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二▪P5

  ..续本文上一页为有东西可以追寻、有东西可以执着、有东西可以分别,所以每天都是生活在烦恼的世界里面。

  

   那么这一段:此浊是依于想阴,就是第六意识,再解释下去: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离尘就是:六识如果离开外面之六尘,离尘,如果中间加三个字就看得懂:离「外之六」尘。离尘就是:六识若离于外面的六尘,没有相可以攀缘啊,所以六识变成能缘的这个识就不存在了,因为识心是分别外面的相,所以现在六尘没有,它当然没有相可以攀缘了。所以,能缘识泯,「泯」就是灭了,能缘的识没有了,就无有识相可得,这叫做无相。意思就是:识心,外面的六尘没有了,离开了外面六尘,那么,这能缘的识也不存在,无有识相可得。所以,离尘无相的意思就是:六识若离于外面之六尘,则能缘的识泯,能缘识泯,「泯」就是灭,无有识相可得。

  

  离觉无性,离觉,离开了六识这个妄觉,意思就是:能取则不生,那么所取当然也空。无性就是:也无有外在六尘之性;无性就是:也无有外在六尘之性可得。意思就是:相分一定要有见分,见分一定要有相分。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这个就是妄觉跟妄尘。

  好!诸位!离尘无自体性,现在把笔放下来,把笔放下来,现在是讲到关键了,开悟的关键了,你要从这个地方,什么叫做离尘无自体性?什么叫做离尘有自体性?把笔统统放下来,这个是开悟见性的关键!

  

  如果我这个手叫做真如自性,(师父伸出左手示)真如自性,这个手,清净的真如自性,本自其然,妙性天然。好!(师父右手拿纸)这个纸张比喻作外境,比喻作外境,外境,当我们执着外境的时候,这个手,(师父将右手所持的纸覆盖在左手背上),诸位!你有没有看到手臂上有影子?看得到吗?手臂上的影子,表示识心分别盖住了真如自性。懂这个意思吗?

  相拿开,如果一个人没有外在的相,主观的意识怎么样?手臂(师父指左手臂)代表主观的意识,手臂代表识心分别,手臂上的影子代表识心分别。你看得到吗?看得到手臂的影子吗?好!没有客观的环境,(师父拿开纸张,唯剩左手),主观的识心分别没有,对不对?执着了客观的环境(师父将纸张覆盖在左手上),主观的意识怎么样?主观跟客观都是本性遗留物,都是多余的东西。所以开悟的见性唯是一心,只有心性、只有真如。好!叫做离尘无自体性(师父拿开纸张,唯剩左手),就是离开这个外尘,这个见分没有自性,离尘无自体性。

  

   好!再问大家:这个外境,(师父指纸张),色、声、香、味、触、法,当他一个人很执着的时候,(师父把纸张覆盖在左手上),你有看到这个识心分别铺在我们的本性上面,请问你:我们的本性有没有减少?没有,因为本体还在。就算我们修学佛法,知道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主观的意识破除掉,执着没有了、分别没有了、颠倒没有了,外境,也体会到缘起是空,好!主观、客观统统没有了,(师父拿开纸张,唯剩左手),请问:本性有没有增加?(众答:没有!)答对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叫做本性离尘有自体性,亘古以来、无量劫以来,真如自性一直存在。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懂吗?就是这个影子因为有外境而存在,对不对?对!这个影子,因为有外境存在,你执着外境,识心分别才存在。对不对?如果你了悟万境本空,识心分别没有了,你所执着的人没有、你所恨的人也没有,是也没有、非也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统统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我们大悟的人了解,主观的识心跟外在的环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本性所遗留物,遗留物。所以我们的本性好端端的在这里,亘古以来一直存在,亘古以来一直存在。好!就是这个,外境产生识心分别,影子浮现在真如本性上。

  

   所以,在座诸位!自古以来,这个注解是错的,《起信论》那个注解是错的,真妄和合,这个是严重错误的;但是,为了善巧方便来讲,是不得不这样讲,不得不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注解是为了善巧方便。诸位!我现在问你:这个影子是不是手(师父将纸张覆盖在左手上,有影子落在左手上)?当然不是啊,影子怎么会是手?影子不是手,怎么可以跟手和合在一起呢?但是,影子能不能离开手?不可以!对不对?影子不能离开手,但影子不是手,所以影子表示。。。。。手上的影子表示妄心,表示妄心。所以讲:妄心跟真心和合,是不对的,妄心从来不跟真心合,真心从来不跟妄心合,因为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影子不是等量齐观,不是二种相同的东西,所以不能合,讲真心跟妄心和合是错的!知道吗?

  

   好!所以我们讲:在圣不增,开悟的人在圣不增;就算你无明的烦恼,这主观、客观一直执着,在凡也不减,手还是手嘛,真如还是真如。对不对?手还是手。对不对?手还是手。所以说:在圣不增,为什么?因为本来就这样子。在凡不减,手还是手。所以这些影子跟外面,根本就跟真如没有关系,怎么合呢?好!如果真如可以跟妄心合的话,成佛就变众生,因为合在一起嘛!真如跟妄心如果可以合在一起的话,那就糟糕了!诸位!(这一段师父手势的比拟请看视频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4990121i120411670.html

  refid=d889adf44b3e19fc)这个叫做无明,无明,妄心,妄心,开悟的时候,开悟的时候变佛,对不对?无明一来又变众生,众生开悟了又变佛,佛来又变众生,就是变来变去,和合就变成这样子了。合,这个是不对,不是佛的思想,这绝对不是佛陀的思想,是祖师为了善巧方便。

  

   所以大悟见性,跟不开悟的人讲法,有什么不一样?大大的不同!见性的人说法,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哪里有问题、症结,立刻就可以点出来;没有开悟,他讲经说法就按照那个语言、文字一直解释,自己讲错,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不晓得那个是什么东东!所以我们讲也是这样,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是错误的!佛陀讲的意思是:缘起里面当体即空,就是第一义谛,缘起当体就是空,不是有一种东西不变。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是错的,大悟的人一定不会这样讲,这样就落入自性见,不变就是自性见了,就是外道见,就是不变的东西。所以我们这个心性就像摩尼宝珠,它亘古以来,对不对?可以显现种种的相,可是它不迷失,所以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这个影子就是这样子,对不对?在圣、开悟的时候见到光明,不增;就是迷惑了,外面的客观环境、主观的意识心,怎么样?它也不减,为什么?手还是手,真如还是在这里。在圣不增,在凡也不减,这样子讲就对了!如果是真心跟妄心和合,和合就麻烦了,和合,你永远不能成佛,真心跟妄心和合,你永远不能成佛;是什么?了妄即真,你懂吗?了解、了悟了这个妄,是本体就是空,就是真心,妄不可得。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这个意思,识心分别、妄想颠倒,本来就是不可得,这叫做无无明,就是本来就没有无明;亦无无明尽,也不可以说把无明断尽了;把无明断尽了,你有断的东西就有增减。为什么叫做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增减?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就是无明本来就空,不可以说我把无明断尽。懂吗?就是这个意思,叫做妙性天然,天然就是这个意思。听不懂也没办法,听不懂的人,晚上吃饱一点。

  底下,658页,再解释一遍:第二行,又汝心中;师父就直接讲、解释:又汝心中,忆念过去,识取现在,而诵习未来。能想的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觉、知,六根种种妄想的知见,容纳出现所想的六尘之相,加上一层执着,就变成六尘之境。六识如果离于外面的六尘,则能缘的识泯灭,无有识相可得。外面的六尘,如果离于六识的妄觉,能取不生,所取也空;无性就是也无有外在六尘之性可得。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就是妄觉还有妄尘交织在一起。

  

   看注解:【三示烦恼浊。】【此浊依于想阴,】就是第六意识。【以前段六根既备,而对六尘,六想自成,即六识想像六尘之境,故曰:又汝心中,忆识诵习。谓六识妄想心中,忆念过去所缘境,牢记不忘;识取现在所缘境,爱着不舍;】这个爱着不舍就如同背负着重担。我们最大的担子就是不舍,什么都舍不下来,什么都舍不下来,爱着不舍。所以,【诵习未来所有境,预先计划。此二句举烦恼浊体。】

   【性发知见,容显六尘者:性即能想六识之性,托于六根,发为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妄想。】统统是妄想,不知道相不可得、识心分别不可得。【前五乃同时意识,】同时意识就是面对境界,同时意识就是面对境界同时起,产生分别。【与五识同时而起者;知乃独头意识。】自己会想像的,看了这个相,攀缘这个外境,除了跟前五根一起同时意识起,后面还自己会想的。所以人类的妄想是停不下来的,停不下来的,白天忙理想,晚上忙这个梦想,第二天起来,统统叫做妄想。【知见二字,举二该六。容即所想六尘之相,现有六尘之境。】

  

   【离尘无相,离觉无性者:六识若离六尘境界,则所缘尘亡,能缘识泯,无有识相可得;六尘若离六识妄觉,则能取不生,所取亦空,无有尘性可得。】

   【相织妄成者:妄觉妄尘,交相组织,亦如一经一纬,】我们地球有经纬度,一经一纬,【密织不分,所以缘尘想念,贪恋不休,故成烦恼浊之相。】贪恋不休。

  

   诸位!修道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这四个字:缘尘想念,贪恋不休,什么都是攀缘,什么都是妄想,什么都是识心分别,从来没有休、休歇过,所以佛陀为什么说:歇即是菩…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