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拉。一千万个人无家可归。

  再来,想,有相,无相,想,有相是有根据的,有根据的你有看到东西,然后看得很清楚去想的。无相,就是自己观想的,像龟毛、兔角,无相不是不执著那种无相,不是这个意思。是你的想里面没有任何的境界,所以有相就是有境界的想,无相就是无境界的想。譬如说你看电影,境界现前,电影一直在演,那你就随电影的相就开始在演了。在演了,在演了,无相就是说,境界没有现前,境界没有现前,那无相。自己想的。

  行,遍行就五,五遍行,我们百法明门论会讲到,所以在这里不重复。遍行心所。别境心所有五个,善心所有十一个,烦恼的心所法有二十六个,不定法有四个,这个我们心经讲完,就要讲百法明门论,这个很重要的!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二十六、不定四,心算得到,五加五加十一,二十六加四,心算得到五十一,这也不用心算,早就知道了,早在民国几年就已经知道五十一个心所了。百法很重要!非常重要!

  识,八个识,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五识,第六意识,第七叫做末那识,第八叫做阿赖耶识,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里面,多少也有谈到一点。

  五十三页,契机说法,凡夫、二乘、中乘、菩萨,那么,凡夫是昧於因果,就是不了解因果,他在受苦的时候,他感觉这个世间很苦;他在造业的时候,他就很欢喜的去造业,所以昧於因果,就是不信因果,你不了解因果,执著有真正的身跟心,所以就执著妄有。执著这个妄有。翻过来五十四页,要是二乘人呢?就是不了缘生,不了缘生,执有五蕴,不了解因缘所生法,执著有一个真正的五蕴,这个色身,那么现在破除这个色身,了解说这是色受想行识所构成的,可是色受想行识的元素还是存在,个体的元素还是存在。中乘呢?虽然了解缘生,而不达无性,再来菩萨的话呢?是照了诸法,彻底的了解一切法是缘生无自性的。所以二乘和中乘是法有人空,菩萨是色空中道。这里所谓的中乘,是钝根的菩萨,最后的菩萨,是利根的菩萨、大菩萨,法有人空,这法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法还存在,但是了解没有一个真正的人,要是菩萨的话,是色空中道,不偏色、不偏空。方便契机,五十三页,是立有诸法,一开始凡夫妄执,所以建立了种种的法,方便断空,方便断空,用一点功夫迈向修行,修行以后了解一切法皆空。次及人空,再来进而法空,最后说这个中道法。是利根、钝根不次,就是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底下是显示实相,广引蕴处,诸法是蕴跟处,实相是实相六不,六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六个“不”字,实相就是六不。本无妄相,本来就没有所谓虚妄的相。

  丁二:显性(上文明观法以遣诸执,今欲破妄相,先显实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分释】上文指示色空不二的道理是遣除诸执,今更进一步直显诸法性体;故重呼舍利子而告之曰:是诸法空相“是”作此字解,乃指法词。“诸法”即前五蕴,及后之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空相”就是真空实相;意谓此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等诸法,皆是真如缘起的一种现象,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相。

  实相理体真常不变——非可以作之使其生,坏之使其灭;又非由般若照见然后始有谓之生(本来不生故),亦非般若未照见前则无谓之灭(本来不灭);故云不生不灭。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又虽被恶缘所染性本不垢,虽为善缘所熏性未尝净;故云不垢不净。实相理体本自圆满——非可以加之使其增,损之使其减;又非修般若时豁破无明实相显现谓之增(实相本自不增故),亦非未修般若时被无明所障蔽迷而不觉谓之减(实相本不减故),故云不增不减。换句话说:实相之理体,因不变故——色现时,身生不随之而生,色灭时,身死不随之而灭。因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恶法,不随之而垢,圣人熏于无漏善法,不因之而净。因圆满故——众生迷之并不见其减,诸佛证之亦不见其增。妙哉实相!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如;生佛一体,凡圣无差。所谓象现非生(不生),缘尽非灭(不灭);随流不染(不垢),出障非净(不净);惑断不减,德满不增;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

  良以真空实相绝待平等,于中本无生灭、垢净等相可言,只因众生迷昧,妄生计度执著,故有这些虚妄之相的发现——缘聚妄见为生,缘散妄见为灭(凡夫生此死彼六道轮回妄见生灭);随恶缘之染虚妄名垢,随善缘之熏虚妄名净;悟时妄计为增,迷时妄计为减。今用般若空观照之则见真谛理,即不生;用假观照之则见俗谛理,即不灭;用中观照之则见中谛理,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例之可知。这些道理很深奥,我来说个比喻:

  “不生不灭”,如电球投于电则光谓之生,而电亦不见其生,弃之则暗谓之灭,而电亦不见其灭;光暗虽有生灭,而电唯是一体,本无生灭。“不垢不净”,如日光照于污泥,终不随之而垢,照于澄潭,亦不因之而清;水有清浊,而日光唯是一体,本无垢净。“不增不减”,如掘地取空,《楞严经》云:“掘地一尺,即有一尺虚空,掘地一丈,即有一丈虚空”。盖掘时空生而不见虚空之增,塞时空灭亦不见虚空之减;地有空塞,而虚空唯是一体,本无增减。真空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亦复如是。

  复次当知,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凡夫所迷之法;四谛,十二因缘,智得,是出世圣者所修之法。“生灭”指“蕴入处界”;“垢净”指“谛”,“缘”;“增减”指“智得”。因众生迷真逐妄故有生灭。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属苦集二谛,为世间因果是“垢”;“还灭门”属道灭二谛,为出世间因果是“净”。菩萨修行其证道时为增,断惑时为减。

  今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正明实相的理体本无凡圣修证、因果等事可言,直显般若真空——脱落诸见,泯绝群情。

  【合释】啊!舍利弗!这些五蕴等一切诸法,它的现象虽然是假,然而它的本体就是真空实相,本来没有所谓缘聚为生,和缘尽为灭;也没有出障为净,随流为垢;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等的虚妄之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说舍利子,观世音菩萨就叫了:舍利弗!在弥陀经是翻译成舍利弗;在心经是翻译成舍利子,这二个是同一个人,观世音菩萨就叫:舍利子!你知不知道?诸法的空相是本来就不生,也就没有所谓的灭,本来没有所谓的污垢的凡夫;也没有所谓的清净的圣人。在圣人,一切法不增加;在凡夫,也不会减少,因为是诸法空相。再解释一遍,说:舍利弗!什么才是诸法的空相呢?所谓诸法的空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五十五页,

  五蕴,处就是十二处,就是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叫做三科,三科,五蕴一科,十二处一科,十二处又名十二入,进入的“入”,十二入,或者是十八界。真空实相是无相,真空是实相,无相状况,强名实相,没有任何的相状,所以勉强说是“实相”,你说实相实在讲也不对,因为实相也是名字嘛、也是文字嘛。底下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用事理来比喻,采取古注书的一种。从俗谛观事相,从俗谛观这个事相,因缘有此六,有此那六个?生、灭、垢、净、增、减。从立一切法的角度来讲,要立一切法离不开因缘,所讲的因缘,那就是生、灭、垢、净、增、减。从真谛空观的理性来讲,法空无此六个,无此六个,那就必须否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瓶,用金子的瓶来比喻,金性瓶子的外相,用金子去打造的瓶,从外相来看,它是瓶子,就质来讲呢?这个金是金沙所构成的,所以说瓶坏为金沙,瓶子坏了,磨成粉末状的那就是金沙,沙是金,沙就是金,是瓶子的金,为瓶子的金,所以说性相、色空一样,是归属於中道,性相是一体两面的,色空也是一体两面的,还是归属於中道。

  采古注一,色从因缘而生,色法是因缘所生,真空是不生。色法从因缘谢,真空是不灭的,真空怎么会生呢?你空一切法生什么?虚空不增也不减,它生什么?它也没有灭啊。譬如说这是一个空间,前面这个空间,这个空间,我现在拿这个把它挡住了,拿这个挡住了,空间也没有减少,也没有说我这个把它推出去,一个虚空就跑出去外面啊,对不对?是不是?那你这个把它拿走了,虚空有没有增加?也没有啊!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暂时你放这里而已,也不会因为你拿走了,你增减而有变化,没有!如果你这样子的话还听不懂,譬如说我们挖这个土,现在我一讲的话,你要注意观想,我们用挖土机,一挖、一挖……你有没有看到,这挖起来的话挖到什么?挖沙、土,挖到土的时候,一个空出来了,你有没有看到外面的空跑进去,所以因而有空?没有跑进去。好了!没有跑进去,那我现在把推土机的土,把它推出去,那一个洞把它补平,那你有看到空间跑出来吗?有没有?没有啊!所以空不是色法啊,不是像水一样啊,是不是啊?你土一弄的话,水满了又跑出来了,可是那是空空洞洞的东西,你土一抹平,那什么也没有啊,你也没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啊。所以就是不增也不减,不增也不减,色从缘起,真空就不生,色从缘谢,真空就不灭。随流就不垢,出障就非净,随着一切众生,所谓流就是烦恼、烦恼法啊,随一切事相的这些烦恼,却不可能染污它,却不可能染污它,等到有一天除掉这个烦恼就是出障,障就是烦恼,都摆平了,悟道了。非净,也没有所谓净,本来就是这样子没有的东西。德性满又不增加,像佛陀,修行修到这样子德高望重的圣人,他也不增加,为什么不增加呢?本来就具足嘛!障尽就是烦恼断尽了,也不减少,也不减少,凡夫修行修到障碍尽除了,也没有减少到本性的一丝一毫,所以这个生灭是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