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拉。一千萬個人無家可歸。
再來,想,有相,無相,想,有相是有根據的,有根據的你有看到東西,然後看得很清楚去想的。無相,就是自己觀想的,像龜毛、兔角,無相不是不執著那種無相,不是這個意思。是你的想裏面沒有任何的境界,所以有相就是有境界的想,無相就是無境界的想。譬如說你看電影,境界現前,電影一直在演,那你就隨電影的相就開始在演了。在演了,在演了,無相就是說,境界沒有現前,境界沒有現前,那無相。自己想的。
行,遍行就五,五遍行,我們百法明門論會講到,所以在這裏不重複。遍行心所。別境心所有五個,善心所有十一個,煩惱的心所法有二十六個,不定法有四個,這個我們心經講完,就要講百法明門論,這個很重要的!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二十六、不定四,心算得到,五加五加十一,二十六加四,心算得到五十一,這也不用心算,早就知道了,早在民國幾年就已經知道五十一個心所了。百法很重要!非常重要!
識,八個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五識,第六意識,第七叫做末那識,第八叫做阿賴耶識,這個我們在唯識學裏面,多少也有談到一點。
五十叁頁,契機說法,凡夫、二乘、中乘、菩薩,那麼,凡夫是昧於因果,就是不了解因果,他在受苦的時候,他感覺這個世間很苦;他在造業的時候,他就很歡喜的去造業,所以昧於因果,就是不信因果,你不了解因果,執著有真正的身跟心,所以就執著妄有。執著這個妄有。翻過來五十四頁,要是二乘人呢?就是不了緣生,不了緣生,執有五蘊,不了解因緣所生法,執著有一個真正的五蘊,這個色身,那麼現在破除這個色身,了解說這是色受想行識所構成的,可是色受想行識的元素還是存在,個體的元素還是存在。中乘呢?雖然了解緣生,而不達無性,再來菩薩的話呢?是照了諸法,徹底的了解一切法是緣生無自性的。所以二乘和中乘是法有人空,菩薩是色空中道。這裏所謂的中乘,是鈍根的菩薩,最後的菩薩,是利根的菩薩、大菩薩,法有人空,這法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還存在,但是了解沒有一個真正的人,要是菩薩的話,是色空中道,不偏色、不偏空。方便契機,五十叁頁,是立有諸法,一開始凡夫妄執,所以建立了種種的法,方便斷空,方便斷空,用一點功夫邁向修行,修行以後了解一切法皆空。次及人空,再來進而法空,最後說這個中道法。是利根、鈍根不次,就是沒有一定,沒有一定,底下是顯示實相,廣引蘊處,諸法是蘊跟處,實相是實相六不,六不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六個“不”字,實相就是六不。本無妄相,本來就沒有所謂虛妄的相。
丁二:顯性(上文明觀法以遣諸執,今欲破妄相,先顯實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分釋】上文指示色空不二的道理是遣除諸執,今更進一步直顯諸法性體;故重呼舍利子而告之曰:是諸法空相“是”作此字解,乃指法詞。“諸法”即前五蘊,及後之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等。“空相”就是真空實相;意謂此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等諸法,皆是真如緣起的一種現象,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故曰是諸法空相。
實相理體真常不變——非可以作之使其生,壞之使其滅;又非由般若照見然後始有謂之生(本來不生故),亦非般若未照見前則無謂之滅(本來不滅);故雲不生不滅。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又雖被惡緣所染性本不垢,雖爲善緣所熏性未嘗淨;故雲不垢不淨。實相理體本自圓滿——非可以加之使其增,損之使其減;又非修般若時豁破無明實相顯現謂之增(實相本自不增故),亦非未修般若時被無明所障蔽迷而不覺謂之減(實相本不減故),故雲不增不減。換句話說:實相之理體,因不變故——色現時,身生不隨之而生,色滅時,身死不隨之而滅。因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惡法,不隨之而垢,聖人熏于無漏善法,不因之而淨。因圓滿故——衆生迷之並不見其減,諸佛證之亦不見其增。妙哉實相!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如;生佛一體,凡聖無差。所謂象現非生(不生),緣盡非滅(不滅);隨流不染(不垢),出障非淨(不淨);惑斷不減,德滿不增;這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
良以真空實相絕待平等,于中本無生滅、垢淨等相可言,只因衆生迷昧,妄生計度執著,故有這些虛妄之相的發現——緣聚妄見爲生,緣散妄見爲滅(凡夫生此死彼六道輪回妄見生滅);隨惡緣之染虛妄名垢,隨善緣之熏虛妄名淨;悟時妄計爲增,迷時妄計爲減。今用般若空觀照之則見真谛理,即不生;用假觀照之則見俗谛理,即不滅;用中觀照之則見中谛理,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和不增不減例之可知。這些道理很深奧,我來說個比喻:
“不生不滅”,如電球投于電則光謂之生,而電亦不見其生,棄之則暗謂之滅,而電亦不見其滅;光暗雖有生滅,而電唯是一體,本無生滅。“不垢不淨”,如日光照于汙泥,終不隨之而垢,照于澄潭,亦不因之而清;水有清濁,而日光唯是一體,本無垢淨。“不增不減”,如掘地取空,《楞嚴經》雲:“掘地一尺,即有一尺虛空,掘地一丈,即有一丈虛空”。蓋掘時空生而不見虛空之增,塞時空滅亦不見虛空之減;地有空塞,而虛空唯是一體,本無增減。真空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亦複如是。
複次當知,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凡夫所迷之法;四谛,十二因緣,智得,是出世聖者所修之法。“生滅”指“蘊入處界”;“垢淨”指“谛”,“緣”;“增減”指“智得”。因衆生迷真逐妄故有生滅。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屬苦集二谛,爲世間因果是“垢”;“還滅門”屬道滅二谛,爲出世間因果是“淨”。菩薩修行其證道時爲增,斷惑時爲減。
今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正明實相的理體本無凡聖修證、因果等事可言,直顯般若真空——脫落諸見,泯絕群情。
【合釋】啊!舍利弗!這些五蘊等一切諸法,它的現象雖然是假,然而它的本體就是真空實相,本來沒有所謂緣聚爲生,和緣盡爲滅;也沒有出障爲淨,隨流爲垢;悟時爲增,迷時爲減等的虛妄之相。所以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說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就叫了:舍利弗!在彌陀經是翻譯成舍利弗;在心經是翻譯成舍利子,這二個是同一個人,觀世音菩薩就叫:舍利子!你知不知道?諸法的空相是本來就不生,也就沒有所謂的滅,本來沒有所謂的汙垢的凡夫;也沒有所謂的清淨的聖人。在聖人,一切法不增加;在凡夫,也不會減少,因爲是諸法空相。再解釋一遍,說:舍利弗!什麼才是諸法的空相呢?所謂諸法的空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五十五頁,
五蘊,處就是十二處,就是十二因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叫做叁科,叁科,五蘊一科,十二處一科,十二處又名十二入,進入的“入”,十二入,或者是十八界。真空實相是無相,真空是實相,無相狀況,強名實相,沒有任何的相狀,所以勉強說是“實相”,你說實相實在講也不對,因爲實相也是名字嘛、也是文字嘛。底下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用事理來比喻,采取古注書的一種。從俗谛觀事相,從俗谛觀這個事相,因緣有此六,有此那六個?生、滅、垢、淨、增、減。從立一切法的角度來講,要立一切法離不開因緣,所講的因緣,那就是生、滅、垢、淨、增、減。從真谛空觀的理性來講,法空無此六個,無此六個,那就必須否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金瓶,用金子的瓶來比喻,金性瓶子的外相,用金子去打造的瓶,從外相來看,它是瓶子,就質來講呢?這個金是金沙所構成的,所以說瓶壞爲金沙,瓶子壞了,磨成粉末狀的那就是金沙,沙是金,沙就是金,是瓶子的金,爲瓶子的金,所以說性相、色空一樣,是歸屬於中道,性相是一體兩面的,色空也是一體兩面的,還是歸屬於中道。
采古注一,色從因緣而生,色法是因緣所生,真空是不生。色法從因緣謝,真空是不滅的,真空怎麼會生呢?你空一切法生什麼?虛空不增也不減,它生什麼?它也沒有滅啊。譬如說這是一個空間,前面這個空間,這個空間,我現在拿這個把它擋住了,拿這個擋住了,空間也沒有減少,也沒有說我這個把它推出去,一個虛空就跑出去外面啊,對不對?是不是?那你這個把它拿走了,虛空有沒有增加?也沒有啊!它本來就存在,只是暫時你放這裏而已,也不會因爲你拿走了,你增減而有變化,沒有!如果你這樣子的話還聽不懂,譬如說我們挖這個土,現在我一講的話,你要注意觀想,我們用挖土機,一挖、一挖……你有沒有看到,這挖起來的話挖到什麼?挖沙、土,挖到土的時候,一個空出來了,你有沒有看到外面的空跑進去,所以因而有空?沒有跑進去。好了!沒有跑進去,那我現在把推土機的土,把它推出去,那一個洞把它補平,那你有看到空間跑出來嗎?有沒有?沒有啊!所以空不是色法啊,不是像水一樣啊,是不是啊?你土一弄的話,水滿了又跑出來了,可是那是空空洞洞的東西,你土一抹平,那什麼也沒有啊,你也沒有看到虛空跑出來啊。所以就是不增也不減,不增也不減,色從緣起,真空就不生,色從緣謝,真空就不滅。隨流就不垢,出障就非淨,隨著一切衆生,所謂流就是煩惱、煩惱法啊,隨一切事相的這些煩惱,卻不可能染汙它,卻不可能染汙它,等到有一天除掉這個煩惱就是出障,障就是煩惱,都擺平了,悟道了。非淨,也沒有所謂淨,本來就是這樣子沒有的東西。德性滿又不增加,像佛陀,修行修到這樣子德高望重的聖人,他也不增加,爲什麼不增加呢?本來就具足嘛!障盡就是煩惱斷盡了,也不減少,也不減少,凡夫修行修到障礙盡除了,也沒有減少到本性的一絲一毫,所以這個生滅是有…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