣這個外境,除了跟前五根一起同時意識起,後面還自己會想的。所以人類的妄想是停不下來的,停不下來的,白天忙理想,晚上忙這個夢想,第二天起來,統統叫做妄想。【知見二字,舉二該六。容即所想六塵之相,現有六塵之境。】
【離塵無相,離覺無性者:六識若離六塵境界,則所緣塵亡,能緣識泯,無有識相可得;六塵若離六識妄覺,則能取不生,所取亦空,無有塵性可得。】
【相織妄成者:妄覺妄塵,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我們地球有經緯度,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所以緣塵想念,貪戀不休,故成煩惱濁之相。】貪戀不休。
諸位!修道人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四個字:緣塵想念,貪戀不休,什麼都是攀緣,什麼都是妄想,什麼都是識心分別,從來沒有休、休歇過,所以佛陀爲什麼說:歇即是菩…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