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薩行深般若觀智明了,非僅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四谛十二因緣以及六度等法,無不當下一一照見皆空。即下文所謂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今經僅言照見五蘊者是文之簡略耳,據理應雲照見五蘊等“等于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智得”皆空,方與下文是故空中無色……無智無得,互相照應,故筆者在這裏預先總爲標出以收釋一切苦厄句,否則一切苦厄僅指凡夫分段生死罷了;這是不合乎般若大乘教義的。按義淨叁藏譯本則照見五蘊下有一“等”字。唐窺基大師《心經幽贊》,及靖邁的《心經疏》均有一等字,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以五蘊、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則見思惑斷,度脫分段生死,四谛因緣空,而二乘之執見亡,則塵沙惑斷;無智無得,而十方菩薩成,叁世諸佛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則無明惑斷,而度脫變易生死。叁惑圓斷,二死永亡,還有甚麼一切苦厄可言呢?蓋煩惱如黑暗,般若如燈燭,以燭照暗,暗無不除,般若照時惑無不消!叁惑爲造業感苦之本,根本既滅,苦果自亡,一切苦厄自然度脫無余。總之迷時妄見諸相爲實有而起貪著爲凡夫,故有一切苦厄;悟時徹見諸法皆空,不生取著爲菩薩,故無一切苦厄。

  統上所說,般若能觀爲智,五蘊所觀爲境;修觀結果是空,所獲益處是自在和度一切苦厄。自在約得樂方面說,度苦約離苦方面說。

  講到這裏我再來說個最淺顯的譬喻作結論:心——實相,如天上明月,五蘊如水底月影,小孩無知,不知月在天上,以爲月在水底,心起貪愛,持器撈取,或入水捉摸,非但不能得之,且有失足墮水之險(此即苦厄);此喻愚癡凡夫,不識本具佛性,妄認五蘊幻法爲實我,造業受報。若成人者,則了知可愛之月乃在天上,盡可逍遙月下,任意幽賞,何等愉快!全無險難(即度一切苦厄);此喻菩薩行深般若,能照見蘊空度一切苦厄。還有一個譬喻:五蘊虛妄之法,好像圖畫上的山水人物,戲劇中之王侯將相;智者,了知畫是假設,戲是假演,自然不以紙上之山水人物,臺上的王侯將相,認爲實事實物,于中生是生非。然而癡人則事事認爲真實,于中顛倒取著,胡鬧是非。智者喻菩薩具般若妙智,故能照見五蘊皆空。癡人喻在迷凡夫,因無智慧故于五蘊幻法妄生取著,妄造惡業,妄受苦報,故有一切苦厄。

  【合釋】五蘊身心爲一切衆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沒有一切苦厄的産生,故曰度一切苦厄。丁四明所得益竟(丙初總示文至此完)。

  再來,度一切苦厄。說谛觀身心,什麼叫做谛觀身心呢?就是深深的觀察我們的身心,深入的觀照,叫做谛觀身心,都是空的。但見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所以說我們就知道說,你只要深入的去觀照我們的身心,你就會發現只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而其它都沒有,所以我執就是空,你就不要執著這個錯誤的身體。所以說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今天我們追求的東西錯誤了,嚴重的錯誤,所以我們誤導自己,所以誤導自己,就認爲色身香味觸法可以追求,因此拼命的一直追求,追求到最後,兩手一蹬,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譬如說馬拉多那,阿根廷世界級的球王,還有比利,阿根廷的球王馬拉多那,是世界上的super star football是個世界級的足球明星,那個時候參加世界杯比賽的時候,出盡了風頭,出盡了風頭,去年沒有冠軍,前年是冠軍,得到世界的明星級的球員。但是因爲吸毒,現在被抓去了,馬拉多那現在吸毒被抓去,要關一年十個月,吸毒都是平等,叱咤風雲,不可一世的當下,你看不得了!多少的女孩子要嫁給他啊?還倒貼,還免費贈送,聲名顯赫嘛,受到女孩子的青睐嘛,受到女孩子的欣賞,可是現在被抓去關了。所以我們說,你不必去欣賞一些說很偉大的人,其實一切法都是無常法的,你應該欣賞你自己,羨慕你的心、你自己的生命,開采你真正的智慧出來,你真正的真理就座落在你的心中,只要你肯放下,就萬法具足,(圓豁豁的),不少一法,不少一法,所以說留一點空間寬恕別人,就是圓融,你內在裏面要留一點空間常常去寬恕別人,那麼一切法都具足,這就是禅,禅就是要在心中留一點寬恕的心理。我執空,煩惱障就滅,煩惱障就滅,那麼什麼叫煩惱障呢?我們人生觀看不透徹的話,那麼煩惱就一定存在的。這個煩惱來自於無明,來自於我執,所以如果煩惱障滅的話,我執空的話,就可以度分段生死。因爲我們是修空觀嘛,度分段生死。

  左邊,蘊從緣生,都無自體,這五蘊還是從因緣所生的了,色法、受想行識這個還是幻起的,所以我執只是說,知道色身是色受想行識構成的,都無實體,但是呢,深入的觀空的話,深般若的話就不一樣了,包括五蘊那個“蘊”,每一蘊的色、受、想、行都是實體。所以前面是把這個色身劃歸成五個角度,色、受、想、行、識,所以說它是空。而後面的法執,是包括這五個當體就是空,還更進一步的空。意思就是說,我執執破,一個個體的執著還存在元素,元素,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元素是構成我們的生命,而斷法執是包括這五種元素構成生命的,統統空一切,也就是法執空,所知障滅,度變易生死,所知障就是對宇宙的真理不透徹、不了解,所知障就是我們本性無量無邊的智慧,本來應該知道,結果被它障礙了,所知障滅了,所以度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的意思,就是說境界一天一天的改變;那麼,度分段生死,就是跳出六道輪回。所以煩惱障是對人生觀的愚癡,所知障是對宇宙、宇宙觀的愚癡。

  再來,闡明色空的道理,蘊空、色也空,所以說是我空,那麼,蘊色我空。從假入空,假就是世間所承認存在的個體,我們把它經過分析以後,就知道這沒有一樣事情是永恒的,所以我們說它是空。從假出空,當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空性的,可是我們不壞假名,我們必須在這個世間的幻化建立一切假相,所以名叫做出假,從假出空。空假相即,所謂空假相即,就是空跟假同時存在,講相即就是空中當下就是假,假當體就是空,空假一如,名相即,相即就是所謂的中道。一蘊如是,四蘊皆然,一蘊就是色法是這樣子,那麼四蘊就是受、想、行、識,色蘊是這樣子,受、想、行、識這四蘊統統是假的。

  

  今初:遣執

  (上文略明五蘊皆空之理,今更廣爲發揮,並示叁觀之法以遣諸執)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本經的當機,所以觀自在菩薩在要說法前,先招呼他一聲以提醒他的注意。尤其是般若甚深奧義,菩薩欲暢宣之,唯非上智之人不可與言,故特呼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按法月譯本雲:“于是觀自在菩薩,以叁昧力(一、佛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願功德力。又,1.慧眼力;2.法眼力;3.化道力。),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從叁昧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菩薩有般若波羅密多心……汝今谛聽善思念之!我當爲汝分別解說……”。

  【分釋】舍利子,是人名,就是舍利弗(爲南天竺波羅門提舍之子,字優波提舍,號舍利弗)。“弗”是梵語,譯爲子,舍利譯爲鹙鹭,合言之爲鹙鹭子;現在稱爲舍利子者,乃華梵合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美眼鳥,其母眼似之,因此名爲舍利;尊者連母立名故稱爲舍利子(謂舍利之子也)。

  色不異空,“色”指身暨宇宙一切萬有的現象。“不異”,異字除作各異的解釋外,還可作離字解。“空”有二義,前文曾經說過了。現在先來把這四句文義略釋一下:

  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雖有假象都無實體故言“不異”。所謂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說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說空不異色。一切色法皆藉衆緣而生起,本無自性,非色滅而後始空,即存在時亦不過一種幻相,莫不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依性空而幻生一切萬有的色法,則性空便爲一切色法之本體,故說空即是色。以上所說是約緣起性空義(一、由因“緣”和合生“起”之法,皆無自“性”,其體本“空”,故雲緣起性空。此“空”字作虛妄不實解。二、謂一切“緣起”諸法,皆依真空理體而生起,當體——其“性”——即是真“空”。故雲緣起性空。此空字指真空。今取虛妄之空。)。今再略爲申明:

  何謂緣起?何謂性空?須知世間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全由各自需要之種種條件——緣,組合而生起,這叫做緣起。一切事物既皆仗因托緣而生,自然沒有實在不變的個性,因此說爲性空。以其沒有不變的自性,所以才能在一定的場合下,而和合産生另一種的事物——例如木經火燒則成炭,泥經窯煉則成瓦,或磚。它——一切事物,如果有自性的話,那就永恒不變了。所以不能永恒不變,就是沒有自性,因無自性故能緣起(幻生一切事物),因緣起故說性空。這便是“色不異空”等四句的道理。括要的說:因緣起而性空——“色不異空”,依性空而緣起——“空不異色”;緣起無自性當體即性空——“色即是空”,性空爲緣起所依即是緣起之本體——“空即是色”。亦即所謂:緣生無性(有而非有)——色不異空;無性緣生(空而不空)——空不異色。緣生而無性,無性而緣生(即有即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約虛妄不實以明空義)。

  《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緣起),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性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緣起即性空),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緣起)。這句偈可謂揭破緣起性空的秘密(以上約不異解)。又緣起不能離開性空,因其性空故能幻現一切萬有的假象——色不離空,性空亦不能離開一切萬有的現象,以其沒有一切萬有的現象,便不能顯示性空——空不離色(此約不離解釋)。《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菩薩(菩提薩埵作道衆生,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