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我一看,哇!整個山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白天陽光一照射,熱到四、五十度,真的是火焰山,但是沒有鐵扇公主,一扇下去就會怎樣,那不是真的,亂寫的,還有什麼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人的想像力實在很厲害。所以說西遊記不是正史了,是裨官野史了,那是隨便寫的小說。翻了七十叁部經,總共一千叁百叁十卷,這不得了了!在翻譯裏面占很大的份量了,世壽六十五歲,也很可惜!玄奘大師活了六十五歲,因爲我們已經講過了,所以在這裏不重複。
丁一:明能觀人
經文,綱甲,底下是講到菩薩法空人我執。第一節,節一就是般若起用,這個般若起這個用,包括二個,實相跟觀照,實相般若,還有觀照般若,實相就是法身德,觀照就是般若德。那麼,實相跟觀照是體用一如,體跟用是一如。蘊相空性,就是五蘊一切相當體即空,五蘊這個“蘊”就是我執,相就是一切,包括一切,五蘊相,色、受、想、行、識,當體即空,所以破我執,顯這個我空,度這個苦厄。所以你不要看這幾個字哦,這個經典如果你會看的話,你就馬上覺悟,原來我們的苦跟災難是怎麼來的,原來就是我執來的,你會不會看經典啊?爲什麼要破我執?因爲只有破我執才可以度苦厄,爲什麼有苦厄?因爲有我執,所以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同學們!如果你要下功夫,就必須在這個地方用功,能舍則舍,能忍則忍,得饒人處且饒人,那麼你的忍辱、你的慈悲、你的施舍心,正因爲你擴展這個真我,除掉這個虛妄的我,起這個智慧的作用,你就不會執著金錢、名利啊,這些放不下的東西。所以破我執可以顯這個我空,可以顯這個我空,就可以度苦厄。
觀自在菩薩(從“觀自在”起至“娑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爲正文,從“觀自在”起至“照見五蘊皆空”句,是明菩薩行深般若,工夫得力的境界),
【分釋】觀自在叁字是別名。菩薩二字是通名。例如“先生”是通稱,某某是別名。先講別名——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觀”,是觀照,即能觀之智(“觀”讀去聲,是了達的意思,不可作觀看解釋)。“自在”是解脫無礙之義。
現在先來講這位菩薩建立名號的所以,然後再來詳細說明“觀”和“自在”的意思。這位菩薩怎樣叫觀自在,又名觀世音?先解釋觀音聖號,其義有二:一約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二約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一、因中自利:是說這位菩薩在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對于成佛之位爲果地或果上而名又因于地也。)修行的時候,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背塵合覺,思維修習,而入叁摩地(正定),故能聞聲不循聲,謂聞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分別,能夠反聞自性,不被聲境所轉,得到耳門圓通,所以稱他爲觀世音。這是依《楞嚴經》解釋的(詳見菩薩自陳圓通文)凡夫依識成妄,由耳根對聲境而起耳識,循聲流轉,因而生起貪嗔之惑,這叫做妄聞。菩薩稱性起智,從耳根聞性聞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分別所聞之聲,但起觀照能聞之性,此即“反聞自性”,于是不起貪嗔之惑,這叫做真聞。《楞嚴經》六雲:“我從耳門圓照叁昧(叁摩提,叁摩帝,譯言定,心定于一處而不動。)……得叁摩提……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以上雖然但就觀音立名的理由而言,若詳細來說,菩薩觀聽圓明,得大自在,能夠觀空不著空,觀有不住有,根塵俱消,空有無礙,那又何嘗不可稱爲觀自在的呢?《楞嚴經》所謂:“由我聞思,脫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也,此六境從眼等六根入身以染汙淨心者。),如聲度垣,不能爲礙”,這可爲表顯自在的明文。
二、果上利他:謂菩薩以大悲故,凡世間一切衆生,遇有災難之時,能夠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智照無遺,一觀便知,即時起大悲心,尋聲赴感,無求不應,無苦不拔,所以稱爲觀世音菩薩。這是依《法華經》解釋的。《法華普門品》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以觀察衆生苦惱,隨機往救,悉皆度脫其苦難,使之獲到解脫安樂(自在),這又何嘗不可以觀自在稱之。菩薩這個聖號——觀音,確爲根據上面的兩種事實,因中自利,果上利他,而建立的。這裏有要注意的就是:“觀”爲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能觀之智無論約因中約果上都是一樣的,那所觀之境就不同了。因中修行的所觀之境是指能聞聲音之聞性,果上利他的所觀之境,是指世間一切苦惱衆生稱念菩薩求救之聲音,這是不可不知的。(又通常則略稱爲觀音菩薩者?因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去“世”字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之。)
要知道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然要有自他兼利才不違背菩薩的宗旨。那末從自利方面觀之,同時必不忘利他工作;從利他方面觀之,同時亦必不遺自利功德;能夠這樣才配稱爲菩薩。所謂菩薩修自利功德,正爲著要做利他事業;做利他事業,亦正爲著莊嚴自利功德。據此則上面約《楞嚴經》明菩薩修行自利,同時亦必具有利他功德在焉。故《楞嚴經》雲:“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因爲我不是自己去觀聽世間的聲音。我是以觀智去觀聽而得證圓滿通達真理的緣故,所以能令那些十方世界的苦惱衆生,一心稱念我的名號時,我就會聽到他們的叫苦之聲,而救度他們使他們得到真正的解脫。)……救護衆生,得大自在”。這便是顯示利他的一種明文。至于約《法華經》明菩薩利他大用,同時亦必具有自利功德在焉。因爲菩薩志在求成無上佛道,無疑地要以嚴土度生爲目標,不度衆生,根本就沒有成佛的希望。此則菩薩之利他,也就是自利。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即此意也。
其次觀自在這個聖號,特別是根據本經,依菩薩修證工夫而建立的。因菩薩行深般若,能以甚深勝慧,照見五蘊身心空寂,度脫一切苦厄,得大解脫,自在二字由此得名。菩薩的自在妙用,純然由于照見蘊空所得來的。何以故?以其能了達五蘊虛妄不實,所以不生執著,不被所轉,因而獲到解脫自在,故本經以觀自在菩薩稱之。怎樣一般都稱此位菩薩爲觀世音,而不稱觀自在呢?良以這位菩薩與閻浮衆生特別有緣。隨類現身,尋聲救苦,這是他曆劫度生的悲願,因此觀音聖號來得格外普遍,同時也可說是這位菩薩的悲心救苦,利生事業之深入人心的一種表征。以菩薩有大智故,于一切事理悉皆通達無礙——自在;有大悲故,能夠隨類現身,尋聲救苦——觀音。以上建立名號的道理略爲講完。現在來解釋觀,它的內容有叁種:即空觀,假觀,中觀。什麼叫空觀?簡單來說:用般若智,先觀一切外境,皆是緣起假象,當體即空,本非實法。次觀自身四大假合,終歸壞滅,離四大之外本無實我,其次再觀六識妄心,生滅無常,離根塵之外,本無自性。什麼叫假觀?用般若智,觀一切境,雖體達空義,而不廢緣起諸法,能夠應物隨緣,于一切境上不生執著。什麼叫中觀?用般若智,觀一切法,皆是中道,徹證性相(性者法之自體,在內不可改易也。相者相貌,現于外可分別也,則無爲法爲性,有爲法爲相,而有爲、無爲皆有性相。自體雲性,可識雲相。)不二,色空不異之理,不取不廢,圓融無礙。總之空觀不著一切法(知諸法無性),假觀不舍一切法(達諸法如幻),中觀圓融一切法——雖不著而同時不舍,雖不舍而同時不著(了諸法非有非無,不生不異)。觀自在菩薩,就是由這叁觀而得到自在的!
其次自在亦有叁種:一、觀境自在,是說菩薩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圓通無礙。二、觀照自在,菩薩在修般若觀照時候,能夠當下不待尋思直捷徹底照見五蘊皆空,而沒有一些間隔或障礙,明明了了,親證實相(這觀照自在的道理,例如善講演者,當其在演講時候,對于語言方面能夠暢說無滯,對于理論方面,都能一一盡致發揮,因之稱爲演說自在(喻觀自在菩薩)。至于初學習講演的人,那就不如是了,可以預想到他,當在講演的時候,無論語言和態度方面,一定是會處處感覺到不自然——一身顫抖,語言羞澀,層次錯亂,這就是有障礙而沒有自在的工夫(喻權教菩薩)。因其所修的觀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詣,所以稱之爲觀自在,假如權教(藏、通、別之叁教爲權教。)菩薩,它所修的觀照工夫根本就稱不上自在二字的了。)叁、作用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親證法身本有,從體起用,一切神通作業皆得自在,能隨緣赴感,分化無礙。又自在即指“自”性常“在”不變(菩薩由觀照般若證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乃萬古不變,曆劫常在,常在即實在也。五蘊幻妄是不實在,唯此真如自性方爲實在故)。謂菩薩修習深妙般若,親證“自”性常“在”之理,而得成覺悟之人,故以觀自在菩薩稱之。又自在而雲觀者,正顯示菩薩的自在是由般若觀慧而得來的。總上解釋自在道理,不出體用二義;前叁說——觀境,觀照,作用,是屬用方面的(“觀境”是明所觀之境自在,“觀照”,是明能觀之智自在,此二屬智,屬因,屬自利。“作用”,是明度生自在,屬悲,屬果,屬利他)。後一說——親證自性常在,是屬體方面的。前之觀智修習無非要證這個——自性常在;後之悲心度生又莫不根據這個。以上別名——觀自在,的意思講完了。其次再講通名——菩薩。
菩薩二字是梵語,具足應雲菩提薩埵,因我國好簡,略去二字(第二提字及第四埵字),但稱菩薩。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合言之爲覺有情(有情就是衆生,舊譯衆生,新譯有情。衆生則連無情之生植物亦兼含在內,實不及有情二字較爲確切。凡有知覺——有精神活動者,皆名有情,謂有情識、情見、情愛等的意思,指人及一切動物——凡有生命者都赅括在內。今單就人類而言,覺有情就是覺悟的人),即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有情”以覺他;換言之,以“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