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後渡煩惱的生死河,達到不生不滅的彼岸,所以波羅蜜翻譯成中文,第一個意思叫做到彼岸。
叁界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爲叁
1.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
2.色界:色爲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身體宮殿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淺深妙分四級稱爲四禅天。
3.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謂之無色界。此既爲無物質之世界,其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名爲四無色,又曰四空處。
二、“度無極”者,能依般若而修,則二種生死(一、分段生死——分讀去聲,爲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壽命言,段指形體言。此爲六道凡夫之生死。因爲輪回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限。形體有段落(差別)所以稱之爲分段生死。二、變易生死——此國叁乘聖者之理生死,它無形體之勝劣,和壽命之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證悟聖者之理如生,如斷一分無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謂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一切諸苦便可度脫無余,故曰度無極。
第二個叫做度無極,度就是度化的“度”,無極,這不是無極老母了,無極是超越到沒有個底限的境界。簡單講,這個度就是把我們的生命,超越到不能用時間、空間去描述的那種解脫的狀態,叫做度無極,沒有窮盡嘛,那麼也只有佛法才有辦法。
叁、“遠離”者,能用般若觀照,即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故曰遠離。
第叁個,波羅蜜的第叁種意思,就是遠離,遠離什麼呢?遠離顛倒,遠離妄想。凡夫俗子有著種種的顛倒,認假爲真,以無常的世間當作永恒的了,以苦的世間當作可追求的了,都顛倒。妄想就是不能克製這個念頭,他習慣以自己的思惟方式,用自我的標准狀態,來批判、來衡量,來過活他的日子,所以妄想跟這個顛倒離不開執著,你妄想、顛倒,那就一定會執著。那麼波羅蜜,就是能夠遠離這些顛倒妄想,意思就是般若就是大智慧,能夠讓我們遠離這個顛倒、妄想的世間,而過著一個透視、解脫,無量慈悲喜舍,莊嚴的日子。我們每天過的是離不開這些錯覺,所以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佛陀說:你不要相信權威,權威有時候也會錯誤的,那麼要相信真理,真理必須要長遠的時間,道理都不改變,放諸四海而皆准,才能稱爲永恒的真理。
我們今天不能遠離顛倒,不能遠離這個夢想,那我們日子沒有一天會過著真實的生命,我們沒有過過一天真實、真正的生命,我們每天所過的生命裏面,都是充滿著錯覺,強烈的主觀自我意識,擁有自己的觀念,然後做批判,煩惱的不得了!
四、“究竟”者,菩薩依此般若,圓滿成就其自利(上求佛道)利他(下化衆生)的一切功德,故曰究竟。亦即指一切諸法究竟之義,謂依此般若如實修行,可以圓證叁智(一切智(佛智之名。叁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于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爲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爲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丁福保佛學大詞典】)、道種智(智度論所明叁智之一。學一切道法濟度衆生之菩薩智也。叁谛中假谛之智也。【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一切種智(言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衆生之因種也。【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智——一、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叁、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天臺以之配于空假中叁谛之觀智。然叁智就人分別,雖如上各別,而就法之勝劣分別之,則以上兼下,于一切種智中容余二智,猶如五眼中之佛眼容余四眼也。【佛學大詞典】)),徹見諸法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也。是指稱萬有之本體曰法性,曰真如,曰實相,其體同一也。),此即究竟義也。二乘人雖能渡見思煩惱河,超分段生死海,到偏空涅槃岸,因其所證道果沒有究竟,故不能稱爲波羅密。此究竟二字,是含有圓滿、永久之義,世間一切皆是有爲生滅之法,試想,那一樁事能夠做到圓滿,且能永久不變呢?故沒有稱爲究竟的可能,要是依此般若修行,親證實相,永了生死,究竟解脫安樂,這才算爲究竟!所以本經說:“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再來第四、波羅蜜翻譯成中文,含有第四種意思,那就是究竟涅槃,意思就是大智慧能夠讓我們達到究竟涅槃,所以究竟涅槃不是有余涅槃,也不是偏空的涅槃,不是小乘的涅槃,是究竟不生不滅的佛果的涅槃,波羅蜜就是能夠讓我們達到究竟涅槃的,就是大智慧。
茲將“般若”與“波羅密多”合攏來講,約涅槃、究竟二義釋之:謂依“般若”修行可以從茫茫生死苦海中登了解脫的“彼岸”(涅槃),故曰般若波羅密多(般若是能到彼岸之法,波羅密,是所到之彼岸。)又般若,即指實相“般若”,實相是離一切生死煩惱,離一切生死煩惱,就是“涅槃”,故曰般若波羅密多(以上約涅槃義)。其次,若依本經所說的道理去如實修行,能夠徹證實相般若,圓具叁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圓具叁智即般若之究竟),故曰般若波羅密多——智慧究竟。以世間有漏之智,無論怎樣總談不到究竟二字,唯本經所說的般若乃諸佛菩薩所證之清淨無漏智,是一種圓滿“究竟”的妙“智慧”,故謂之般若波羅密多。換言之:諸佛菩薩所證的智慧是徹底的——無理不明,無事不達。這才可稱爲般若波羅密多(以上約究竟義)。
要知道“波羅密多”的上面加般若二字者,正顯示安樂的彼岸是要依仗般若才能到達的;尤其要做到一切事的究竟——親證實相,當以般若爲成功的工具;複因波羅密有六種,今標般若二字正揀別不是其他——布施……等之波羅密。六種波羅密,就是六度。謂依此六法能度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故以六度稱之。又六度能度“六蔽”。蔽是遮蔽的意思,因此六種能遮蔽各人真心本性,使之不得顯現,故以六蔽名之。茲將六度、六蔽列表如下:
複次波羅密既具六種,怎樣本經單明一種?這卻有其理由:一、因爲般若是正行,余五度是助行。二、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叁、般若爲五度的眼目,五度爲般若所攝持,如行布施……禅定之時,有了般若妙智去觀察鑒別,才不致盲修瞎行。經雲:“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所謂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榮,後受余殃債;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梵語,地獄也。);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忍者忍可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也。)海;禅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剛定(金剛定者謂諸菩薩至此位中,所依勝定,猶如金剛悉能斷微細障。);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爲果。故五度當有般若的攝持,始能圓滿萬行,成就佛果,否則成爲有漏之法,所謂有智慧的修行方爲正行。基于這叁點理由,故單舉般若一度以赅其他五度。蓋般若爲衆德之首,萬行之導,諸波羅密中唯此最勝故。此處我當聲明一下:大家不要錯會以爲修行只有般若一度就夠了,是用不到其他五度的,此則根本弄錯了!本意是說六度以般若爲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圓修其他五度,並不是說不要其他五度的!當知般若也有萬行莊嚴的需要,如果沒有余五度的助行,恐怕不能達到叁覺圓(一、自覺;二、覺他;叁、覺行圓滿。)、萬德具的莊嚴佛果,而登究竟波羅密的彼岸,結果不過成就二乘人的偏空真智(謂小乘所談之真理,以其偏于空之一邊也。)罷了,所以五度也是助成佛果莊嚴的一種不可無的條件。
其次又要知道,“到彼岸”,是說依照此經所說的般若去修學,可以從生死的此岸,而到涅槃的彼岸,不可誤爲已經到達彼岸解!若正文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那就是已經到達彼岸的了。
◎附注:古釋但雲波羅密,沒有“多”字,後來翻譯的人,竟加一多字,考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語尾詞,仿彿文言中的“矣”字,白話文中的“了”字。如說:菩薩修甚深般若,功成行滿,已經到達究竟涅槃了。除此別無余義。後人強爲附會竟將多字譯爲定,發揮玄解,說什麼多者定也,即觀自在菩薩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譯曰定,心念定止故雲定。)的圓通(妙智所證之理曰圓通。性體周遍爲圓,妙用無礙爲通。)大定,我以爲無關重要,可不必多事。
以上波羅密多四字講完。
那麼,如果把般若波羅蜜多連接起來講,就是大智慧到彼岸,大智慧度我們,超越一切時間、空間的束縛;大智慧能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的一部最重要的經典;大智慧能夠到達究竟涅槃境界的一部最重要的經典。所以爲什麼般若波羅蜜多這麼多人誦?早課、晚課,小孩子的學習也是從這部經典,是家戶喻曉的一部經典。諸位看,上二個字譯彼岸,下二個字翻譯成到,那麼,有的人的講法不是這樣子,所以因爲對字的認知不太相同,所以有時候翻譯的有一點出入,但是我們曉得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了”也就可以。
生死喻此岸,煩惱喻中流,中間的河流,譬如說,你要從這個地方坐船,通過這個河流才能到達對岸,涅槃就是彼岸了,涅槃就是彼岸了,彼岸就是不生不滅的彼岸。修習,怎麼樣修行?分叁個階段,叁賢位經過一大阿僧诋劫,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稱做叁賢。
十回向,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稱做叁賢。道力比較差,爲煩惱所伏,意思是他還不能克製煩惱,所以就是遠波羅蜜。所謂遠波羅蜜就是說,到達彼岸還很遠的意思…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