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二▪P6

  ..續本文上一頁提?所以有時候師父要勸勸大家:你要當一天佛祖。聽得懂我的意思嗎?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明天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生氣、不貪染,心平氣和,你做一天佛祖,自己要有這種克製,不管發生什麼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我做一天佛祖,試試看佛祖的心境是什麼?萬緣放下,不會貪、貪戀不休。也絕不生氣,和藹可親,修養,愈有修行的人就愈有修養;愈有修養的人,他就愈有修行,修養跟修行是一體兩面的。那個人來到前面喋喋不休,那個人你要小心,你會被拖下水的,讓他自己煩惱就好,我們不要,這樣才會快活,這樣才會“看活”,不然你會“目屎泗瀾垂”,“目屎泗瀾垂”就是傷心淚流不停。我看那個卡拉OK,電視出來,開到那個:咦?還有“目屎泗瀾垂”喔!就是傷心淚流不停。

  

   【末二句,出煩惱濁之名,是第叁重,名煩惱濁。】這是依想陰,想陰,第六意識。底下依第七意識,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

  

  解釋一下:又汝末那心中,朝夕生滅不停,所以,行陰就是生滅,身口意的造作、生滅的造作就是行陰,這個是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破,只要沒有學佛的。王公貴臣、什麼科學家、藝術,哪一個人怎麼了解生滅本來空?誰知道呢?是不是?所以一切造作,統統納歸到行陰,就是生滅。

  又汝末那心中,朝夕,早上、晚上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于世間,這個是就心來講的,知見,就是每一個人都想活久一點,叫做知見每欲留于世間。人要死的時候,怎麼樣?要交代他的兒女:你要怎麼樣;皇帝要死的時候,江山要怎麼交代。對不對?知見還留在這個世間,知見留在這個世間。爸爸、媽媽要死的時候,交代兒女要怎麼樣子:你要怎麼樣。。。。。。兒女也不一定聽他的。所以活著的時候,自己做功德是比較重要啦!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但是業運每常遷于國土,這個是指身體,「業」就是業力,「運」就是運轉。但是這個業力的運轉,由不得你,舍生趣生,常常催促著我們。每常是指身體,遷,遷,常遷是對什麼講?欲留,前面不是講嗎?知見每欲留于世間,就是欲留,心想要留下來,可是業力轉變,舍生趣生,催促著我們,無常一到,怎麼樣?常遷于國土,國土就是六道輪回了。這一句簡單講就是:心想要留在這個世間,可是業力的轉變,身體作不了主,一定要死、一定要去輪回,所以就死不瞑目,常常這樣子,死不瞑目,常常這樣子。活著的時候,想活更久一點,但是,我們的業力在轉變,沒辦法!舍生趣生,一直催促著我們,業力運轉著,一直催促著我們,怎麼樣?舍生趣生,一直轉,一直怎麼樣?作不了主。所以,這個常遷是對欲留講,你欲留,可是它卻常遷,心欲留,可是身體常遷,意思就是作不了主。

  于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衆生濁。這衆生濁就是衆多生死之濁,「衆」就是衆多,「生」就是生死,衆多的生死之濁,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這叫做衆生濁。所以在這裏解釋也不太相同。

  

  此濁依于行陰,第七意識,【四示衆生濁。】【此濁依于行陰,以前叁段,既有世界,複有身心,世界身心既備,自有生滅。第七識爲生滅根源,念念遷流,而成行陰,故曰又汝末那心中,從朝至夕,妄念相續,生、住、異、滅,無暫停息,于是遷世界,】「遷」就是遷流世界。【續身心,】就是相續生滅的身心。【遂有無邊生死。】所以學佛要做什麼?要了生脫死。了生脫死,要斷掉這個生滅,談何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就是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念佛。【此二句舉衆生濁體。】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者:以凡夫無不貪生畏死,故依執我之知見,每欲常留住于世間,滿了百歲,還想一百二十歲,此約心言。無奈行陰】生滅行陰,你見到這個「行」,就知道是生滅。生滅的行陰【密移,】密移就是凡夫不易觀察,叫做密移;這個不是神秘的意思,是說無法觀照、無法觀察,太細了!指甲長就是密移,頭發長就是密移。對不對?細胞的轉換、能量的轉換,這個就是密,這個眼睛看不到啊,沒辦法觀測。對不對?無奈行陰密移,【業運常催,】「催」就是催促。【無自由分,舍生趣生,】舍掉這一生,又趨向另外一生、另外一世,「生」就是世,舍此世,又變成有來世。【遷移國土,此約身說。】

  【相織妄成者:妄身妄心,常遷欲留,交相組織,】一個常遷,一個欲留,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衆生濁之相。末二句,出衆生濁名,是第四重名衆生濁。】衆多生死之濁。

  

   最後一個:此濁依于識陰,第八識。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衆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解釋一下:汝等見,「見」就是見精,「聞」就是聞精。見聞等六精,本來是一精明,就變成六精了,汝等本來一精,就變成六精了,見精、聞精等等。

   元無異性,因爲本來就一精明,元無異性,現在怎麼樣呢?衆塵隔越,明、暗把眼睛跟其他根隔開來。

  衆塵隔越,塵就是明、暗,眼睛只能看,不能聽;動、靜把耳朵變成唯一的功能,只能聽,不能看,衆塵隔越了,越,「越」就是隔離了。明、暗唯對眼睛;動、靜唯對耳朵;鼻就是味道,香、臭等等;身就是觸。

  這些衆塵隔越,無狀異生,無狀,「狀」就是端,無端端的産生了差異之相。異生就是功能大不同,本來一精明,眼耳鼻舌身意可以通的,現在衆塵隔越,這外面的六塵統統把它隔開來了,怎麼樣?所以說無端,無狀就是無端,好端端的,現在是莫名其妙的就把它隔開了,叫做無端令差異之相産生,異生,令差異之相産生,叫做無狀異生,無狀異生就是無端令差異之相産生。

  性中相知,從本性、從知覺來講,本性是論一體的,從本性來論,它是相知的,就是知覺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六根同一個覺性的意思,性中是相知的,性中是相知的。所以,本性來講是一體的,性中相知,從本性來論,它是一體的,知覺是相同的,而非異的;但是,用中相背,一講到這個功用,那就沒辦法了,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是不是?用中就相背了。本來同一個本性,四大一隔閡、衆塵一隔閡,轉換成四大,再來,衆塵一隔閡,功用全不同了,用中相背了。

  同異失准,同,非一定同,六根講同,功能不同;講異,同一個覺性。同,非定同,異,非定異,異,非一定異。所以你加叁個字,看了就很清楚了:同,非定同,不一定相同;異,非定異,這個異,也不一定是不同。如果說同,爲什麼功用不同?如果說異,爲什麼知覺是相同的?所以,同異失准,講不出一個標准出來。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我再解釋,整段再解釋一下:汝等見精、聞精,本來並沒有差異之性,但是因爲明暗、動靜這些隔開了,外面的六塵把我們隔開了、隔離了,無端令差異之相産生了。從本性來講,知覺是相同、是不異的。從用、作用來講,是互相違背的,眼睛只能看不能聽,耳朵只能聽不能看,同非一定同,異也非一定異,已經失去標准了。這個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翻過來,660頁;還沒有,前面還有一行,翻過來,659頁,

   【五示命濁。】【此濁依于識陰,指第八識。七識屬行陰,六識屬想陰。以第八識,在衆生分上,去後來先作主翁;壽命與八識,有連帶關系,】去後來先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死的時候,我們的第八意識最慢走。所以有時候在助念的時候,身體都死了,頭頂是熱的,身體的知覺,你講話的時候,還聽得還點頭!像麥老師的哥哥要往生了,我就跟他講:你要往生了,好看一點!這個麥覺生,是不是?我就告訴他,我在耳朵旁邊,他已經身體不行了,我說:你要好看一點,做一個榜樣,男子大丈夫!男孩子就經不起激勵了,他還點頭,點頭,聽得到我在講話!就表示說:身體不行了,可是這個神識還在,去後來先作主翁。壽命與八識有連帶關系,【人生八識未離,壽命未盡,八識離體,壽命即盡,故命濁依于識陰。】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者:汝等見、聞、覺、知,(此即根之見聞等精,非六識見聞等。)元是一體,】元是一體的,【本無異性。】

  

   【衆塵隔越者:衆塵,指明、暗、動、靜等六塵,攬塵結根,各開門戶,】眼睛開自己的門戶。【是以隔離一體,】隔離一體。【而爲六精,無狀異生;越即離也。】【此四句】是指命濁,【舉命濁體。】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者:然以性中而論,六用元是一體,事同一家,】本來就如同一家。【知覺相通,同而非異;若據用中而說,一體既成六用,不無彼此,】對立。【互相違背,異而非同。】

  【同異失准,相織妄成。准定也,同非定同,異非定異,故曰同異失准。一同一異,交相組織,】也是一經一緯,【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命濁之相。後二句,出命濁之名,是第五重名爲命濁。】

  

   【交光法師雲:通上論之,】諸位!把筆拿起來,標A:【妙覺明心,惟一湛圓,尚無內外,豈有諸濁?】因自妙覺晦昧爲空,(【因自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之後,】則被外面的五大,【則外被五大器界所渾,】「渾」就是渾亂了、混合了。【而爲劫濁;】

   底下,B:稍內就是接近外面之內,我們先討論外,再接近、往內討論。【稍內被四大身相所渾,】地水火風所渾濁,【而爲見濁;】

   C:【更內】要標C ,更內。再更裏面,【被六塵緣影所渾,而爲煩惱濁,】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是個影像,而我們這個緣起的假相,誤認爲是真實的,就産生種種的執著,其實我們執著就是執著影子。諸位!我們多麼的悲哀啊!我們執著就執著心中的影像,騙你的,這個…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叁空。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