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還有好幾百公裏,離得太遠了。從初地到七地,就經過一大阿僧祗劫,一至七地,從初地到七地菩薩,也必須經過一大阿僧祗劫,道力慢慢的增,能夠伏這個煩惱,名叫做近波羅蜜,接近到彼岸的功夫了。八地到十地菩薩,再經過一大阿僧祗劫,道力就比較強,能夠盡,也能夠伏煩惱,所以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那麼,這個“大”就是到達的意思。

  叁、心:心有多種——一、草木心。二、肉團心。叁、精要心。四、緣慮心。五、真如心。

  心,那麼,這個“心”是中國話,翻譯這個心的、解釋這個的有很多。簡單講,這個“心”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精要,精要者圓,最重要的。圓就是說圓滿的中道,實相的道理,圓。這個心就像人的心髒,人的心髒一停,人就要死。

  那麼,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講實相,所以在《大智度論》裏面談到,這個持戒律還是初步的功夫,要把般若悟到實相,才是列爲最究竟的,如果一個持戒的人,不會歸到悟入實相的道理,那麼持戒多福,他有福報。有福報。如果沒有無相無不相,實相的道理,持戒是升天,因爲沒有空一切法嘛。所以在《大智度論》裏面,把般若實相的道理列爲最重要的課程,持戒當然很重要,但是以實相的持戒爲最重要,所以持戒無持戒相,名真持戒人。那麼這個心就像我們人的心髒一樣,爲百體之要,意思就是道理要合乎中道的道理。

  一、草木心(草心、花心、樹心,無情之物),但有生長,毫無作用。

  這個心在世間人來講,有這個草木心,草也有心、花也有心、樹也有心、這也産生一個心字,無情之物只有生長,沒有什麼作用,草木的心。

  二、肉團心(屬生理物質,即五髒六腑之心),但有形質,全無知覺。

  第二個,就是我們生理物質,這個五髒六腑的肉團心,我們的心髒肉團心。只有形質,完全沒有知覺的,這是肉團心。

  叁、精要心(是一種取喻,如中心、心要等),但取其義,沒有實質。

  四、緣慮心,即吾人現前見、聞、覺、知、對境攀緣,發生分別思慮之妄心也。終日昏昏擾擾,隨塵逐境,境現則有,境滅則無,起滅無常,離前色等六塵,此心本無,虛妄不實。正如大海水上之波浪,遇風則起,風靜則滅,隨風起滅,本無自體,不過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種聚沫現象而已;今此妄心亦複如是,仍不足爲吾人之心。

  第叁個,叫做緣慮心,那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專門攀緣的,第七意識是專門執著的,緣慮,慮就是思慮的“慮”,一天到晚煩惱這個、煩惱那個,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生老病死,來作爲生死的題材,就是這個緣慮心。這個緣慮心來自於多種的:第一、緣慮心就是對真理不能透視,妄想顛倒所産生的,第二、爲欲望多驅使,第叁、對死亡恐懼,所以交織成現在以及未來對死亡的恐懼,變成我們的緣慮心。而且衆生又是莫可奈何,因爲他沒有碰到佛法,沒有碰到佛法,今生今世的生命,就完全掌握住在過去的習氣當中,過去的習氣,一直存留到今生今世,他雖然學佛,道力不強,沒有開發本來自己的面目,沒有真正自己的東西,沒有真正自己的東西,見到境界他就會轉,他見到境界就會轉,佛是隨緣不變,衆生是隨緣就變,隨緣就變,隨緣就變,所以這個緣慮心是我們生死的根本,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追求的。

  第四種心,叫做精要心,就是用比喻的,譬如說一個木板畫個圓圈,那就是個中心,高雄市的中心在那裏啊?比喻這個精要心,這是比喻的心。所以我們已經講過,草木心;二、肉團心;第叁、緣慮心,第四、精要心。

  以上所說四種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義之外,余者皆非本經所取,其所取者,即第五真如心也。在各部佛經裏面差不多都有說明它的所在,可是立名卻不一樣,名雖異其義則同。《涅槃經》謂之“常住佛性”,《楞嚴經》謂之“妙真如性”,《華嚴經》謂之“一真法界”,本經謂之“實相”,禅宗則呼之爲“主人翁”,或“正法眼藏”,儒家則稱爲“理性”、“明德”、“良知”等,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現在單就真如心來講:無妄曰真,不變名如。此真實常住不變之心,即吾人現前一念靈知之性體,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沒有什麼生死煩惱,離諸迷情妄相,無諸塵勞垢染(貪嗔等勞亂身心。(煩惱心))。非一切法,而能現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離一切相,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然而,它究竟在那裏?像個什麼?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無所,沒有蹤迹可尋,不是言語可指(以上答住處之問,以下答形狀之問)。淨裸裸,赤灑灑,無形無相,無聲無臭,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不可以大小名,也不可以有無稱。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正如儒家所謂卷之則退藏于密,放之則彌六合)。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應用周全(以上是明無像可取,以下是明無處不是)。所謂“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天地運物流轉無常。)”。見色聞聲大用現前,穿衣吃飯承渠恩力。古人說:“要見本來人,直下須親薦,日用尋常中,不隔一條線”(本來人是誰?就是現在所講的常住真心,它每日與我們相親相近,須臾不離,可惜大家當面錯過)。雖寂然不動,卻感而遂通,應物隨緣,自在無礙,豎則從古至今,以及將來,橫則四方四隅,以及上下,無時不遍,無處不普,乃諸佛所同證,衆生之本具,諸佛悟之而成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衆生迷之而成叁道。(煩惱道、業道、苦道。)但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終日迷而終日不離乎此,當日悟而當日亦無所得。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爲迷悟所依,不爲迷悟所轉(如水隨寒氣之緣,則結爲冰,隨暖氣之緣,複溶爲水,即未溶時,何嘗非水,冰水雖是異名,其濕性原是一體,雖有迷悟之殊,真心總是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就是真心的一種奧妙的動態!大家現在有沒有認識到它呢?古人說:“我有一個主人翁,從來不與我見面,問它畢竟是誰,不施一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個什麼?不長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見他,開目也是,閉目也是!乃至語默動靜無不皆是!”諸位,如果尚未會得,則請向這部聖典裏極力參尋,于一念未起,一物未對,正恁麼時,湛湛寂寂,曆曆明明處,討個消息!

  古德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物主,不逐四時凋”。《華嚴》雲:“叁界諸法,唯有心故”。又雲:“應觀法界性(法界又曰法性,合雲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一切唯心造(一切諸法,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是謂唯心,亦雲唯識,心者集起之義,集起諸法故雲心,識者了別之義,了別諸法故雲識,同體異名也。)”。《楞嚴經》雲:“萬法所生,唯心所現”。此心乃生佛之本體,萬法之根源,所謂實相般若即此,觀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離此;修因修此,證果證此,念佛念此,參禅參此,聽經聽此,乃至行住坐臥何嘗非此。可惜衆生被無明煩惱所蔽不自覺知,妄執六塵緣影以爲心,起惑造業,枉受生死,要是我們不被所迷,能夠認識這個——真心,則與佛無二無別。所以本經處處顯示,層層闡發,無非要吾人親證此心。

  天臺約六即判釋此心。六即:一、理即心,二、名字即心,叁、觀行即心,四、相似即心,五、分證即心,六、究竟即心。

  一、理即心者: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唯被叁惑煩惱所蔽,以致埋沒不見,只是理具而已,不見不聞。二、名字即心者:聞經聽法,或蒙知識開示,驟然知有此心,爲一切衆生之本具,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實證。叁、觀行即心者:由聞名後,即起觀照修行,時時參究這個,所行與所證(真心),默然相應。四、相似即心者:精進不已,觀行工夫得力,漸與實相相近,本地風光依稀仿佛。五、分證即心者:由觀照力,工夫成熟,能夠分破無明,去一分煩惱,證一分實相,雖屬證悟,尚未徹本窮源。六、究竟即心者:煩惱畢竟斷盡,圓證實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本經目標即在要吾人證此究竟即心也。

  此外還可約比喻解釋:“心”,謂中心,心要之義。“中心”,如一國之中心,一城之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其中心。“心要”,就是精要,謂一切事理之綱領宗要,能得此心要,則一切皆可貫通。意思是說,此經乃是全部般若經的中心,認識此經,便可認識全部般若聖典,雖寥寥二百余字,卻能總持一切,于大部精要奧旨都收攝無遺,確爲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重要經,故以心經名之。換言之:般若心經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所不攝的經,是集合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所以叫做心經。正如人之一身以心爲總要機關。若稱爲《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經》,則格外明了矣(按《連珠記》曰:“不空叁藏譯雲:菩薩白佛言,我欲于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智慧廣大包含諸法。)般若波羅密心”。據此則心字即指心要也。)

  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與心七字合攏來講,亦約二義釋之:能夠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脫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親證“真心”,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又實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真心即不生不滅也),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以上約涅槃義)。其次,能依“般若”真實修行,便可圓滿證到“究竟”即“心”(如但修空觀證一切智,見相似即心,修假觀證道種智,見分證即心,都算不上究竟,能圓修叁觀,圓證叁智,見中道實相,親證“究竟即心”,始可稱爲究竟),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又證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實相,實相即吾人常住不變之真“心”。所謂智慧到了究竟之時,即是徹證真心本體,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此約究竟義)。

  以上心字講完了。別題竟。

  第五、那就是真如心。那就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程,真如!…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