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方,我一看,哇!整个山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白天阳光一照射,热到四、五十度,真的是火焰山,但是没有铁扇公主,一扇下去就会怎样,那不是真的,乱写的,还有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人的想像力实在很厉害。所以说西游记不是正史了,是裨官野史了,那是随便写的小说。翻了七十三部经,总共一千三百三十卷,这不得了了!在翻译里面占很大的份量了,世寿六十五岁,也很可惜!玄奘大师活了六十五岁,因为我们已经讲过了,所以在这里不重复。

  丁一:明能观人

  经文,纲甲,底下是讲到菩萨法空人我执。第一节,节一就是般若起用,这个般若起这个用,包括二个,实相跟观照,实相般若,还有观照般若,实相就是法身德,观照就是般若德。那么,实相跟观照是体用一如,体跟用是一如。蕴相空性,就是五蕴一切相当体即空,五蕴这个“蕴”就是我执,相就是一切,包括一切,五蕴相,色、受、想、行、识,当体即空,所以破我执,显这个我空,度这个苦厄。所以你不要看这几个字哦,这个经典如果你会看的话,你就马上觉悟,原来我们的苦跟灾难是怎么来的,原来就是我执来的,你会不会看经典啊?为什么要破我执?因为只有破我执才可以度苦厄,为什么有苦厄?因为有我执,所以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同学们!如果你要下功夫,就必须在这个地方用功,能舍则舍,能忍则忍,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你的忍辱、你的慈悲、你的施舍心,正因为你扩展这个真我,除掉这个虚妄的我,起这个智慧的作用,你就不会执著金钱、名利啊,这些放不下的东西。所以破我执可以显这个我空,可以显这个我空,就可以度苦厄。

  观自在菩萨(从“观自在”起至“娑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为正文,从“观自在”起至“照见五蕴皆空”句,是明菩萨行深般若,工夫得力的境界),

  【分释】观自在三字是别名。菩萨二字是通名。例如“先生”是通称,某某是别名。先讲别名——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是观照,即能观之智(“观”读去声,是了达的意思,不可作观看解释)。“自在”是解脱无碍之义。

  现在先来讲这位菩萨建立名号的所以,然后再来详细说明“观”和“自在”的意思。这位菩萨怎样叫观自在,又名观世音?先解释观音圣号,其义有二:一约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二约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一、因中自利:是说这位菩萨在因地(修行佛道之位也,对于成佛之位为果地或果上而名又因于地也。)修行的时候,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背尘合觉,思维修习,而入三摩地(正定),故能闻声不循声,谓闻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能够反闻自性,不被声境所转,得到耳门圆通,所以称他为观世音。这是依《楞严经》解释的(详见菩萨自陈圆通文)凡夫依识成妄,由耳根对声境而起耳识,循声流转,因而生起贪嗔之惑,这叫做妄闻。菩萨称性起智,从耳根闻性闻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分别所闻之声,但起观照能闻之性,此即“反闻自性”,于是不起贪嗔之惑,这叫做真闻。《楞严经》六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心定于一处而不动。)……得三摩提……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以上虽然但就观音立名的理由而言,若详细来说,菩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能够观空不著空,观有不住有,根尘俱消,空有无碍,那又何尝不可称为观自在的呢?《楞严经》所谓:“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从眼等六根入身以染污净心者。),如声度垣,不能为碍”,这可为表显自在的明文。

  二、果上利他:谓菩萨以大悲故,凡世间一切众生,遇有灾难之时,能够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智照无遗,一观便知,即时起大悲心,寻声赴感,无求不应,无苦不拔,所以称为观世音菩萨。这是依《法华经》解释的。《法华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以观察众生苦恼,随机往救,悉皆度脱其苦难,使之获到解脱安乐(自在),这又何尝不可以观自在称之。菩萨这个圣号——观音,确为根据上面的两种事实,因中自利,果上利他,而建立的。这里有要注意的就是:“观”为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无论约因中约果上都是一样的,那所观之境就不同了。因中修行的所观之境是指能闻声音之闻性,果上利他的所观之境,是指世间一切苦恼众生称念菩萨求救之声音,这是不可不知的。(又通常则略称为观音菩萨者?因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但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

  要知道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要有自他兼利才不违背菩萨的宗旨。那末从自利方面观之,同时必不忘利他工作;从利他方面观之,同时亦必不遗自利功德;能够这样才配称为菩萨。所谓菩萨修自利功德,正为著要做利他事业;做利他事业,亦正为著庄严自利功德。据此则上面约《楞严经》明菩萨修行自利,同时亦必具有利他功德在焉。故《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因为我不是自己去观听世间的声音。我是以观智去观听而得证圆满通达真理的缘故,所以能令那些十方世界的苦恼众生,一心称念我的名号时,我就会听到他们的叫苦之声,而救度他们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解脱。)……救护众生,得大自在”。这便是显示利他的一种明文。至于约《法华经》明菩萨利他大用,同时亦必具有自利功德在焉。因为菩萨志在求成无上佛道,无疑地要以严土度生为目标,不度众生,根本就没有成佛的希望。此则菩萨之利他,也就是自利。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此意也。

  其次观自在这个圣号,特别是根据本经,依菩萨修证工夫而建立的。因菩萨行深般若,能以甚深胜慧,照见五蕴身心空寂,度脱一切苦厄,得大解脱,自在二字由此得名。菩萨的自在妙用,纯然由于照见蕴空所得来的。何以故?以其能了达五蕴虚妄不实,所以不生执著,不被所转,因而获到解脱自在,故本经以观自在菩萨称之。怎样一般都称此位菩萨为观世音,而不称观自在呢?良以这位菩萨与阎浮众生特别有缘。随类现身,寻声救苦,这是他历劫度生的悲愿,因此观音圣号来得格外普遍,同时也可说是这位菩萨的悲心救苦,利生事业之深入人心的一种表征。以菩萨有大智故,于一切事理悉皆通达无碍——自在;有大悲故,能够随类现身,寻声救苦——观音。以上建立名号的道理略为讲完。现在来解释观,它的内容有三种:即空观,假观,中观。什么叫空观?简单来说:用般若智,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起假象,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四大假合,终归坏灭,离四大之外本无实我,其次再观六识妄心,生灭无常,离根尘之外,本无自性。什么叫假观?用般若智,观一切境,虽体达空义,而不废缘起诸法,能够应物随缘,于一切境上不生执著。什么叫中观?用般若智,观一切法,皆是中道,彻证性相(性者法之自体,在内不可改易也。相者相貌,现于外可分别也,则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而有为、无为皆有性相。自体云性,可识云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不取不废,圆融无碍。总之空观不著一切法(知诸法无性),假观不舍一切法(达诸法如幻),中观圆融一切法——虽不著而同时不舍,虽不舍而同时不著(了诸法非有非无,不生不异)。观自在菩萨,就是由这三观而得到自在的!

  其次自在亦有三种:一、观境自在,是说菩萨用般若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二、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时候,能够当下不待寻思直捷彻底照见五蕴皆空,而没有一些间隔或障碍,明明了了,亲证实相(这观照自在的道理,例如善讲演者,当其在演讲时候,对于语言方面能够畅说无滞,对于理论方面,都能一一尽致发挥,因之称为演说自在(喻观自在菩萨)。至于初学习讲演的人,那就不如是了,可以预想到他,当在讲演的时候,无论语言和态度方面,一定是会处处感觉到不自然——一身颤抖,语言羞涩,层次错乱,这就是有障碍而没有自在的工夫(喻权教菩萨)。因其所修的观照工夫有如是甚深造诣,所以称之为观自在,假如权教(藏、通、别之三教为权教。)菩萨,它所修的观照工夫根本就称不上自在二字的了。)三、作用自在,菩萨行深般若,亲证法身本有,从体起用,一切神通作业皆得自在,能随缘赴感,分化无碍。又自在即指“自”性常“在”不变(菩萨由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乃万古不变,历劫常在,常在即实在也。五蕴幻妄是不实在,唯此真如自性方为实在故)。谓菩萨修习深妙般若,亲证“自”性常“在”之理,而得成觉悟之人,故以观自在菩萨称之。又自在而云观者,正显示菩萨的自在是由般若观慧而得来的。总上解释自在道理,不出体用二义;前三说——观境,观照,作用,是属用方面的(“观境”是明所观之境自在,“观照”,是明能观之智自在,此二属智,属因,属自利。“作用”,是明度生自在,属悲,属果,属利他)。后一说——亲证自性常在,是属体方面的。前之观智修习无非要证这个——自性常在;后之悲心度生又莫不根据这个。以上别名——观自在,的意思讲完了。其次再讲通名——菩萨。

  菩萨二字是梵语,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因我国好简,略去二字(第二提字及第四埵字),但称菩萨。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合言之为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旧译众生,新译有情。众生则连无情之生植物亦兼含在内,实不及有情二字较为确切。凡有知觉——有精神活动者,皆名有情,谓有情识、情见、情爱等的意思,指人及一切动物——凡有生命者都赅括在内。今单就人类而言,觉有情就是觉悟的人),即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有情”以觉他;换言之,以“菩…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