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佛果为上求,“萨埵”有情为下化(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为所度之生),故称菩萨。据此则做菩萨的基本条件是不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上求佛道是智慧的追求,理性的了彻;下化众生是福德的培植,素行的修持。前者是智,属于理为自利;后者是悲,属于事为利他。总之有上求佛道的精神,下化众生的责任,具足慈悲智慧,能够自他兼利,这才配称菩萨的资格。详细来说,当约三义:一、自利——自觉,谓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在迷的有情)。又一说:菩萨能分证如来“觉”道,然而尚“有”微细“情”见未尽,就是等觉菩萨,尚还有一品生相(未起之有为法生于现在之法也。)无明未断,虽“觉”而尚“有”“情”见,故称觉有情(此处觉字是指菩萨自觉,有情是指菩萨自己)。二、利他——觉他,谓菩萨不但自己觉悟就算了事,尚能以大悲心于生死苦海中去开“觉”这一群在迷的“有情”,使之同归觉道,同得解脱,即“以斯道觉斯民”的意思,故谓之觉有情(此处“觉”字指觉他,有情指一切众生)。三、自他兼利——自觉觉他,谓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在希望成佛,要成佛,不得不广度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佛道之“觉”(自利),下化“有情”之迷(利他),故以觉有情称之(此处觉字指佛道,有情仍指一切众生)。菩萨是具足以上三种意义的。吾人如果有此志愿——上求下化,实行做到彻底即是菩萨,根本是任何人都可以做菩萨的,只要我们有上求下化的志行就够了。(本经,照见蕴空句是“智”的作用,度苦厄句是“悲”的作用;此为菩萨“悲智并运”的一种表示。又蕴空句明“无我”,是属修行方面——自利;度苦句明“大悲”,属救济方面——利他。此亦系表示菩萨之无我大悲,自他兼利的意思。)
【合释】这位圣者,能够“观”察诸法实相之理,得大“自在”,不为境界所转,又能救度迷苦众生,具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
丁初明能观人竟。
“观自在”是站在自利的角度翻译的,观自在就是自观自在,他能够观照内在的虚妄,而悟出真实的本性,他能随缘,所以他自观自在,我们是不能观,也不能自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观自在菩萨,我们不能利益自己,是因为我们没有观,没有回光返照,没有观照自己,所以我们不能自在,我们常常为了不必要的事情,彻夜难眠;为了芝麻小事情夫妻冲突;为了微不足道的去起争执,我们不能自在,正因为我们有我、我执。菩萨观照五蕴皆空,当下就得自在,破除我执。“观自在”是站在自利的角度翻译的,而站在利他的角度翻译的,叫做“观世音菩萨”,观察世间的音声,困苦而去救度他,叫做观世音菩萨,这是站在利他的角度的。所以观自在也好、观世音也好,都是同一个人,都是同一个人。梵语数种翻来,有观自在、有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观”就是纳音为闻,听这个音声,达理为观,通达无我的道理,通达无生的道理。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从以前到现在就有很多很多人,只要念观世音菩萨的,我敢说没有一个不感应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不感应的了,真的!除了那一次我买那爱国奖券,压在菩萨的垫下一直请他帮忙让我中奖,除了那一次没有中奖,很不慈悲以外,其实都是很慈悲,因为那时候没有钱,去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啊,压在观世音菩萨的屁股底下,请他帮忙啊,给我中二十万,结果没有,那一次他很不感应。奇怪!这个赌博就不太感应的了,要是求什么病苦啊,或者是引导啊,这就很感应了!很感应了!当然在我的身上也发生几百次了,无数次了,无数次了。所以我从现在绝对不动摇一个念头,对佛菩萨是百分之一百万的。他叫我:慧律法师!你不要到极乐世界来。那也不可能的了!你讲:我也是要去啊,对啦!他现在叫我不要去,我也要去,就这样子,你看我下多大的决心。现在要不要去不是他的决定,对不对?他叫我不去,我也是要去,你怎样?你菩萨怎样?打架吗?意思就是说,我们对佛菩萨,学习到这种程度的人,坚持,这个就是净土法门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必定往生!诚,至诚恳切的深信佛菩萨,身心不动摇,把至诚心、坚固不坏的心,来回向发愿,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到极乐世界去。
所以我说我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我还没有说一生一世去杀牛呢;去杀人、放火、去掳人、勒索、绑票呢,没有坏到那个五逆十恶,没有坏到这样子的,我怎么不会往生呢?我从来没有怀疑!从来没有怀疑!我才不会像一般人念一念:我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你自己讲的,五逆十恶罪,临命终都要接引他,何况我?对不对?我昨天凌晨看观无量寿经的这个注解,他写的中品下生、中品中生,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从来没有听过佛法,只要临命终的人,把大乘经典的经题念给他听,他深信不疑,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中品下生哦,就是他从来没有听过佛法,你帮他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啊,你就念给他听,他说:恩!好!就往生极乐世界了。easy;easy;e开头的,d开头的就麻烦了,difficult就麻烦了。所以要往生并不困难,你不要把往生极乐世界看得很困难,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看得很简单,你看得很简单,你就不修行了,对不对?我讲简单是鼓励你那些自卑的人,我不会往生、我业障深重,我还做那么多的恶事,怎么样啊……鼓励自卑的人。讲没有那么容易往生,就是警告那些狂妄的人,就不修行,师父讲得那么简单,那临命终再念十句不就好了吗?真的!你怎么死的你怎么知道?有时候你去爬山,一脚踩空了,掉下去山谷里面,连念佛的机会都没有,对不对?人怎么死的你也不知道啊?
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此深字可通上下:通上则谓之功行造诣之深,拣非行浅也;通下则谓深妙般若,拣非浅般若也),
【分释】行是观行,功行,指修行方面说(行,有小乘行——修四谛,十二因缘求证罗汉,辟支佛果者谓之小乘行。大乘行——修六度万行,普度众生,求证佛果者谓之大乘行。渐次行——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妙觉、次第修习者谓之渐次行,亦名遍成行。圆顿行——依圆教法门于诸位中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行,此为圆行亦名顿成行。行深般若是属这一门的)。深对浅言,是表示功行的超越。如修“人空般若”(亦名共般若),但破我执,未破法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这是声闻、缘觉及不但见权教菩萨所共修的,叫做行浅。修“法空般若”(亦名不共般若),既破我执,又破法执,空,又见不空,以至空空,如是则三惑圆断,二死永亡,证入中道实相第一义空,这是大乘菩萨所独修的,名为“行深”。又因所修之观有空、假、中三种之不同,以及析空观(灭色取空),体空观(即色是空),次第三观(从析空观起至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即析空观是实相,乃至次第三观亦实相)的差别。如但修空观,或假观,乃至次第三观是不可名深的。菩萨能够圆修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境智一如,能所双忘,顿证实相般若,真心本体彻底现前,所以称为“行深”。复因般若有三:“文字”仅属开解方面,“观照”只是修行部分,唯“实相”才算亲证境界。前二——文字,观照,是浅;后一——实相,是深。又一说:二乘转五蕴成五分法身(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为行浅般若【注一】,大乘转五蕴成三德为“行深般若”【注二】。至于般若智亦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上面所说的三观是能观之智属因,般若的三智是所证之智属果。修空观成即证一切智断见思烦恼,假观成即证道种智断尘沙烦恼,中观成即证一切种智断无明烦恼;若但证一切智,或道种智谓之行浅般若,能圆证三智,即是“行深般若”。其次如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是一种行浅波罗密,够不上行深二字。能断无明烦恼,灭变易生死,证究竟涅槃,这才配称为“行深波罗密”(波罗密,译为到彼岸,是譬喻涅槃已如前释)。今是大乘菩萨,修不共般若,依一心三观,证一体三智,断无明烦恼,得究竟涅槃,故曰行深般若波罗密。
时指菩萨修行甚深般若工夫得力之时。亦即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之时;亦即寂照不二,观听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亦即万缘俱寂,无证无得之时;亦即能所双忘,境智不分,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大般若经》云: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无如是等一切分别,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无分别故)。菩萨成就如是甚深般若功行,可谓无处不是般若,无时而非般若!愿行者无失其时!(这里要注意的“时”勿作菩萨正在修习甚深般若时解。因为此句是连贯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句为一段,其意是说菩萨修习般若,成就功行甚深之时,故能“照见五蕴皆空,而度脱一切苦厄”,如作正在修般若时解,则不在修习般若时,能否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则成问题了)。
【合释】圣者观自在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点,证到究竟涅槃(彼岸)的时候,故曰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丁二明所修行竟。
底下,行深般若,这字打相反了,行深般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