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真”就是不假,“如”那当然就是不变、不动。那么,真如意思就是说,我们远离颠倒梦想,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真正的东西,如就是不变的东西。我常常用一种比喻,因为我过去喜欢看电影,我一生一世最大的嗜好,就是很喜欢电影,看电影。当然很穷,也没什么金钱常常去看电影,不过如果你问我说:我的兴趣是什么?我喜欢看看那个导演的手法是什么?所以我在讲经说法也常常用电影来比喻,譬如说我们看到这个电影,看到可怜的会哭啊,有一种人慈悲心、怜悯心比较重的。如果演喜剧的就会笑,哈哈大笑;那么演淘金的,就会让你起贪:哇!这么多金银珠宝!电影怎么演就很逼真。还有像“火烧摩天楼”啊,这是很恐惧的,这个灾难片。一直演,演到最后,电影一结束,就剩下一块荧幕而已,什么都没有,了不可得!我们众生,自己扮演一个主角的角色,认为这个地球是随他而转的,人都是会幻化成自己是宇宙的主宰者,他不晓得是缘生缘灭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刚愎自用,骄傲、狂妄、自负,认为这个地球是随他而转动的,这个地球是为他而生存的,他扮演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主角的岗位,正因为有这种心,所以我们用执著妄想心,然后看出去的,就像我们在看电影的荧幕,而你演的就是里面其中一个角色。殊不知,我们所演的任何一个角色,看到最后就是一块白布而已,里面也没有所谓的生老病死;也没有所谓的灾难;也没有所谓的可怜的;也没有所谓的鬼怪的,看到鬼片晚上就不敢睡觉。我们颠倒、梦想,认假为真,正因为我们没有真如心。我们有真如心透视著强烈的智慧,超越的这种智慧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会让你动到这个念头的。我常常用这样比喻,比如说我今天我去舞厅,我去看人家跳舞,当然我是不跳舞,我去舞厅,我就这样坐著,也喝咖啡,然后就坐在那个地方看他们跳,你说我们怎么会迷惑颠倒呢?怎么迷呢?因为你内心已经很清楚这个是生灭法的东西,你化妆,化的,这个女孩子化得再漂亮,晚上睡觉也会流口水。这个电灯只是蓝色、绿色的闪光,这个会破坏我们的眼睛的。然后这个四声道音箱轰隆隆的,超过七、八十分贝就会震耳欲聋,就会伤害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在错觉当中(做了),像我们这样子的心境到那种场合去,你叫我们怎么样迷惑呢?怎么去颠倒呢?你说如何颠倒起呢?因为一看就知道这是假的东西,你从那里颠倒呢?这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或是打牌,打几天几夜不吃饭;喝酒喝到胃出血,你没有这样会死吗?所以一个学佛人的快乐,不是说你世间人的喝酒、打牌、玩女人、跳舞可以比的,没有!
我不必搞这一些,我这样坐着就非常舒畅,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拥有真正的生命。我整天在房间里面,我也不会觉得无聊啊,我也不会找人说:你跟我讲讲话好吗?我一个人好难过!我一天到晚,像我昨天看书,昨天十二点半睡觉,三点多就起来,我就看观无量寿经就看到六点多,整个晚上没睡觉,我觉得很快乐啊!是不是啊?我不需要伴侣,我整天关在房间里面,看大藏经,也不会说:你坐在我旁边帮我一起看。神经病!我也不会有这种心态。那么,因此学佛就是一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学习在二十四个小时里面,就能够不籍任何的依靠,而当下就是解脱,不籍任何的依靠,我们人,你依靠这种东西,将来就会是这种东西让你失望和痛苦的,你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我这一句话体会了十多年了,你依靠某一种东西快乐,你就必需靠,这种东西就会让你痛苦,不要!学佛不要,学佛不需要。所以有很多人就看师父整天在看书,都在用功,奇怪也没有什么说需要很多的伴啊,没有!我们不需要这样子,因此这个真如心不要说全部显现,你只要懂得这个运用,那一种生命观、那一种智慧,而且那一种烦恼,你们现在想要烦恼,你都不晓得你要烦恼什么?你要烦恼什么?你既不怕死,最重要的不怕死,那你烦恼什么?所以我常常讲,我常常讲啊,我们去地藏殿里面,看看那个死人的骨灰啊,看的都是十几岁就死了,或二十几岁,我今天活到三十九够本了!够本了!其它生命都是多的,多的就拿出来贡献给佛教啊。所以我不觉得我现在在贡献佛教,因为我这个是多余的嘛,对不对?多余的生命嘛,因此我们要是悟到真如心,你随时都会回光返照,而且安住在最安详、最知足的生命观里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真如心。
四、经(佛所说的教法):此是通题。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姤路,或云素坦缆,译为契经。此方好略,故但称经。所言契经者,契就是契理契机的意思。谓上契诸佛之心理(一切言教皆从佛大悲心流出来的),下契众生之机宜(一切言教无非应众生的机宜而说的)。契理则称为正道,而没有邪倒错谬,契机则巧被根性,而能令人信解受持。若但契理不契机,则同世典俗训,若但契机不契理,就像渔歌樵曲。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具有契理契机的,故以契经称之;同时也是一种拣别与其他世典的不同。以上乃就通途而言,若别约本经则谓上契般若实相之理,下契解空无我之机。按《杂阿毗昙心论》则明五义:一、出生(出生一切诸法故);二、涌泉(义味无尽如源泉滚滚);三、显示(阐发一切义理故);四、绳墨(辨别邪正曲直故);五、结鬟【(鬘(植物)末利之译语)】(义理连贯没有散乱故)。兹约贯、摄、常、法,四义释之:“贯”,谓贯串佛所说的一切教义令不散失,如以线贯珠一样(佛的言教若无结集成经,怎能流传千古不失)。“摄”,谓摄持所应度的众生令不堕落,如摄提小孩一样(佛所说法无非要救度众生使不堕落)。佛已灭度二千余年,我们尚能够得闻正法,皆贯串、摄持之力也。“常”,则历诸万世而不易。“法”,则推诸四海而皆准。换言之:万古不变其言,谓之常(佛的言教至真至正,最能觉世觉人,故能万古不变其言)。天下同遵其道,谓之法(佛的言教至善至美,极为契机契理故能令天下同遵)。正因其契理故,所以能流传万世;正因其契机故,所以能垂范天下。因为佛教的理论极圆满而广博,故能够不限时代——时不论古今(二千余年来极为一般学者所崇尚此即万世不易之表示),不限地域——地不分西东(差不多全世界皆有佛教了,此即天下同遵之表示)。说一句简单话,经就是真理,持有普遍妥当性,与思惟必然性,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适应的东西叫做真理,这就是经。又经者行也,修也,一切贤圣皆依之而修而行。若单就本经而言,即是体悟性空,求证实相的人所应修应行之经。又经者径也,乃成佛作祖所应经由之路径。若单约本经而言,即是由生死此岸,而到达涅槃彼岸的捷径。若就广义来说:约理方面,则凡宇宙诸法,法尔(尔此也,谓不构造,其法自如此(自然也)。)如是之如实之相,不违谬于实相之学说者无不是经。约事方面,则凡人生正行,经常大法,乃至常道,法制所不可易者,也莫不是经。《华严经》说:“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则经义之广可知。
(以上皆是说明经的意思)
按佛所说一代言教,综合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现在所讲的是经藏所属,不是律,又不是论,故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附释】按“修多罗”,正译为线,印度古时以贝叶记录佛语(如我国古时,用竹简记载文字一样),用线穿之,编制成册,使不散失,以流传后世。因为佛所说的一切言教,由有结集的人,编集起来,所以佛法才能流通迄今不灭;正如线之穿珠不令散失一样,故以线称之。可是中国的习惯上,不贵视线,尤其是我国在来的圣人——孔子、孟子等,所说的言教都称为经,为顺此方习惯和一般心理,故特译为经,而加一契字以拣别之。其实,经与线名虽异而义则同,皆是贯穿的意思。按说文的解释:直线为经,横线为纬。又线以贯华,经以持纬,似此则经与线的性质是同,不过为习惯上所分别耳。
兹再将“般若波罗密多心”与“经”八字总合起来讲,约四义:一、此经是说明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出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亲证真“心”的一部“经”典;二、此经是修成“智慧”“究竟”彻见真“心”的一部“经”典;三、此经乃为全部“般若”经中最“究竟”的中“心”重要“经”;四、此经是一切诸佛菩萨依之而证“究竟”“涅槃”的一部中“心”重要“经”(本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总之,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得到“究竟涅槃”,故般若之下有波罗密多四字。又因得到“究竟涅槃”即能亲证真“心”,故波罗密多之下有一心字。般若要怎样修才能得到究竟涅槃,亲证真心?当依照“经”中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学,故般若波罗密多心之下有一经字(以上是由般若二字解释下来)。其次,依照“经”中所说的道理去实地真修,即能明“心”见性,故经字之上有一心字。既证真“心”,自能了脱生死,得到“涅槃”不生不灭之“彼岸”,故心字之上有波罗密多四字。然而要达到“涅槃彼岸”当藉重“般若”之功力,故波罗密多之上有般若二字(以上是由经字解释上去)。
按经题八字,义有四对——通别一对,能所一对,法喻一对,因果一对。
一、通别:般若波罗密多心七字是别,与他经不同名故;经一字是通,部部同称为经。二、能所:经中全部文字为能诠,般若波罗密多心七字(般若是观照妙行,波罗密多是证果归处,心是实相理体),为所诠(诠者含也,譬如一玻璃瓶,内贮清水,瓶为能贮,水为所贮;能诠,所诠之义就是这样,亦可作显字解)。三、法喻:般若是法,波罗密多是喻。四、因果:般若二字为因,波罗密多与心五字是果。
【合释】这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脱烦恼的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波罗密),而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