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真”就是不假,“如”那當然就是不變、不動。那麼,真如意思就是說,我們遠離顛倒夢想,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真正的東西,如就是不變的東西。我常常用一種比喻,因爲我過去喜歡看電影,我一生一世最大的嗜好,就是很喜歡電影,看電影。當然很窮,也沒什麼金錢常常去看電影,不過如果你問我說:我的興趣是什麼?我喜歡看看那個導演的手法是什麼?所以我在講經說法也常常用電影來比喻,譬如說我們看到這個電影,看到可憐的會哭啊,有一種人慈悲心、憐憫心比較重的。如果演喜劇的就會笑,哈哈大笑;那麼演淘金的,就會讓你起貪:哇!這麼多金銀珠寶!電影怎麼演就很逼真。還有像“火燒摩天樓”啊,這是很恐懼的,這個災難片。一直演,演到最後,電影一結束,就剩下一塊熒幕而已,什麼都沒有,了不可得!我們衆生,自己扮演一個主角的角色,認爲這個地球是隨他而轉的,人都是會幻化成自己是宇宙的主宰者,他不曉得是緣生緣滅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剛愎自用,驕傲、狂妄、自負,認爲這個地球是隨他而轉動的,這個地球是爲他而生存的,他扮演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主角的崗位,正因爲有這種心,所以我們用執著妄想心,然後看出去的,就像我們在看電影的熒幕,而你演的就是裏面其中一個角色。殊不知,我們所演的任何一個角色,看到最後就是一塊白布而已,裏面也沒有所謂的生老病死;也沒有所謂的災難;也沒有所謂的可憐的;也沒有所謂的鬼怪的,看到鬼片晚上就不敢睡覺。我們顛倒、夢想,認假爲真,正因爲我們沒有真如心。我們有真如心透視著強烈的智慧,超越的這種智慧在,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會讓你動到這個念頭的。我常常用這樣比喻,比如說我今天我去舞廳,我去看人家跳舞,當然我是不跳舞,我去舞廳,我就這樣坐著,也喝咖啡,然後就坐在那個地方看他們跳,你說我們怎麼會迷惑顛倒呢?怎麼迷呢?因爲你內心已經很清楚這個是生滅法的東西,你化妝,化的,這個女孩子化得再漂亮,晚上睡覺也會流口水。這個電燈只是藍色、綠色的閃光,這個會破壞我們的眼睛的。然後這個四聲道音箱轟隆隆的,超過七、八十分貝就會震耳欲聾,就會傷害到我們的耳朵。我們在錯覺當中(做了),像我們這樣子的心境到那種場合去,你叫我們怎麼樣迷惑呢?怎麼去顛倒呢?你說如何顛倒起呢?因爲一看就知道這是假的東西,你從那裏顛倒呢?這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或是打牌,打幾天幾夜不吃飯;喝酒喝到胃出血,你沒有這樣會死嗎?所以一個學佛人的快樂,不是說你世間人的喝酒、打牌、玩女人、跳舞可以比的,沒有!
我不必搞這一些,我這樣坐著就非常舒暢,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擁有真正的生命。我整天在房間裏面,我也不會覺得無聊啊,我也不會找人說:你跟我講講話好嗎?我一個人好難過!我一天到晚,像我昨天看書,昨天十二點半睡覺,叁點多就起來,我就看觀無量壽經就看到六點多,整個晚上沒睡覺,我覺得很快樂啊!是不是啊?我不需要伴侶,我整天關在房間裏面,看大藏經,也不會說:你坐在我旁邊幫我一起看。神經病!我也不會有這種心態。那麼,因此學佛就是一種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學習在二十四個小時裏面,就能夠不籍任何的依靠,而當下就是解脫,不籍任何的依靠,我們人,你依靠這種東西,將來就會是這種東西讓你失望和痛苦的,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我這一句話體會了十多年了,你依靠某一種東西快樂,你就必需靠,這種東西就會讓你痛苦,不要!學佛不要,學佛不需要。所以有很多人就看師父整天在看書,都在用功,奇怪也沒有什麼說需要很多的伴啊,沒有!我們不需要這樣子,因此這個真如心不要說全部顯現,你只要懂得這個運用,那一種生命觀、那一種智慧,而且那一種煩惱,你們現在想要煩惱,你都不曉得你要煩惱什麼?你要煩惱什麼?你既不怕死,最重要的不怕死,那你煩惱什麼?所以我常常講,我常常講啊,我們去地藏殿裏面,看看那個死人的骨灰啊,看的都是十幾歲就死了,或二十幾歲,我今天活到叁十九夠本了!夠本了!其它生命都是多的,多的就拿出來貢獻給佛教啊。所以我不覺得我現在在貢獻佛教,因爲我這個是多余的嘛,對不對?多余的生命嘛,因此我們要是悟到真如心,你隨時都會回光返照,而且安住在最安詳、最知足的生命觀裏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真如心。
四、經(佛所說的教法):此是通題。梵語修多羅,或雲修姤路,或雲素坦纜,譯爲契經。此方好略,故但稱經。所言契經者,契就是契理契機的意思。謂上契諸佛之心理(一切言教皆從佛大悲心流出來的),下契衆生之機宜(一切言教無非應衆生的機宜而說的)。契理則稱爲正道,而沒有邪倒錯謬,契機則巧被根性,而能令人信解受持。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同世典俗訓,若但契機不契理,就像漁歌樵曲。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具有契理契機的,故以契經稱之;同時也是一種揀別與其他世典的不同。以上乃就通途而言,若別約本經則謂上契般若實相之理,下契解空無我之機。按《雜阿毗昙心論》則明五義:一、出生(出生一切諸法故);二、湧泉(義味無盡如源泉滾滾);叁、顯示(闡發一切義理故);四、繩墨(辨別邪正曲直故);五、結鬟【(鬘(植物)末利之譯語)】(義理連貫沒有散亂故)。茲約貫、攝、常、法,四義釋之:“貫”,謂貫串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令不散失,如以線貫珠一樣(佛的言教若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千古不失)。“攝”,謂攝持所應度的衆生令不墮落,如攝提小孩一樣(佛所說法無非要救度衆生使不墮落)。佛已滅度二千余年,我們尚能夠得聞正法,皆貫串、攝持之力也。“常”,則曆諸萬世而不易。“法”,則推諸四海而皆准。換言之:萬古不變其言,謂之常(佛的言教至真至正,最能覺世覺人,故能萬古不變其言)。天下同遵其道,謂之法(佛的言教至善至美,極爲契機契理故能令天下同遵)。正因其契理故,所以能流傳萬世;正因其契機故,所以能垂範天下。因爲佛教的理論極圓滿而廣博,故能夠不限時代——時不論古今(二千余年來極爲一般學者所崇尚此即萬世不易之表示),不限地域——地不分西東(差不多全世界皆有佛教了,此即天下同遵之表示)。說一句簡單話,經就是真理,持有普遍妥當性,與思惟必然性,于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適應的東西叫做真理,這就是經。又經者行也,修也,一切賢聖皆依之而修而行。若單就本經而言,即是體悟性空,求證實相的人所應修應行之經。又經者徑也,乃成佛作祖所應經由之路徑。若單約本經而言,即是由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捷徑。若就廣義來說:約理方面,則凡宇宙諸法,法爾(爾此也,謂不構造,其法自如此(自然也)。)如是之如實之相,不違謬于實相之學說者無不是經。約事方面,則凡人生正行,經常大法,乃至常道,法製所不可易者,也莫不是經。《華嚴經》說:“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則經義之廣可知。
(以上皆是說明經的意思)
按佛所說一代言教,綜合爲叁藏——經藏、律藏、論藏。現在所講的是經藏所屬,不是律,又不是論,故名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附釋】按“修多羅”,正譯爲線,印度古時以貝葉記錄佛語(如我國古時,用竹簡記載文字一樣),用線穿之,編製成冊,使不散失,以流傳後世。因爲佛所說的一切言教,由有結集的人,編集起來,所以佛法才能流通迄今不滅;正如線之穿珠不令散失一樣,故以線稱之。可是中國的習慣上,不貴視線,尤其是我國在來的聖人——孔子、孟子等,所說的言教都稱爲經,爲順此方習慣和一般心理,故特譯爲經,而加一契字以揀別之。其實,經與線名雖異而義則同,皆是貫穿的意思。按說文的解釋:直線爲經,橫線爲緯。又線以貫華,經以持緯,似此則經與線的性質是同,不過爲習慣上所分別耳。
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心”與“經”八字總合起來講,約四義:一、此經是說明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出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親證真“心”的一部“經”典;二、此經是修成“智慧”“究竟”徹見真“心”的一部“經”典;叁、此經乃爲全部“般若”經中最“究竟”的中“心”重要“經”;四、此經是一切諸佛菩薩依之而證“究竟”“涅槃”的一部中“心”重要“經”(本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總之,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得到“究竟涅槃”,故般若之下有波羅密多四字。又因得到“究竟涅槃”即能親證真“心”,故波羅密多之下有一心字。般若要怎樣修才能得到究竟涅槃,親證真心?當依照“經”中所說的道理方法去修學,故般若波羅密多心之下有一經字(以上是由般若二字解釋下來)。其次,依照“經”中所說的道理去實地真修,即能明“心”見性,故經字之上有一心字。既證真“心”,自能了脫生死,得到“涅槃”不生不滅之“彼岸”,故心字之上有波羅密多四字。然而要達到“涅槃彼岸”當藉重“般若”之功力,故波羅密多之上有般若二字(以上是由經字解釋上去)。
按經題八字,義有四對——通別一對,能所一對,法喻一對,因果一對。
一、通別: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是別,與他經不同名故;經一字是通,部部同稱爲經。二、能所:經中全部文字爲能诠,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般若是觀照妙行,波羅密多是證果歸處,心是實相理體),爲所诠(诠者含也,譬如一玻璃瓶,內貯清水,瓶爲能貯,水爲所貯;能诠,所诠之義就是這樣,亦可作顯字解)。叁、法喻:般若是法,波羅密多是喻。四、因果:般若二字爲因,波羅密多與心五字是果。
【合釋】這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波羅密),而親證不生不滅之真“心…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