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各有界限,諸法的性別各有界限,六根、六塵、六識。蘊處界分合說,色塵就是物質現象,我們有六根,我們有六塵。是迷色重者說,什麼叫迷色呢?就是對色法比較執著的人,意思就是說這個很重要,這個迷色跟迷心很重要!什麼叫迷這個色?就是欲望太強的人,你要好好的去節製它。

  有一種人是欲望不強,但是我執很重,那就是迷心,什麼都是以他的見地爲對。有一種人他也不賭博,也不亂來、也不喝酒,也沒有五欲六塵的感染,可是那一種人講起話來是剛愎自用,是什麼都他是對,別人統統不對,這個叫做迷心,這個迷心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太深的人,你要好好的觀照,是你的分別、執著在作祟的,要舍、要放下的。大部分的人,同學!大部分沒有學佛的人,是迷色跟心同時都很重,我們學佛的人,大部分的人迷色法就比較少,你知道六根、六塵,知道這個宇宙是假的,你這個欲望就會少,你這個欲望就會少。大部分頂多稍微化個妝,抹個胭脂嘛,對不對?也知道師父講過了,這些都是無常法了,那你也不可能穿著一件衣服鑲了七百多顆的鑽石,一件,你知道嗎?前幾天電視報導的,一件新娘禮服,用黃金打造的,高達叁十六萬美金,叁十六萬美金,穿在這一件臭皮囊身上,叁十六萬乘以二十七臺幣,叁十六萬乘以二十七這樣多少?叁十六萬乘以二十七合臺幣幾萬?七百二十萬,七六四十二,七叁二十一,七百二十,九百多萬,將近一千萬,一件衣服,新娘禮服一千萬臺幣,走在路上早就被扯的一塊不剩,有可能讓你穿回家嗎?裏面若沒有多穿幾件會很淒慘!一千萬多萬!何必要這樣子呢?黃金打造的。所以我說,常常講,衆生的可憐是不可言喻的,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他不弄這個,他就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啊?他就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因爲他找不到方向嘛,也不曉得什麼是生老病死;也不曉得什麼六道輪回,他也不甩這一套,他也不修行、他也不覺悟,所以他一天到晚裏面除了追求以外就是追求,追求以外換來的只是一場空虛,追求到最後,換來的只是一場空虛。所以說爲全迷者說色法是心法。

  戊叁:破權教菩薩法相

  無智亦無得。

  【分釋】菩薩所修的法門很多,今依本經旨趣,但就般若言之。智爲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法空(空觀成證我空之理,假觀成證法空之理,中觀成證俱空之理)。能空諸法之智與空智所得之理,二者俱不可得,所謂能所雙亡,境智俱泯,故曰無智亦無得。

  《法藏心經疏》雲:“知空智不可得,故雲無智,所證空理亦不可得,故雲無得”。何以能觀智與所證理皆不可得呢?由于衆生迷故,須用智慧觀察,若無迷者則用不著它,故雲無智;因迷初悟似有所得,其實自性本具無所謂得,故雲無得。又智即智慧之略稱,指六度中之般若(觀察法空之般若智)。般若爲六度之首,舉一赅六的道理已如前釋。故遣除般若一度,即是遣除六度。“得”指所證之佛果(菩薩修六度萬行求證無上佛果)。德清大師《心經直說》雲:“智、即能觀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此無智無得二句,是明菩薩之修(智)證(得),當要離相無住——不著所修之行(六度),不取所證之果(佛果),一有所住即是執著,便成法縛。《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即說明不著所修之行——無智(智爲六度之代表者)。又雲:“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佛對發心之衆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汝于來世當得作佛”。此即說明不著所證之果——無得。菩薩一存有修證之念,即是著相修行,所以金剛經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一、我相。于五蘊法中計有實我,有我之所有也。二、人相。于五蘊法中計我爲人,異于余道也。叁、衆生相。于五蘊法中計我依五蘊而生也。四、壽者相。于五蘊法中計我一期之壽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智境四相:一、我相。衆生于涅槃之理,心有所證,于取其所證,心執著而不忘。認(之)爲我(,是名爲我相)。二、人相。比前我相,已進一步,不複認證爲我,尚持我悟之心,是名爲人相。叁、衆生相。較前人相又進一步,雖已超過我人之相,尚存了證了悟之相,是名爲衆生相。四、壽命相。比前衆生相複進一步,雖已超過證悟之心,尚存能覺之智,如彼之命根,潛續于內,是名壽命相。),即非菩薩……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以上所引經語,可爲著相修行者當頭一棒!

  雖能照見諸法皆空之理,一再存有能觀之“智想”,與所得之“空想”,則能所曆然,仍是一種法執,未契般若真空妙義,所以亦要空之。至于菩薩廣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也當分爲兩層來說:

  一、權教菩薩是修事六度(因緣生之有爲法謂爲事。不生不滅之法謂爲理,事者森羅萬象之相,理者真如之體也。)的,隨相修行,處處存有所修之行——六度,與所證之果——佛果。

  二、實教菩薩則不然,它是修理六度的,于六度中,隨舉一度,皆是叁輪(佛之身口意叁業也,又惑、業、苦輪轉無窮故曰輪。)體空,如行布施時,不執我爲施者,彼爲受者,不著施物和果報。余五度亦然。至于證果方面也是一樣;可說度無度相,證無證相,這是大乘菩薩修證的境界——無智,無得。良以實相門中是:“菩提煩惱等空華”,本無煩惱可斷——無智,本無菩提可證——無得。雖然如是,但無智之智即是真智,無得之得方爲真得。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無得無證,即是證佛法身”(《大般若經》)。“無所得是般若波羅密相,無所得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般若經》)。這就是無智即是真智,無得即是真得的一種明證。

  本經單雲:“無智無得”,是屬法空,其實當更進一層謂無無智,亦無無得(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意”同),以顯中道實相妙理。此則連無智和無得之“無”亦無之,所謂即智即得;這是俱空的道理,于是方合般若第一義空。然觀上來遣執文中卻是叁相(我相、法相、非法相)俱破,也許是今文簡略的吧。現在來引《楞嚴經》破相一文以作參考,文雲: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此空五蘊)。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此空十二入,及十八界,以上總空世間法也)。非明,非無明,明,無明盡,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此空十二因緣)。非智非得(此空權教菩薩法,以上總空出世法)”。又雲:“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乃至即意識界(此俱即世間法也);即明,即無明,乃至即老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此俱即出世間法)”。兩文對照詳略稍異,今文皆言無,彼文皆言非,今文但明“離”(無)不明“照”(即),彼文離照俱陳。今文雖略,理則互顯,願學者考究之!

  上來初明蘊處界叁者屬凡情;次明四谛,十二因緣,無智無得叁者屬聖境。但于空相中都一一無之,即是染淨雙亡,凡聖情盡的意思。蘊等諸相虛妄則不須說。至于十二因緣,四聖谛以及菩薩所修的智得,亦不外爲治病之良藥,然而病去藥除,正與“渡河當用筏,到岸不須舟”的意思相同。在這修行過程中應用之以爲路引,但在空相的本體上則絲毫無關。若執之不舍,是會發生毛病的。《金剛經》雲:“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句話就是爲這而說的。

  這裏要注意的!通常是說“智”爲知空之智(照見五蘊皆空),“得”爲所得空理。但勿作生空智,或人空(我空生空)理解。若此則成聲聞之法。

  統要的說:空“五蘊”是破凡夫法;空“四谛”“十二因緣”是破二乘法;空“智得”是破菩薩法。空五蘊之智是“人空智”,所證之理是“人空理”,此爲二乘人修證的結果。空四谛之智是“法空智”,所證的理是“法空理”,此爲菩薩修證的結果。空智得(無智無得)之智是“俱空智”,所證之理是“俱空理”,此爲佛陀修證的結果。固知現在所明的“智得”,智即指法空智,理即指法空理,而“無智”之智卻指俱空智,“無得”之得即指俱空理,這很值得注意的!因爲本經的旨趣非只空聲聞小乘法而已,是連大乘菩薩法亦莫不一例空之,乃一空徹底的第一義空。

  【合釋】在諸法空相中,是不立一法的,所以非但沒有凡夫緣起的蘊入處界,和二乘法的四谛十二因緣,就是菩薩所修的能觀般若智,和由觀智所證的法空理——得,都也被遣在內的,故曰無智亦無得。

  戊叁破權教菩薩法相竟(丁叁破妄文至此完)。

  綱丙,無證果相,自性涅槃,就是智慧本來就具足,不是可以增加的。非從外來,怎麼能夠講得呢?“何”就是怎麼能呢?雲得:怎麼可以說是得到呢?何雲得:怎麼可以說是得到呢?本來就具足的。

  【無智亦無得。】

  也沒有所謂的智,也沒有所謂的得,所謂的智本來就具足,你所謂的智,如果是外來的智,那叫做聰明,不叫做智。也沒有所謂的得到智慧,因爲本自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沒有所謂的智慧,沒有所謂的得到智慧,統統沒有!得智看表解,這個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了解空性,是阿羅漢所證的。道種智是了解一切法的假有,而不壞假名。一切種智就是一切智跟道種智的和合,叫做一切種智。那麼成所作智,這句話是反過來念:所作皆成。我們前五識;成所作智就是所作一切皆成,我們所作一…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