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然后渡烦恼的生死河,达到不生不灭的彼岸,所以波罗蜜翻译成中文,第一个意思叫做到彼岸。

  

  三界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

  1.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

  2.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身体宫殿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

  3.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其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

  二、“度无极”者,能依般若而修,则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分读去声,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寿命言,段指形体言。此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为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限。形体有段落(差别)所以称之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此国三乘圣者之理生死,它无形体之胜劣,和寿命之长短,但以迷想灭时如死,证悟圣者之理如生,如断一分无明烦恼谓之死,证一分中道法身谓之生(烦恼死法身生)。)一切诸苦便可度脱无余,故曰度无极。

  第二个叫做度无极,度就是度化的“度”,无极,这不是无极老母了,无极是超越到没有个底限的境界。简单讲,这个度就是把我们的生命,超越到不能用时间、空间去描述的那种解脱的状态,叫做度无极,没有穷尽嘛,那么也只有佛法才有办法。

  三、“远离”者,能用般若观照,即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故曰远离。

  第三个,波罗蜜的第三种意思,就是远离,远离什么呢?远离颠倒,远离妄想。凡夫俗子有著种种的颠倒,认假为真,以无常的世间当作永恒的了,以苦的世间当作可追求的了,都颠倒。妄想就是不能克制这个念头,他习惯以自己的思惟方式,用自我的标准状态,来批判、来衡量,来过活他的日子,所以妄想跟这个颠倒离不开执著,你妄想、颠倒,那就一定会执著。那么波罗蜜,就是能够远离这些颠倒妄想,意思就是般若就是大智慧,能够让我们远离这个颠倒、妄想的世间,而过著一个透视、解脱,无量慈悲喜舍,庄严的日子。我们每天过的是离不开这些错觉,所以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佛陀说:你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候也会错误的,那么要相信真理,真理必须要长远的时间,道理都不改变,放诸四海而皆准,才能称为永恒的真理。

  我们今天不能远离颠倒,不能远离这个梦想,那我们日子没有一天会过著真实的生命,我们没有过过一天真实、真正的生命,我们每天所过的生命里面,都是充满著错觉,强烈的主观自我意识,拥有自己的观念,然后做批判,烦恼的不得了!

  四、“究竟”者,菩萨依此般若,圆满成就其自利(上求佛道)利他(下化众生)的一切功德,故曰究竟。亦即指一切诸法究竟之义,谓依此般若如实修行,可以圆证三智(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道种智(智度论所明三智之一。学一切道法济度众生之菩萨智也。三谛中假谛之智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一切种智(言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智——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余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余四眼也。【佛学大词典】)),彻见诸法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之本体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此即究竟义也。二乘人虽能渡见思烦恼河,超分段生死海,到偏空涅槃岸,因其所证道果没有究竟,故不能称为波罗密。此究竟二字,是含有圆满、永久之义,世间一切皆是有为生灭之法,试想,那一桩事能够做到圆满,且能永久不变呢?故没有称为究竟的可能,要是依此般若修行,亲证实相,永了生死,究竟解脱安乐,这才算为究竟!所以本经说:“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再来第四、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含有第四种意思,那就是究竟涅槃,意思就是大智慧能够让我们达到究竟涅槃,所以究竟涅槃不是有余涅槃,也不是偏空的涅槃,不是小乘的涅槃,是究竟不生不灭的佛果的涅槃,波罗蜜就是能够让我们达到究竟涅槃的,就是大智慧。

  兹将“般若”与“波罗密多”合拢来讲,约涅槃、究竟二义释之:谓依“般若”修行可以从茫茫生死苦海中登了解脱的“彼岸”(涅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是能到彼岸之法,波罗密,是所到之彼岸。)又般若,即指实相“般若”,实相是离一切生死烦恼,离一切生死烦恼,就是“涅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以上约涅槃义)。其次,若依本经所说的道理去如实修行,能够彻证实相般若,圆具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具三智即般若之究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智慧究竟。以世间有漏之智,无论怎样总谈不到究竟二字,唯本经所说的般若乃诸佛菩萨所证之清净无漏智,是一种圆满“究竟”的妙“智慧”,故谓之般若波罗密多。换言之:诸佛菩萨所证的智慧是彻底的——无理不明,无事不达。这才可称为般若波罗密多(以上约究竟义)。

  要知道“波罗密多”的上面加般若二字者,正显示安乐的彼岸是要依仗般若才能到达的;尤其要做到一切事的究竟——亲证实相,当以般若为成功的工具;复因波罗密有六种,今标般若二字正拣别不是其他——布施……等之波罗密。六种波罗密,就是六度。谓依此六法能度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故以六度称之。又六度能度“六蔽”。蔽是遮蔽的意思,因此六种能遮蔽各人真心本性,使之不得显现,故以六蔽名之。兹将六度、六蔽列表如下:

  复次波罗密既具六种,怎样本经单明一种?这却有其理由:一、因为般若是正行,余五度是助行。二、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三、般若为五度的眼目,五度为般若所摄持,如行布施……禅定之时,有了般若妙智去观察鉴别,才不致盲修瞎行。经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所谓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梵语,地狱也。);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第十地及妙觉间诸惑断尽而涅槃寂灭之位。忍者忍可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也。);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也。)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金刚定者谓诸菩萨至此位中,所依胜定,犹如金刚悉能断微细障。);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五度当有般若的摄持,始能圆满万行,成就佛果,否则成为有漏之法,所谓有智慧的修行方为正行。基于这三点理由,故单举般若一度以赅其他五度。盖般若为众德之首,万行之导,诸波罗密中唯此最胜故。此处我当声明一下:大家不要错会以为修行只有般若一度就够了,是用不到其他五度的,此则根本弄错了!本意是说六度以般若为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圆修其他五度,并不是说不要其他五度的!当知般若也有万行庄严的需要,如果没有余五度的助行,恐怕不能达到三觉圆(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万德具的庄严佛果,而登究竟波罗密的彼岸,结果不过成就二乘人的偏空真智(谓小乘所谈之真理,以其偏于空之一边也。)罢了,所以五度也是助成佛果庄严的一种不可无的条件。

  其次又要知道,“到彼岸”,是说依照此经所说的般若去修学,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不可误为已经到达彼岸解!若正文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那就是已经到达彼岸的了。

  ◎附注:古释但云波罗密,没有“多”字,后来翻译的人,竟加一多字,考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种语尾词,仿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话文中的“了”字。如说:菩萨修甚深般若,功成行满,已经到达究竟涅槃了。除此别无余义。后人强为附会竟将多字译为定,发挥玄解,说什么多者定也,即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译曰定,心念定止故云定。)的圆通(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性体周遍为圆,妙用无碍为通。)大定,我以为无关重要,可不必多事。

  以上波罗密多四字讲完。

  那么,如果把般若波罗蜜多连接起来讲,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度我们,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的束缚;大智慧能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大智慧能够到达究竟涅槃境界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所以为什么般若波罗蜜多这么多人诵?早课、晚课,小孩子的学习也是从这部经典,是家户喻晓的一部经典。诸位看,上二个字译彼岸,下二个字翻译成到,那么,有的人的讲法不是这样子,所以因为对字的认知不太相同,所以有时候翻译的有一点出入,但是我们晓得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了”也就可以。

  生死喻此岸,烦恼喻中流,中间的河流,譬如说,你要从这个地方坐船,通过这个河流才能到达对岸,涅槃就是彼岸了,涅槃就是彼岸了,彼岸就是不生不灭的彼岸。修习,怎么样修行?分三个阶段,三贤位经过一大阿僧诋劫,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做三贤。

  十回向,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做三贤。道力比较差,为烦恼所伏,意思是他还不能克制烦恼,所以就是远波罗蜜。所谓远波罗蜜就是说,到达彼岸还很远的意思…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