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行深般若观智明了,非仅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无不当下一一照见皆空。即下文所谓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今经仅言照见五蕴者是文之简略耳,据理应云照见五蕴等“等于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智得”皆空,方与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互相照应,故笔者在这里预先总为标出以收释一切苦厄句,否则一切苦厄仅指凡夫分段生死罢了;这是不合乎般若大乘教义的。按义净三藏译本则照见五蕴下有一“等”字。唐窥基大师《心经幽赞》,及靖迈的《心经疏》均有一等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以五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则见思惑断,度脱分段生死,四谛因缘空,而二乘之执见亡,则尘沙惑断;无智无得,而十方菩萨成,三世诸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则无明惑断,而度脱变易生死。三惑圆断,二死永亡,还有甚么一切苦厄可言呢?盖烦恼如黑暗,般若如灯烛,以烛照暗,暗无不除,般若照时惑无不消!三惑为造业感苦之本,根本既灭,苦果自亡,一切苦厄自然度脱无余。总之迷时妄见诸相为实有而起贪著为凡夫,故有一切苦厄;悟时彻见诸法皆空,不生取著为菩萨,故无一切苦厄。
统上所说,般若能观为智,五蕴所观为境;修观结果是空,所获益处是自在和度一切苦厄。自在约得乐方面说,度苦约离苦方面说。
讲到这里我再来说个最浅显的譬喻作结论:心——实相,如天上明月,五蕴如水底月影,小孩无知,不知月在天上,以为月在水底,心起贪爱,持器捞取,或入水捉摸,非但不能得之,且有失足堕水之险(此即苦厄);此喻愚痴凡夫,不识本具佛性,妄认五蕴幻法为实我,造业受报。若成人者,则了知可爱之月乃在天上,尽可逍遥月下,任意幽赏,何等愉快!全无险难(即度一切苦厄);此喻菩萨行深般若,能照见蕴空度一切苦厄。还有一个譬喻:五蕴虚妄之法,好像图画上的山水人物,戏剧中之王侯将相;智者,了知画是假设,戏是假演,自然不以纸上之山水人物,台上的王侯将相,认为实事实物,于中生是生非。然而痴人则事事认为真实,于中颠倒取著,胡闹是非。智者喻菩萨具般若妙智,故能照见五蕴皆空。痴人喻在迷凡夫,因无智慧故于五蕴幻法妄生取著,妄造恶业,妄受苦报,故有一切苦厄。
【合释】五蕴身心为一切众生造业受苦的总根源,现在既空了它,自然没有一切苦厄的产生,故曰度一切苦厄。丁四明所得益竟(丙初总示文至此完)。
再来,度一切苦厄。说谛观身心,什么叫做谛观身心呢?就是深深的观察我们的身心,深入的观照,叫做谛观身心,都是空的。但见五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所以说我们就知道说,你只要深入的去观照我们的身心,你就会发现只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而其它都没有,所以我执就是空,你就不要执著这个错误的身体。所以说佛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今天我们追求的东西错误了,严重的错误,所以我们误导自己,所以误导自己,就认为色身香味触法可以追求,因此拼命的一直追求,追求到最后,两手一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譬如说马拉多那,阿根廷世界级的球王,还有比利,阿根廷的球王马拉多那,是世界上的super star football是个世界级的足球明星,那个时候参加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出尽了风头,出尽了风头,去年没有冠军,前年是冠军,得到世界的明星级的球员。但是因为吸毒,现在被抓去了,马拉多那现在吸毒被抓去,要关一年十个月,吸毒都是平等,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当下,你看不得了!多少的女孩子要嫁给他啊?还倒贴,还免费赠送,声名显赫嘛,受到女孩子的青睐嘛,受到女孩子的欣赏,可是现在被抓去关了。所以我们说,你不必去欣赏一些说很伟大的人,其实一切法都是无常法的,你应该欣赏你自己,羡慕你的心、你自己的生命,开采你真正的智慧出来,你真正的真理就座落在你的心中,只要你肯放下,就万法具足,(圆豁豁的),不少一法,不少一法,所以说留一点空间宽恕别人,就是圆融,你内在里面要留一点空间常常去宽恕别人,那么一切法都具足,这就是禅,禅就是要在心中留一点宽恕的心理。我执空,烦恼障就灭,烦恼障就灭,那么什么叫烦恼障呢?我们人生观看不透彻的话,那么烦恼就一定存在的。这个烦恼来自於无明,来自於我执,所以如果烦恼障灭的话,我执空的话,就可以度分段生死。因为我们是修空观嘛,度分段生死。
左边,蕴从缘生,都无自体,这五蕴还是从因缘所生的了,色法、受想行识这个还是幻起的,所以我执只是说,知道色身是色受想行识构成的,都无实体,但是呢,深入的观空的话,深般若的话就不一样了,包括五蕴那个“蕴”,每一蕴的色、受、想、行都是实体。所以前面是把这个色身划归成五个角度,色、受、想、行、识,所以说它是空。而后面的法执,是包括这五个当体就是空,还更进一步的空。意思就是说,我执执破,一个个体的执著还存在元素,元素,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元素是构成我们的生命,而断法执是包括这五种元素构成生命的,统统空一切,也就是法执空,所知障灭,度变易生死,所知障就是对宇宙的真理不透彻、不了解,所知障就是我们本性无量无边的智慧,本来应该知道,结果被它障碍了,所知障灭了,所以度变易生死。所谓变易生死的意思,就是说境界一天一天的改变;那么,度分段生死,就是跳出六道轮回。所以烦恼障是对人生观的愚痴,所知障是对宇宙、宇宙观的愚痴。
再来,阐明色空的道理,蕴空、色也空,所以说是我空,那么,蕴色我空。从假入空,假就是世间所承认存在的个体,我们把它经过分析以后,就知道这没有一样事情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它是空。从假出空,当我们了解一切法是空性的,可是我们不坏假名,我们必须在这个世间的幻化建立一切假相,所以名叫做出假,从假出空。空假相即,所谓空假相即,就是空跟假同时存在,讲相即就是空中当下就是假,假当体就是空,空假一如,名相即,相即就是所谓的中道。一蕴如是,四蕴皆然,一蕴就是色法是这样子,那么四蕴就是受、想、行、识,色蕴是这样子,受、想、行、识这四蕴统统是假的。
今初:遣执
(上文略明五蕴皆空之理,今更广为发挥,并示三观之法以遣诸执)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本经的当机,所以观自在菩萨在要说法前,先招呼他一声以提醒他的注意。尤其是般若甚深奥义,菩萨欲畅宣之,唯非上智之人不可与言,故特呼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按法月译本云:“于是观自在菩萨,以三昧力(一、佛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愿功德力。又,1.慧眼力;2.法眼力;3.化道力。),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从三昧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菩萨有般若波罗密多心……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分释】舍利子,是人名,就是舍利弗(为南天竺波罗门提舍之子,字优波提舍,号舍利弗)。“弗”是梵语,译为子,舍利译为鹙鹭,合言之为鹙鹭子;现在称为舍利子者,乃华梵合称。舍利是印度的一种美眼鸟,其母眼似之,因此名为舍利;尊者连母立名故称为舍利子(谓舍利之子也)。
色不异空,“色”指身暨宇宙一切万有的现象。“不异”,异字除作各异的解释外,还可作离字解。“空”有二义,前文曾经说过了。现在先来把这四句文义略释一下:
缘起假象谓之“色”,缘生无性谓之“空”;虽有假象都无实体故言“不异”。所谓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说空不异色。一切色法皆藉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非色灭而后始空,即存在时亦不过一种幻相,莫不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依性空而幻生一切万有的色法,则性空便为一切色法之本体,故说空即是色。以上所说是约缘起性空义(一、由因“缘”和合生“起”之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故云缘起性空。此“空”字作虚妄不实解。二、谓一切“缘起”诸法,皆依真空理体而生起,当体——其“性”——即是真“空”。故云缘起性空。此空字指真空。今取虚妄之空。)。今再略为申明:
何谓缘起?何谓性空?须知世间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全由各自需要之种种条件——缘,组合而生起,这叫做缘起。一切事物既皆仗因托缘而生,自然没有实在不变的个性,因此说为性空。以其没有不变的自性,所以才能在一定的场合下,而和合产生另一种的事物——例如木经火烧则成炭,泥经窑炼则成瓦,或砖。它——一切事物,如果有自性的话,那就永恒不变了。所以不能永恒不变,就是没有自性,因无自性故能缘起(幻生一切事物),因缘起故说性空。这便是“色不异空”等四句的道理。括要的说:因缘起而性空——“色不异空”,依性空而缘起——“空不异色”;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色即是空”,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空即是色”。亦即所谓:缘生无性(有而非有)——色不异空;无性缘生(空而不空)——空不异色。缘生而无性,无性而缘生(即有即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约虚妄不实以明空义)。
《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性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即性空),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缘起)。这句偈可谓揭破缘起性空的秘密(以上约不异解)。又缘起不能离开性空,因其性空故能幻现一切万有的假象——色不离空,性空亦不能离开一切万有的现象,以其没有一切万有的现象,便不能显示性空——空不离色(此约不离解释)。《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菩萨(菩提萨埵作道众生,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