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提”佛果爲上求,“薩埵”有情爲下化(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爲所度之生),故稱菩薩。據此則做菩薩的基本條件是不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上求佛道是智慧的追求,理性的了徹;下化衆生是福德的培植,素行的修持。前者是智,屬于理爲自利;後者是悲,屬于事爲利他。總之有上求佛道的精神,下化衆生的責任,具足慈悲智慧,能夠自他兼利,這才配稱菩薩的資格。詳細來說,當約叁義:一、自利——自覺,謂菩薩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在迷的有情)。又一說:菩薩能分證如來“覺”道,然而尚“有”微細“情”見未盡,就是等覺菩薩,尚還有一品生相(未起之有爲法生于現在之法也。)無明未斷,雖“覺”而尚“有”“情”見,故稱覺有情(此處覺字是指菩薩自覺,有情是指菩薩自己)。二、利他——覺他,謂菩薩不但自己覺悟就算了事,尚能以大悲心于生死苦海中去開“覺”這一群在迷的“有情”,使之同歸覺道,同得解脫,即“以斯道覺斯民”的意思,故謂之覺有情(此處“覺”字指覺他,有情指一切衆生)。叁、自他兼利——自覺覺他,謂菩薩廣修六度萬行,在希望成佛,要成佛,不得不廣度衆生,所以菩薩是上求佛道之“覺”(自利),下化“有情”之迷(利他),故以覺有情稱之(此處覺字指佛道,有情仍指一切衆生)。菩薩是具足以上叁種意義的。吾人如果有此志願——上求下化,實行做到徹底即是菩薩,根本是任何人都可以做菩薩的,只要我們有上求下化的志行就夠了。(本經,照見蘊空句是“智”的作用,度苦厄句是“悲”的作用;此爲菩薩“悲智並運”的一種表示。又蘊空句明“無我”,是屬修行方面——自利;度苦句明“大悲”,屬救濟方面——利他。此亦系表示菩薩之無我大悲,自他兼利的意思。)

  【合釋】這位聖者,能夠“觀”察諸法實相之理,得大“自在”,不爲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迷苦衆生,具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叫做觀自在菩薩。

  丁初明能觀人竟。

  “觀自在”是站在自利的角度翻譯的,觀自在就是自觀自在,他能夠觀照內在的虛妄,而悟出真實的本性,他能隨緣,所以他自觀自在,我們是不能觀,也不能自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觀自在菩薩,我們不能利益自己,是因爲我們沒有觀,沒有回光返照,沒有觀照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自在,我們常常爲了不必要的事情,徹夜難眠;爲了芝麻小事情夫妻沖突;爲了微不足道的去起爭執,我們不能自在,正因爲我們有我、我執。菩薩觀照五蘊皆空,當下就得自在,破除我執。“觀自在”是站在自利的角度翻譯的,而站在利他的角度翻譯的,叫做“觀世音菩薩”,觀察世間的音聲,困苦而去救度他,叫做觀世音菩薩,這是站在利他的角度的。所以觀自在也好、觀世音也好,都是同一個人,都是同一個人。梵語數種翻來,有觀自在、有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觀”就是納音爲聞,聽這個音聲,達理爲觀,通達無我的道理,通達無生的道理。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從以前到現在就有很多很多人,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我敢說沒有一個不感應的,到目前爲止,沒有一個不感應的了,真的!除了那一次我買那愛國獎券,壓在菩薩的墊下一直請他幫忙讓我中獎,除了那一次沒有中獎,很不慈悲以外,其實都是很慈悲,因爲那時候沒有錢,去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啊,壓在觀世音菩薩的屁股底下,請他幫忙啊,給我中二十萬,結果沒有,那一次他很不感應。奇怪!這個賭博就不太感應的了,要是求什麼病苦啊,或者是引導啊,這就很感應了!很感應了!當然在我的身上也發生幾百次了,無數次了,無數次了。所以我從現在絕對不動搖一個念頭,對佛菩薩是百分之一百萬的。他叫我:慧律法師!你不要到極樂世界來。那也不可能的了!你講:我也是要去啊,對啦!他現在叫我不要去,我也要去,就這樣子,你看我下多大的決心。現在要不要去不是他的決定,對不對?他叫我不去,我也是要去,你怎樣?你菩薩怎樣?打架嗎?意思就是說,我們對佛菩薩,學習到這種程度的人,堅持,這個就是淨土法門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必定往生!誠,至誠懇切的深信佛菩薩,身心不動搖,把至誠心、堅固不壞的心,來回向發願,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到極樂世界去。

  所以我說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我還沒有說一生一世去殺牛呢;去殺人、放火、去擄人、勒索、綁票呢,沒有壞到那個五逆十惡,沒有壞到這樣子的,我怎麼不會往生呢?我從來沒有懷疑!從來沒有懷疑!我才不會像一般人念一念:我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你自己講的,五逆十惡罪,臨命終都要接引他,何況我?對不對?我昨天淩晨看觀無量壽經的這個注解,他寫的中品下生、中品中生,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從來沒有聽過佛法,只要臨命終的人,把大乘經典的經題念給他聽,他深信不疑,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下生哦,就是他從來沒有聽過佛法,你幫他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啊,你就念給他聽,他說:恩!好!就往生極樂世界了。easy;easy;e開頭的,d開頭的就麻煩了,difficult就麻煩了。所以要往生並不困難,你不要把往生極樂世界看得很困難,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看得很簡單,你看得很簡單,你就不修行了,對不對?我講簡單是鼓勵你那些自卑的人,我不會往生、我業障深重,我還做那麼多的惡事,怎麼樣啊……鼓勵自卑的人。講沒有那麼容易往生,就是警告那些狂妄的人,就不修行,師父講得那麼簡單,那臨命終再念十句不就好了嗎?真的!你怎麼死的你怎麼知道?有時候你去爬山,一腳踩空了,掉下去山谷裏面,連念佛的機會都沒有,對不對?人怎麼死的你也不知道啊?

  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此深字可通上下:通上則謂之功行造詣之深,揀非行淺也;通下則謂深妙般若,揀非淺般若也),

  【分釋】行是觀行,功行,指修行方面說(行,有小乘行——修四谛,十二因緣求證羅漢,辟支佛果者謂之小乘行。大乘行——修六度萬行,普度衆生,求證佛果者謂之大乘行。漸次行——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覺、妙覺、次第修習者謂之漸次行,亦名遍成行。圓頓行——依圓教法門于諸位中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行,此爲圓行亦名頓成行。行深般若是屬這一門的)。深對淺言,是表示功行的超越。如修“人空般若”(亦名共般若),但破我執,未破法執,但見于空不見不空,這是聲聞、緣覺及不但見權教菩薩所共修的,叫做行淺。修“法空般若”(亦名不共般若),既破我執,又破法執,空,又見不空,以至空空,如是則叁惑圓斷,二死永亡,證入中道實相第一義空,這是大乘菩薩所獨修的,名爲“行深”。又因所修之觀有空、假、中叁種之不同,以及析空觀(滅色取空),體空觀(即色是空),次第叁觀(從析空觀起至一心叁觀),一心叁觀(即析空觀是實相,乃至次第叁觀亦實相)的差別。如但修空觀,或假觀,乃至次第叁觀是不可名深的。菩薩能夠圓修一心叁觀,照了一境叁谛,境智一如,能所雙忘,頓證實相般若,真心本體徹底現前,所以稱爲“行深”。複因般若有叁:“文字”僅屬開解方面,“觀照”只是修行部分,唯“實相”才算親證境界。前二——文字,觀照,是淺;後一——實相,是深。又一說:二乘轉五蘊成五分法身(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爲叁身中之法身:一、戒,謂如來口意叁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叁、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系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叁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爲行淺般若【注一】,大乘轉五蘊成叁德爲“行深般若”【注二】。至于般若智亦有叁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上面所說的叁觀是能觀之智屬因,般若的叁智是所證之智屬果。修空觀成即證一切智斷見思煩惱,假觀成即證道種智斷塵沙煩惱,中觀成即證一切種智斷無明煩惱;若但證一切智,或道種智謂之行淺般若,能圓證叁智,即是“行深般若”。其次如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證有余涅槃,是一種行淺波羅密,夠不上行深二字。能斷無明煩惱,滅變易生死,證究竟涅槃,這才配稱爲“行深波羅密”(波羅密,譯爲到彼岸,是譬喻涅槃已如前釋)。今是大乘菩薩,修不共般若,依一心叁觀,證一體叁智,斷無明煩惱,得究竟涅槃,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

  時指菩薩修行甚深般若工夫得力之時。亦即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之時;亦即寂照不二,觀聽圓明,自在無礙之時,亦即萬緣俱寂,無證無得之時;亦即能所雙忘,境智不分,實相般若現前之時,(《大般若經》雲: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如是等一切分別,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分別故)。菩薩成就如是甚深般若功行,可謂無處不是般若,無時而非般若!願行者無失其時!(這裏要注意的“時”勿作菩薩正在修習甚深般若時解。因爲此句是連貫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句爲一段,其意是說菩薩修習般若,成就功行甚深之時,故能“照見五蘊皆空,而度脫一切苦厄”,如作正在修般若時解,則不在修習般若時,能否照見蘊空,度一切苦厄,則成問題了)。

  【合釋】聖者觀自在菩薩,修習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極點,證到究竟涅槃(彼岸)的時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丁二明所修行竟。

  底下,行深般若,這字打相反了,行深般若…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