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是聖賢啊。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就是告訴你,你要頓明心地,你一定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是什麼東西,你才有辦法下手,你才會一日千裏啊,是不是啊?所以楞嚴經裏面講:不曆僧祗獲法身,刹那之間就見自,就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你們要問:聖人的心態是什麼?這聖人無一切心,了不可得,聖人不恐懼,既不顛倒、也不執著,be afraid of恐懼,沒有!他不恐懼任何事情,也沒有得失的觀念,善惡來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也不能學耶稣基督,我們要學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他爸爸得了重病,那要挖出眼睛來,要和合中藥配藥吃,觀世音菩薩也是挖眼睛起來,給他爸爸和合中藥,他爸爸以前是要他死的,因爲他不嫁嘛,他不結婚,他是菩薩再來的,他怎麼能結婚呢?他怎麼跟凡夫的軀殼在一起呢?這不可能的了,誰怎麼可以碰到觀世音菩薩的聖體啊?不可能!觀世音菩薩是示現的嘛,那一個男人給觀世音菩薩看有夠重啊?有夠重?那個有份量?你是凡夫之體嘛,人家是聖人,他當然不結婚嘛。不結婚以後,他爸爸一定要他死,後來眼睛一挖起來,這電影一看,就痛哭流涕,觀世音菩薩比耶稣基督更慈悲,更慈悲!耶稣基督是人家處死他的,觀世音菩薩是人家沒有叫他這樣做,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挖眼睛以後,就變成千手千眼。哇!所以看電影有時候還不錯!很感動!我告訴你,我現在交代你一個,我們人死前一定有個念頭,我奉勸你們到老年人的時候,你要專門看菩薩的那一種電影,要看六祖慧能傳,要看觀世音菩薩傳,你看了以後在臨命終的時候,那個胸量一直放寬,學學菩薩太偉大了!你臨命終以前,不要看那個打打殺殺的,我給你死,打……統統給你死,你那個意識就會受他影響,知道嗎?年紀大的人啊,准備死亡的了,就放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給他看,他就引起他那本性的東西,有這種功夫,連生命都可以不要,以法爲主,以布施六度波羅蜜爲主嘛,那裏說像我們現在幾句話就暴跳如雷的,笑死人了!凡夫跟聖人那是不能比的,所以這是心空義。

  再來是法空義,空爲諸法之實相,就是中道的思想。這個實相就是包括了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去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無相就是空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空一切法,立一切法,當下同時存在,就是最精進的人。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放下的定義,一些衆生都來問師父:請問師父!那我有二、叁個孩子,我像你們這樣出家,那我孩子怎麼辦啊?像你們這樣放下?我說:那不叫放下,那叫做放棄。他說:師父!那什麼叫做放下?放下就是認識自己的職責,隨緣盡分,然後在盡分當下無所求。簡單講,每天都在精進,而每天沒有精進的觀念,同時存在!就像我要上來演講,我必須要准備一切法來演講,可是我卻不覺得說我在准備,我也沒有說我在度一切衆生,這個就是雖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雖然精進,認識自己的職責,不壞事相,卻當下頓入無生,這才叫做放下!而不是叫你抛妻離子,跑來這裏短期出家,以後就不回去了,好不容易來個短期出家,怎麼還要再回去呢?所以來我們這邊住的,那最好能夠短期出家。

  丁四:明所得益

  度一切苦厄。(由前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分釋】度,是度脫。一切,是赅括之詞,表示世間痛苦與災難的事是無量無邊,故以一切二字赅括之。苦,是苦惱,能逼迫身心。厄,是災厄,即指禍患險難言。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是也。)生死等苦是大禍患;一念差錯墮落叁途(一、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啖之處。叁、刀途,餓鬼趣以刀杖逼近之處。)最爲險難。所言一切苦厄者:根本不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苦【注叁】。變易是界外聖者所受的生死,分段是六道凡夫所受的生死,如果沒有生死,那就沒有一切苦厄了。茲單就人方面來講,其中所具的苦已是不可言喻,況叁惡道(一、地獄道,成上品十惡業者趣之。二、餓鬼道,成中品十惡業者趣之。叁、畜生道,成下品十惡業者趣之。)呢?現在來略說叁苦、和八苦的意思。什麼是叁苦?

  一、苦苦——受有漏之身,衆苦交聚已名爲苦,更加天災人禍,一切惡環境的逼迫等苦故曰苦苦。二、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所謂樂極生悲,如富貴子弟一旦失敗所受的苦,曰壞苦。叁、行苦——行是遷變的意思,由身心環境轉變無常所生之苦,曰行苦(有漏之法,常不安穩。如幼而轉老,壯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無常轉變所生之苦)。

  總之遇逆境的苦受時唯苦無樂,爲之苦苦。遇順境的樂受時,樂去生悲,爲之壞苦。于不苦不樂中,受無常轉變身心不安,爲之行苦。若詳細言之:“苦苦”指人及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受之苦。“壞苦”乃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如六欲天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受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唯其是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墜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現(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叁、身體臭穢,四、腋下汗出,五、不樂本座),其時痛苦非常。《涅槃經》雲“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至于色界初禅天得離生喜樂定(色界之初禅天也。以爲離欲界之惡而生喜樂二受之處故也。)之樂,二禅天得定生喜樂定(色界之二禅天也。此天之衆生,住于勝妙之禅定,由禅定生喜樂,故名定性喜樂也。)之樂,叁禅天得離喜妙樂定(色界之叁禅天也。離二禅天粗動之喜愛,而住于勝妙之樂受之地。)之樂,四禅天得舍念清淨定(色界之四禅天,離前喜樂等,清淨平等住于舍受正念。空無邊處地——空無邊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一定,厭色而住于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地——無所有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叁定,住于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者,爲無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處定(以上爲無色界四定空)。)之樂,此乃世間有漏禅(對于無漏禅而言。即即不依四真谛等,但依厭下欣上有漏之六行觀而修之禅定也。四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定是也。)定所感,亦有敗壞可能,當其定壞之時,生大苦惱,隨念墮落,這就是壞苦。“行苦”乃無色界四空天人所受的苦。此天修四空定,皆厭動趣寂,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就其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來說,他們依禅定力,能夠壓伏此心(六識)八萬四千大劫(謂成住壞空之四期爲一周。爲八十增減之時量,舊譯稱之爲四中劫,新釋稱之爲八十小劫。)不動,但至八萬叁千九百九十九劫半,壽滿定盡之時,此心漸起,流動不息,終究墮落輪回,爾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倍于常情!《智論》雲:“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于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據此則他們所受的苦不說可知。雖未墮落,也不免常受行陰(七識),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古人所謂“欲界具叁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八苦是什麼?列表如下:

   八苦前四屬身(由身發生故),後叁屬心(由心發生故),最後一苦,總括身心。又前七苦是別,別指一種而言,乃過去所感之果。後一苦是總,總括身心諸苦而說,乃現在起心動作,爲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無期痛苦,何日解脫?能依般若而修,即可度脫!此外還有叁災(小叁災:一刀兵,二疾疫,叁饑馑。大叁災:火災、水災、風災。)苦,八難(風、火、鬼、刀、賊、杻械、枷、鎖)苦,十苦(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是叁受中之苦受也),八憂苦,九病惱苦,十流轉大苦。),百苦,乃至無量諸苦,說不能盡。然而使我們感這一切苦厄的終究是誰?溯本追源——皆由一切衆生迷執五蘊,認此幻妄身心爲實我,演成我執牢不可破,由我執故而起貪戀取著,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見蘊空這一點。若再切實的說:原因皆由不了色蘊非實,故對境貪戀,由領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業,由業牽識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菩薩用般若無相觀,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于是,則自然沒有自私自我的顛倒執著而去廣造一切不合理的惡業的哩!惡業是苦因,生死爲一切苦本,今既無苦因,則生死永斷,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謂既無原因,安有結果。以菩薩能空五蘊故能度脫一切苦厄。如色蘊空,則能度脫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受想行識四蘊空,則能度脫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後四苦。當知五蘊既空則貪嗔等之煩惱無由生起,那怎會去妄造那些五逆(又曰五無間業。罪惡極逆于理,故謂之逆。是爲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故謂之無間業。一、殺父;二、殺母;叁、殺阿羅漢;四、出佛身之血;五、破和合之僧。)十惡(一、殺生。二、偷盜。新雲不與取。叁、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語,新雲虛诳語。五、兩舌,新雲離間語。六、惡口,新雲粗惡語。七、绮語,新雲雜穢語。語含淫意者。八、貪欲。九、嗔恚。十邪見,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绮語含淫意不正之言詞)【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的叁途惡因?于是非僅度脫人間的苦厄,則連地獄、餓鬼、畜生的叁途苦果也都沒有了。尤其不造一切惡因,自無一切苦果,則諸天災人禍的一切苦厄終沒有他的份兒,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同時又要知道到底誰在驅使著這五蘊去造那些苦惱和災厄的事出來的呢?主動者就是——叁惑煩惱(被叁惑煩惱所蔽故不能照見蘊空)!凡夫被見思煩惱所蔽,于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而起我執,招分段生死苦。二乘被塵沙煩惱所蔽,于四谛,十二因緣起偏空法執;權教菩薩被無明煩惱所蔽,于六度起幻有之法執,招變易生死苦。今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