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还有好几百公里,离得太远了。从初地到七地,就经过一大阿僧祗劫,一至七地,从初地到七地菩萨,也必须经过一大阿僧祗劫,道力慢慢的增,能够伏这个烦恼,名叫做近波罗蜜,接近到彼岸的功夫了。八地到十地菩萨,再经过一大阿僧祗劫,道力就比较强,能够尽,也能够伏烦恼,所以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那么,这个“大”就是到达的意思。

  三、心:心有多种——一、草木心。二、肉团心。三、精要心。四、缘虑心。五、真如心。

  心,那么,这个“心”是中国话,翻译这个心的、解释这个的有很多。简单讲,这个“心”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精要,精要者圆,最重要的。圆就是说圆满的中道,实相的道理,圆。这个心就像人的心脏,人的心脏一停,人就要死。

  那么,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讲实相,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这个持戒律还是初步的功夫,要把般若悟到实相,才是列为最究竟的,如果一个持戒的人,不会归到悟入实相的道理,那么持戒多福,他有福报。有福报。如果没有无相无不相,实相的道理,持戒是升天,因为没有空一切法嘛。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把般若实相的道理列为最重要的课程,持戒当然很重要,但是以实相的持戒为最重要,所以持戒无持戒相,名真持戒人。那么这个心就像我们人的心脏一样,为百体之要,意思就是道理要合乎中道的道理。

  一、草木心(草心、花心、树心,无情之物),但有生长,毫无作用。

  这个心在世间人来讲,有这个草木心,草也有心、花也有心、树也有心、这也产生一个心字,无情之物只有生长,没有什么作用,草木的心。

  二、肉团心(属生理物质,即五脏六腑之心),但有形质,全无知觉。

  第二个,就是我们生理物质,这个五脏六腑的肉团心,我们的心脏肉团心。只有形质,完全没有知觉的,这是肉团心。

  三、精要心(是一种取喻,如中心、心要等),但取其义,没有实质。

  四、缘虑心,即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对境攀缘,发生分别思虑之妄心也。终日昏昏扰扰,随尘逐境,境现则有,境灭则无,起灭无常,离前色等六尘,此心本无,虚妄不实。正如大海水上之波浪,遇风则起,风静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不过大海水上偶然幻起的一种聚沫现象而已;今此妄心亦复如是,仍不足为吾人之心。

  第三个,叫做缘虑心,那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专门攀缘的,第七意识是专门执著的,缘虑,虑就是思虑的“虑”,一天到晚烦恼这个、烦恼那个,我们无量亿劫以来,生老病死,来作为生死的题材,就是这个缘虑心。这个缘虑心来自於多种的:第一、缘虑心就是对真理不能透视,妄想颠倒所产生的,第二、为欲望多驱使,第三、对死亡恐惧,所以交织成现在以及未来对死亡的恐惧,变成我们的缘虑心。而且众生又是莫可奈何,因为他没有碰到佛法,没有碰到佛法,今生今世的生命,就完全掌握住在过去的习气当中,过去的习气,一直存留到今生今世,他虽然学佛,道力不强,没有开发本来自己的面目,没有真正自己的东西,没有真正自己的东西,见到境界他就会转,他见到境界就会转,佛是随缘不变,众生是随缘就变,随缘就变,随缘就变,所以这个缘虑心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

  第四种心,叫做精要心,就是用比喻的,譬如说一个木板画个圆圈,那就是个中心,高雄市的中心在那里啊?比喻这个精要心,这是比喻的心。所以我们已经讲过,草木心;二、肉团心;第三、缘虑心,第四、精要心。

  以上所说四种心,除借喻精要心的意义之外,余者皆非本经所取,其所取者,即第五真如心也。在各部佛经里面差不多都有说明它的所在,可是立名却不一样,名虽异其义则同。《涅槃经》谓之“常住佛性”,《楞严经》谓之“妙真如性”,《华严经》谓之“一真法界”,本经谓之“实相”,禅宗则呼之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儒家则称为“理性”、“明德”、“良知”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现在单就真如心来讲:无妄曰真,不变名如。此真实常住不变之心,即吾人现前一念灵知之性体,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没有什么生死烦恼,离诸迷情妄相,无诸尘劳垢染(贪嗔等劳乱身心。(烦恼心))。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依之而建立。然而,它究竟在那里?像个什么?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无来无去,无方无所,没有踪迹可寻,不是言语可指(以上答住处之问,以下答形状之问)。净裸裸,赤洒洒,无形无相,无声无臭,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不可以大小名,也不可以有无称。若言其大,微尘不能入,若言其小,虚空不能容(正如儒家所谓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若言其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言其无,灵灵觉觉,应用周全(以上是明无像可取,以下是明无处不是)。所谓“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天地运物流转无常。)”。见色闻声大用现前,穿衣吃饭承渠恩力。古人说:“要见本来人,直下须亲荐,日用寻常中,不隔一条线”(本来人是谁?就是现在所讲的常住真心,它每日与我们相亲相近,须臾不离,可惜大家当面错过)。虽寂然不动,却感而遂通,应物随缘,自在无碍,竖则从古至今,以及将来,横则四方四隅,以及上下,无时不遍,无处不普,乃诸佛所同证,众生之本具,诸佛悟之而成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众生迷之而成三道。(烦恼道、业道、苦道。)但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终日迷而终日不离乎此,当日悟而当日亦无所得。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为迷悟所依,不为迷悟所转(如水随寒气之缘,则结为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即未溶时,何尝非水,冰水虽是异名,其湿性原是一体,虽有迷悟之殊,真心总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就是真心的一种奥妙的动态!大家现在有没有认识到它呢?古人说:“我有一个主人翁,从来不与我见面,问它毕竟是谁,不施一言回答。大家要知道他像个什么?不长不短,非青非白,大家若要见他,开目也是,闭目也是!乃至语默动静无不皆是!”诸位,如果尚未会得,则请向这部圣典里极力参寻,于一念未起,一物未对,正恁么时,湛湛寂寂,历历明明处,讨个消息!

  古德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华严》云:“三界诸法,唯有心故”。又云:“应观法界性(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一切唯心造(一切诸法,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是谓唯心,亦云唯识,心者集起之义,集起诸法故云心,识者了别之义,了别诸法故云识,同体异名也。)”。《楞严经》云:“万法所生,唯心所现”。此心乃生佛之本体,万法之根源,所谓实相般若即此,观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离此;修因修此,证果证此,念佛念此,参禅参此,听经听此,乃至行住坐卧何尝非此。可惜众生被无明烦恼所蔽不自觉知,妄执六尘缘影以为心,起惑造业,枉受生死,要是我们不被所迷,能够认识这个——真心,则与佛无二无别。所以本经处处显示,层层阐发,无非要吾人亲证此心。

  天台约六即判释此心。六即:一、理即心,二、名字即心,三、观行即心,四、相似即心,五、分证即心,六、究竟即心。

  一、理即心者: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唯被三惑烦恼所蔽,以致埋没不见,只是理具而已,不见不闻。二、名字即心者:闻经听法,或蒙知识开示,骤然知有此心,为一切众生之本具,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然而只是知名而已,未曾实证。三、观行即心者:由闻名后,即起观照修行,时时参究这个,所行与所证(真心),默然相应。四、相似即心者:精进不已,观行工夫得力,渐与实相相近,本地风光依稀仿佛。五、分证即心者:由观照力,工夫成熟,能够分破无明,去一分烦恼,证一分实相,虽属证悟,尚未彻本穷源。六、究竟即心者:烦恼毕竟断尽,圆证实相般若,此即究竟即心。本经目标即在要吾人证此究竟即心也。

  此外还可约比喻解释:“心”,谓中心,心要之义。“中心”,如一国之中心,一城之中心,乃至任何一事一物都各有其中心。“心要”,就是精要,谓一切事理之纲领宗要,能得此心要,则一切皆可贯通。意思是说,此经乃是全部般若经的中心,认识此经,便可认识全部般若圣典,虽寥寥二百余字,却能总持一切,于大部精要奥旨都收摄无遗,确为六百卷大般若的中心重要经,故以心经名之。换言之:般若心经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中所不摄的经,是集合诸部般若的精要心髓而成,所以叫做心经。正如人之一身以心为总要机关。若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要经》,则格外明了矣(按《连珠记》曰:“不空三藏译云:菩萨白佛言,我欲于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智慧广大包含诸法。)般若波罗密心”。据此则心字即指心要也。)

  兹再将般若波罗密多与心七字合拢来讲,亦约二义释之:能够依照“般若”而修可以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亲证“真心”,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实相“般若”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真心”(涅者不生,槃者不灭,真心即不生不灭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以上约涅槃义)。其次,能依“般若”真实修行,便可圆满证到“究竟”即“心”(如但修空观证一切智,见相似即心,修假观证道种智,见分证即心,都算不上究竟,能圆修三观,圆证三智,见中道实相,亲证“究竟即心”,始可称为究竟),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又证到“般若”之“究竟”,即是实相,实相即吾人常住不变之真“心”。所谓智慧到了究竟之时,即是彻证真心本体,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此约究竟义)。

  以上心字讲完了。别题竟。

  第五、那就是真如心。那就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课程,真如!…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